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雷軍捏起一枚指甲大小的芯片,聲音微微發顫:“這不是PPT芯片,我們已經量產了。”
這一幕發生在2017年,主角是小米首款自研芯片澎湃S1。
八年后的今天,雷軍再次站上舞臺,手中握著的已是采用3nm工藝、集成190億晶體管的玄戒O1——性能直接叫板蘋果A18 Pro。
時移世易,臺下掌聲依舊,但輿論場的風向早已暗流洶涌。
就在玄戒O1官宣前一周,小米SU7 Ultra車主正高舉維權標語,怒斥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竟是毫無功能的裝飾件。而小米拋出的“60天冷靜期”方案,被車主痛批為“變相扣押金”的霸王條款。
一邊是十年磨一劍的芯片突破,一邊是深陷信任危機的汽車業務,雷軍的“硬核科技”宣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審視。
一、十年造芯路,從“悲壯試水”到“頂級玩家”
小米的芯片執念埋藏在雷軍2014年的戰略反思中。當時他清醒地看到:“芯片是手機行業技術的制高點,是金字塔尖的科技。想成為偉大公司,必須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
松果電子同年秘密成立,一支“特種部隊”沖向手機芯片的迷霧,“大部分人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沖出去是死是活。”
2015年7月首次流片時,雷軍面臨生死抉擇:一次流片花費數百萬,“到底能不能用?會不會干個3次、5次成了無底洞?”當芯片終于在9月點亮屏幕,他給團隊發了條短信:“我心澎湃”——澎湃S1由此得名。
初代芯片的結局卻充滿悲情。28nm工藝的澎湃S1性能落后,市場反響慘淡。彼時華為已投入十年、燒掉數百億,麒麟芯片才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小米的造芯夢似乎提前夭折。
絕境中,雷軍選擇了一條“曲線救國”之路:暫時擱置SoC(系統級芯片),轉攻細分芯片。2021年成為戰略轉折點:澎湃C1影像芯片、P1快充芯片、G1電池管理芯片接連問世。
這些“小芯片”如同技術跳板,為玄戒O1的誕生鋪平了道路。2021年上海玄戒成立,由高通前高管秦牧云領銜,專攻高端SoC;2023年北京玄戒組建,注冊資本飆升至30億元。一支2500人的芯片“軍團”悄然成型。
二、135億豪賭,玄戒O1的破局野心
玄戒O1的亮相數據令人震撼:3nm工藝、190億晶體管、300萬 安兔兔跑分。更關鍵的是,它使小米成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芯片設計的公司,與蘋果、高通、聯發科并肩。
光鮮參數背后是驚人的投入:四年研發耗資135億,日均燒掉1000萬。雷軍在發布會上宣布加碼——未來十年至少再投500億。
這不僅是技術突圍,更是商業模式的升維。回看2017年雷軍的洞察:“做芯片是為了更好的軟硬結合,實現小米對未來手機的理解。”當手機行業進入淘汰賽階段,“廠商需要構建面對供應鏈的全套能力”。
玄戒O1的價值鏈意義正在于此:
- 成本控制:高通芯片曾吞噬國產手機大量利潤,自研芯片在規模量產后可顯著降低元器件成本
- 技術主權:減少對高通、聯發科的依賴,尤其在高端市場
- 生態協同:未來芯片能力可向汽車、AIoT場景延伸,雷軍已透露布局汽車智能化核心技術
商業邏輯無比清晰,但公眾的信任裂痕卻成最大變數。
三、輿論風暴眼,技術突破難掩信任危機
玄戒O1發布前夕,小米深陷兩場信任危機。
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蓋板門”持續發酵:售價4.2萬元的選裝件被證實僅為裝飾品,與宣傳的“優化散熱”嚴重不符。更引發眾怒的是售后政策——60天冷靜期后訂單作廢且定金不退,被車主怒斥“變相扣押金”。維權群迅速組建,律師指出若證明宣傳誤導,小米可能面臨雙倍賠償。
汽車安全事故火上澆油。15周年慶典期間,一起交通事故將小米汽車安全性推上風口浪尖。雷軍緊急回應:“我們不能再以新手自居”,并承諾打造“同級別最安全汽車”。質疑聲仍不絕于耳:“車都造不明白,還敢碰芯片?”
芯片領域同樣遭遇信任挑戰。當Arm官網將玄戒O1表述從“定制芯片”改為“小米自主研發設計”時,業內掀起對小米技術含金量的質疑。盡管小米強調多核架構、物理實現均為自研,但輿論的猜疑已成暗涌。
四、芯片能否成為“翻身王牌”?三重博弈定勝負
玄戒O1的技術突破毋庸置疑,但小米能否憑此翻身,取決于三場博弈的結果:
研發耐力賽
芯片是“10億起步,10年結果”的長周期工程。華為麒麟芯片歷經十余年才突圍成功。雷軍承諾的500億投入能否持續?玄戒O1尚未集成基帶,下一代芯片若突破300億晶體管,還可能觸發美國制裁。資金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壓力,將考驗小米的戰略定力。
用戶信任重建
當車主在維權群高呼“營銷吹牛,技術拉胯”,折射出品牌信任的崩塌。雷軍常說要“和用戶交朋友”,但SU7事件暴露了產品誠信與用戶溝通的短板。芯片再強,也難抵消消費者被“割韭菜”的痛感。
商業生態整合
玄戒O1首發搭載于小米15S Pro,象征意義大于商業價值。短期小米仍需依賴高通、聯發科供應,自研芯片占比將緩慢提升。真正的勝負手在于能否復刻蘋果的“芯片-系統-生態”鐵三角,在汽車、手機、AIoT場景形成閉環體驗。
2015年那個流片前夜,雷軍在松果電子的辦公室踱步至凌晨。團隊問他是否確定投產,他只問了一句:“你們真的檢查好了嗎?”隨后拍板。
九年后,當玄戒O1點亮測試機,同樣的抉擇以百倍規模重演。
上海玄戒實驗室里,工程師在晶體管級優化著3.9GHz主頻設計;
北京小米總部,公關團隊正連夜起草SU7車主的補償方案;
深圳維權群里,憤怒的消費者曬出訂單截圖要求退定金——這三幅畫面構成了小米最真實的生存圖景。
雷軍在發布會上引用人民網評論:“只要堅定實干,就沒有不可逾越的高山”。高山之外,還有人心。玄戒O1是技術的高峰,而用戶信任才是小米必須翻越的終極山脊。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但熱血之外,更需敬畏之心。
寫文不易,點擊關注,點個“贊”和“評論”唄,感謝,致敬每一個為生活奔跑的人!
析商戰,探AI,觀創業,解項目,聊八卦,有謀有略;成王敗寇,興衰浮沉,皆由己造。商海里見真章,浪潮中見未來。關注【火土輕創業】,不錯過每一篇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