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陳枝記和香港陳枝記雖然同源,但在品牌發展、產品定位、市場策略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兩家以廚具聞名的老字號,承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商業邏輯,也折射出粵港澳大灣區餐飲行業的變遷與融合。
1、品牌淵源與歷史傳承
香港陳枝記始創于1920年代,由陳枝先生創立,最初以手工鍛造碳鋼炒鍋聞名。這家老字號憑借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的優勢,早年便采用德國進口鋼材,鍛造工藝融合了廣府傳統與西方技術,逐漸成為專業廚師心中的"神器"。其標志性的"黑金剛"炒鍋因導熱快、耐高溫、不易粘鍋等特點,在高端餐飲界積累了近百年口碑。
廣州陳枝記則誕生于改革開放后的1990年代,是香港陳枝記授權在內地設立的分支。由于當時政策限制,兩地企業采用"商標授權"模式合作。廣州版本在保留傳統鍛造工藝的同時,針對內地市場需求進行了改良,比如增加防銹處理、推出更適合家庭使用的輕量化款式。這種同源不同路的發展模式,為后續的分歧埋下伏筆。
2、產品線的差異化競爭
在核心產品炒鍋上,香港陳枝記堅持傳統手工鍛造,每口鍋需經12道工序,采用含碳量0.8%的高碳鋼,成品重量多在1.5公斤以上,專為酒樓猛火灶設計。其產品線高度聚焦,僅有老式雙耳炒鍋、片刀等十余款專業廚具,外包裝樸素甚至簡陋,卻因"專業廚師指定用鍋"的定位,在米其林餐廳覆蓋率高達60%。
廣州陳枝記則走大眾化路線,產品矩陣涵蓋家庭廚具、酒店用品、刀具三大系列超百個SKU。其明星產品"中華鐵鍋"采用氮化處理防銹技術,重量控制在1公斤左右,配備硅膠手柄和玻璃鍋蓋,更符合現代家庭使用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廣州版本開發了蜂窩紋不粘鍋、琺瑯鍋等創新品類,甚至推出帶"陳枝記"logo的周邊圍裙、廚具禮盒,明顯側重零售市場。
3、生產工藝與材料選擇
鍛造工藝的差異最能體現兩地特色。香港總店至今保留著旺角上海街的工場,老師傅用空氣錘手工鍛打鍋胚,最后用黃豆渣"開鍋"的傳統工序從未改變。這種工藝使鍋體形成獨特的微孔結構,越用越油潤,但需要專業保養。有米其林廚師透露:"香港版炒鍋前半年要每日養鍋,但熬過后能用二十年。"
廣州生產線則引入現代化設備,采用沖壓成型與數控精加工結合的方式,量產效率提升5倍以上。材料上選用國產低碳鋼添加防銹元素,出廠前經過預氧化處理,實現"開箱即用"。一位廣州廚師學校導師評價:"廣版更適合新手,防銹技術確實解決家庭用戶的痛點,但專業廚師會覺得鍋氣不足。"
4、銷售渠道與價格體系
香港陳枝記堅守"專業路線",全球僅設旺角總店和網上商城兩個直銷渠道,拒絕進駐百貨公司。其1.2毫米厚度的經典炒鍋售價約580港幣,看似昂貴卻因耐用性在B端市場有絕對優勢。有趣的是,該品牌從不打折促銷,官網上赫然寫著:"好鍋不賤賣,賤賣非好鍋。"
廣州陳枝記構建了完整的經銷網絡,在天貓、京東設有旗艦店,產品價格帶從99元的入門款到698元的酒店專業款全覆蓋。營銷上善用社交媒體,邀請美食博主演示"單手顛鍋"技巧,還推出"以舊換新"服務。數據顯示,其線上銷量70%來自25-35歲的年輕家庭用戶。
5、商標糾紛與品牌認知
2016年的一場商標爭奪戰暴露了深層矛盾。香港陳枝記指控廣州方面違約擴大商標使用范圍,廣州則反訴香港未履行技術轉移承諾。這場持續三年的訴訟最終以"兩地市場各自經營"調解結案。如今香港官網特別注明"本店從未授權內地任何電商",而廣州包裝則印有"源自香港"字樣。
消費者認知呈現有趣分化。在知乎"廚具選購"話題下,專業廚師普遍認為:"香港正版是工具,廣州版本是商品。"而小紅書上的家庭主婦更青睞廣版:"不用開鍋真的省心,輕量化設計對女性友好。"這種認知差異恰恰體現了兩地市場定位的成功。
6、文化符號的演變升華
深層次看,兩個"陳枝記"已成為不同的文化符號。香港版本代表著對傳統匠人精神的堅守,其粗獷的工業風包裝、拒絕妥協的產品哲學,暗合香港"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米其林三星餐廳"龍景軒"主廚曾公開表示:"我們用香港陳枝記鍋炒菜,是對傳統的致敬。"
廣州版本則更具嶺南文化的實用主義特征。其產品迭代明顯跟隨內地消費升級步伐,從早期模仿香港款,到后來開發養生鐵鍋、智能溫顯鍋等創新產品。廣東省餐飲協會的行業報告指出:"廣版陳枝記的演變,實質是粵菜大眾化進程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