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月20日,冼村舊改項目復建區最后兩棟村屋拆除。
2. 村屋拆除,村民開心。
3. 2009年8月,鳥瞰冼村全景。遠處的廣州塔已經建成,IFC(西塔)則還在建設中。
7月20日,廣州的冼村舊改項目復建區最后兩棟村屋拆除,這是一個城市舊改標志性時刻。作為CBD中的城中村,冼村改造從2009年開始籌備,2010年正式啟動,到如今1950棟村屋全部“清零”。城市15年,天河冼村所呈現出來的只是改造項目時間線上冰冷標注的節點嗎?冼村由于其區位屬性和綿長的拆遷周期,在整個2010年代中所濃縮的廣州城中村氣質可以說難出其右。來聽一位曾經歷冼村繁華的藝術工作者道出它的故事。
小物件霸位營生 約定俗成的規矩
陳洲是廣州一個小有名氣的藝術工作者,他和同為藝術家的伴侶曉靜2007年旅法歸來,駐扎廣州,第一站就居住在天河區。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廣州東站旁的林和村,首次感受到了一線城市城中村的氛圍,觸動甚深;兩口子便開始持續十幾年的城中村藝術介入。
林和、楊箕、冼村、琶洲、石牌、康樂、小洲、員村、車陂……出名的大城中村,兩人都深入探訪過。對于廣州的城中村改造,兩位藝術工作者有深刻觀察。
正是2010年廣州亞運前,冼村籌備改造、開始征拆的階段,兩口子經常去冼村“逛街”。“都忘了到底去了多少次,我們每周都起碼去一趟。”
“冼村,在黃埔大道上牌坊的出入口是主街,白天去的時候你會發現,沿著主街上兩旁每隔兩三米會擺放著一些不起眼的泡沫箱子、塑料袋,甚至是一扎布條、一捆線圈。村民和疾步路過的打工仔不會去碰這些物件。在我們的藝術眼光看來,擺成兩行的這些物品本身就像每天重做一次的藝術裝置……到傍晚時分,才知道這些物品是主街上的擺攤者為占坑而在白天放置的標識物,以方便晚上做生意。這是這條村約定俗成的規矩,大家默許的一個營生方式。到了晚上,這條街上的那個繁華啊……”陳洲說。
白領與打工者混居一村 繁華屬于所有人
陳洲回憶說,冼村的繁華也顯現出來冼村居住的外來打工仔最多,比楊箕多、比林和都要多。鄰近珠江新城各個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也住進來,與村民、與白領、與打工仔、與環衛工人等混居在一起。這也是當時冼村的一大特點。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繁華街道是屬于所有人的。坐落在繁華街道上的冼村祠堂是傳統的,格外清幽,村民們在門口石墩上,坐在祠堂里面,沒有外地人進去打擾,與外面的喧嘩形成強烈對比。”他說。
“當時我們作為同樣剛來到廣州定居的人,感受到出租屋里外‘新廣州人’的群體在積極謀生的動力,尤其是外來人和本地村民和諧共處的氛圍感,讓我們很容易產生共情。還有兩個點子不能不提及呢!村民們知道我們藝術介入的來意,并不反感,反而很支持,對于我們收集城中村物件的舉動,他們也幫了很大的忙。我們也把相機交給幾個孩子,讓他們自由地拍攝他們自己想拍的,這樣的藝術介入方式溫厚而實踐。”他補充說。
陳洲與張曉靜兩人收集了不少關于冼村的物件,包括幾條主街道拆遷樓房的門牌,有冼村的村民的自建房的建筑圖紙,甚至是村民哥哥把宅基地房子轉讓給弟弟的申請信等,都是非常有時代印記的實物。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任磊斌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張志韜 黎湛均 任磊斌 吳佳琳 鄒衛 夏嘉雯 馬強 鐘銳鈞 譚偉山 陳輝 董淑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