這是中國人的“二向箔”,是對某些國家瘋狂吹捧的“宙斯盾”防御體系降維打擊的利器。
2019年國慶閱兵場上,當東風-17駛過天安門廣場,西方軍事觀察家們突然意識到,曾經依賴技術代差維持的軍事優(yōu)勢正在崩塌,這款導彈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首次掌握“錢學森彈道”實戰(zhàn)化技術。
在中華大地的導彈試驗場上,東風-17劃出的每道弧線都在改寫全球戰(zhàn)略平衡,成為懸在對手頭頂的“共和國之劍”。
東風-17究竟厲害在哪?
“錢學森彈道”是錢老在1949年提出的理論,讓導彈在再入大氣層時像石子在水面跳躍般滑翔。當東風-17助推器完成初始加速后,高超音速滑翔器與彈體分離,此時飛行高度驟降至60公里以下,速度維持在10馬赫左右。
在這個充滿等離子體的危險區(qū)域,滑翔器通過微型矢量發(fā)動機不斷調整姿態(tài),利用大氣密度變化產生的升力實現“打水漂”式機動。這種飛行模式不僅將彈道預測誤差擴大到傳統(tǒng)導彈的3倍以上,更讓敵方雷達在末段攔截窗口期縮短至30秒。
世界上高超音速導彈有很多款,但是東風-17很不一樣。
去年俄羅斯“榛樹”導彈大火了一把,它也屬于高超音速彈道導彈,不過它采用的是桑格爾彈道?!板X學森彈道”通過“助推-滑翔”模式實現大氣層內持續(xù)機動,其核心在于利用乘波體氣動布局,在50-100公里臨近空間形成連續(xù)的波浪形滑翔軌跡。這種設計以人類現有的材料強度下,導彈在10馬赫速度下仍能保持5-10G的機動過載,這也遠超傳統(tǒng)反導系統(tǒng)的響應極限。
反觀桑格爾彈道,其本質是“跳躍式再入”技術,導彈以20度以上俯角再入大氣層時,通過激波干擾形成周期性彈跳。雖然俄羅斯宣稱“榛樹”導彈能實現11馬赫速度,但其彈道特性存在致命缺陷,每次彈跳需重新計算彈道參數,導致末端突防窗口期長達15秒,且橫向機動幅度不足300公里。這種跳躍軌跡在理論上可延長射程,但在實際作戰(zhàn)中反而容易暴露預測窗口。
錢學森彈道的不可防御性源于三個維度。
首先是物理層面的混沌特性,滑翔器在60公里高度飛行時,大氣密度變化產生的微小擾動會引發(fā)指數級軌跡偏移,傳統(tǒng)彈道預測算法完全失效。
但理論突破只是起點,真正讓東風-17從圖紙變?yōu)闅⑵鞯?,是中國在高超音速領域構建的完整技術體系。美國人也清楚原理,但是只能做二維的,在三維現實世界里,他們整不出來,就是缺配套的工業(yè)體系。
這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JF-22超高速風洞,能模擬25-40公里高度、10-25馬赫的極端環(huán)境,其功率相當于三峽電站的瞬時輸出。它采用氫氧爆炸產生高速沖擊波,這種風洞目前我國獨有,而且還有更好的,下一代已經出來了。
我國科研團隊在這里進行了多次滑翔器試驗,收集的數據容量相當大。正是這種“暴力測試”精神,讓中國成為全球唯一掌握全尺寸高超音速飛行器風洞試驗能力的國家。而此時,美國還用電力渦扇風洞。
解決氣動外形還不夠,還有黑障這個攔路虎。
傳統(tǒng)導彈在5馬赫以上速度時,飛行器表面會形成等離子體鞘套,如同給導彈套上電磁隱形衣。電磁波送不出去,也傳不進來,怎么對導彈進行控制?
東風-17的解決方案堪稱科幻,在彈頭安裝毫米波通信陣列,利用黑障區(qū)等離子體對特定頻段的穿透特性,配合自適應跳頻技術實現“穿透式通訊”。據說更絕的是,彈體表面的納米涂層能根據溫度變化調整電磁特性,用這些方法來破除東風-17的黑障。
作為全球首款實戰(zhàn)部署的高超音速導彈,東風-17的作戰(zhàn)參數足以令對手膽寒。其最大射程2500公里,恰好覆蓋第一島鏈關鍵節(jié)點。10馬赫的持續(xù)巡航速度,使突防過程僅需7分鐘,配備的鎢合金穿甲戰(zhàn)斗部能穿透6米厚混凝土工事。
更可怕的是其突防概率,根據五角大樓模擬推演,在無預警情況下突防成功率高達82%,遠超傳統(tǒng)彈道導彈的35%。當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承認“現有反導系統(tǒng)對東風-17無效”時,這場靜悄悄的軍事革命已然改寫游戲規(guī)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