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立
■來源 營銷頭版
“70多萬提卡宴!90多萬開走帕拉梅拉!”
這要是擱前幾年,是壓根無法想象的,畢竟對于那會的保時捷而言,加價是常態,提車等個一年半載也是常有的事。
但如今,時移世易,豪車圈早已響徹了諸如“五折馬、六折豹、七折虎”等段子的哀歌,至于宣稱在中國絕不會降價、打折的保時捷,曾經的嘴硬,現在估計咬到后槽牙都要出血了。
近日,保時捷在多地開啟了大降價活動,從北京、天津到上海、深圳,各地保時捷中心的銷售人員都在忙著接待被降價吸引而來的顧客。
在深圳,2025款卡宴最高優惠可達35%,選配完115萬元的車,75萬元就能提車(不含購置稅和保險),相當于打了6.5折,比理財跌得還狠!
但有個小條件,這是按揭價,得貸款九成,要是全款,優惠幅度就只有25%了。
帕拉梅拉的優惠幅度相對低一些,全款優惠15%左右,按揭優惠25%。
有銷售舉例,一輛選配完125萬左右的2025款帕拉梅拉,加上購置稅、保險等,優惠后能便宜30多萬元,這優惠價格僅限粵港澳大灣區車展期間,6月8日就結束了,機會稍縱即逝。
北京的銷售人員也透露,卡宴裸車最低能到70多萬元,帕拉梅拉能優惠到90多萬元,不過同樣是貸款價,最終落地價還得看具體配置。
天津的情況也類似,卡宴八、九十萬就能落地,帕拉梅拉一百零幾萬就能提車,具體得看選配和分期情況。
上海地區的優惠幅度則沒那么夸張,網傳的大幅降價在這里不太現實。
回顧去年6月,保時捷降價的話題也曾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熱議,不過當時討論的主角是入門款Macan和純電動車型Taycan。
圖源:微博@界面新聞
而這次是卡宴和帕拉梅拉,這兩款可是保時捷的中高端車型,以往價格常常在百萬元以上,一直以來都是豪華與品質的象征。
今年保時捷直接把“利潤奶?!笨ㄑ绾团晾防由险璋?,中產還沒崩,豪車信仰先崩了。
搭乘中國入世的東風,保時捷于2001年攜911和Boxster這兩款車型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當時,國內汽車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人開的還是桑塔納、捷達這些“平價車”,看著比BBA還要貴的保時捷的到來,自然是要高看幾眼的。
畢竟保時捷不僅是一輛車,更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時捷在中國市場不斷發力。
2003年,卡宴這款SUV橫空出世。一開始,很多人對保時捷推出SUV這件事表示質疑,認為這是對跑車精神的“背叛”。
可誰能想到,卡宴憑借著強悍的動力性能和豪華的舒適體驗,迅速在全球市場走紅,在中國更是大受歡迎。
2018 年,保時捷在中國總共售出了79011輛汽車,其中卡宴就占據了29634輛,占比高達37%。
卡宴的成功,不僅讓保時捷賺得盆滿缽滿,還讓它找到了在中國市場的“流量密碼”。
圖源:保時捷中國
2014年,Macan 這款更小型的SUV進入中國市場。它就像是卡宴的“縮小版”,外觀時尚,內飾精致,關鍵是價格相對親民,起售價只要57.8萬元。
這讓很多普通消費者也看到了擁有保時捷的希望。一時間,Macan成了爆款,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銷量最好的時候,Macan甚至要加價才能提車,而且還得等上幾個月。那時候的保時捷風光無限,在豪華車市場上呼風喚雨,是其他品牌望塵莫及的。
曾經是被譽為神話,如今敘事畫風已然扭轉。
從數據來看,2022年,保時捷在華銷量為9.33萬輛,同比下降2%,這是其在華銷量20年來的首次下滑,這是平靜湖面泛起的第一絲漣漪,預示著市場的變化。
2023年,這一頹勢繼續加劇,銷量降至7.93萬輛,同比下降15%,下滑幅度明顯增大,市場的波瀾開始變得洶涌。到了2024年,情況依舊沒有好轉,銷量僅為5.69萬輛,下滑幅度達到驚人的28%。今年一季度更是直接腰斬42%(僅賣9471臺)。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市場卻呈現出不同的景象。
在北美地區,保時捷的銷量持續增長,2024年銷量達到8.65萬輛,同比增長1%,穩穩占據著保時捷全球第一大市場的寶座。
在德國本土,銷量增長幅度更是高達11%,銷量為3.59萬輛,展現出強大的本土市場優勢。在歐洲(除德國外),銷量也有8%的增長,達到7.59萬輛,一片向好的態勢。
全球五個地區中有四個都實現了增長,唯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這意味著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處境愈發艱難,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圖源:保時捷中國
究其根本,是豪華陣營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的集體潰敗。
保時捷的主力電動車型Taycan和Macan電動版市場表現遠未達預期。
2024年,保時捷電動化車型(含混動)僅占交付量的38.5%,且原定2030年純電車型占比80%的目標已被調整為“靈活調整”。
在智能化領域明顯掉隊,是保時捷的一大軟肋。
保時捷雖擁有800V高壓平臺等硬核技術,但其車機系統流暢度與本土化功能落后于華為鴻蒙等系統,自動駕駛仍停留在L2+級別,而蔚來、極氪等競品已部署激光雷達與城市NOA功能。
這種“重三電、輕軟件”的策略,難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高需求。
過去,保時捷依賴“超豪華品牌”的光環吸引追求身份象征的消費者,但如今這一群體正轉向更具性價比的本土新能源車。
例如,問界M9在2024年的銷量突破7.5萬輛,遠超保時捷全年的5.69萬輛。此外,保時捷的主力車型如Macan、Panamera因產品周期末期缺乏創新,在與BBA等品牌的競爭中逐漸失勢。
圖源:保時捷中國
中國消費者對豪華車的需求已從“品牌溢價”轉向“科技體驗”。
保時捷引以為傲的機械性能(如底盤調校)在智能化時代顯得過時,而其終端售價最便宜的車型(如Macan)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方面甚至不及十幾萬價位的國產電車,消費者自然不愿意為“高價低配”買單。
當59.8萬起售價的純電Macan撞上理想L9的激光雷達與問界M9的鴻蒙座艙,中產們自然會算一筆賬——到底是面子重要還是全家人的舒坦重要?
去年5月,保時捷經銷商“逼宮”事件,揭開了潰敗的冰山一角。
導火索是保時捷中國為粉飾財報,向渠道強塞庫存,把4S店變成“停車場”。
“賣一輛虧18萬,不賣資金鏈斷裂?!?/p>
當深圳某店祭出35.8萬“自殺價”時,保時捷終于慌了,給出堪稱壯士斷腕般的解決方案:為經銷商網絡“瘦身”,從150多家縮編至100家。
同樣的劇情在豪華陣營蔓延。寶馬全球首家5S店閉店停業,奔馳三季度狂補經銷商虧空,通用汽車高管直言中國車市“讓人頭疼”。
當BBA入門級車型降價到國產車區間,超豪品牌的光環徹底碎裂。
當保時捷車主開始羨慕隔壁理想汽車的“冰箱彩電大沙發”,傳統豪車的自救早已不是價格戰,而是來一場徹底撕掉傲慢標簽的生產關系革命。
要么,就安心做一個小眾而獨立的品牌。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營銷資訊,盡在【營銷頭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