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商學
嘉賓商學是中國唯一的全案例學習機構,以“為企業賦能、為社會增智”為使命、“遍訪天下公司、紀錄時代商業”為愿景,9年來已帶領800+行業頭部企業家學員從學習案例、到成為案例。中國AI第一股科大訊飛、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高端制造業龍頭TCL、中國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中國最大數字化辦公平臺釘釘、國內最大的智駕公司地平線等都由嘉賓商學深度陪跑輔導。
嘉賓派是嘉賓商學的標桿企業深度訪學課程,邀請大企業創始人閉門親授,為行業頭部企業家打造終身學習與超級鏈接平臺,在業內牢牢占據訪學“品類王”地位。
在流量碎片化、品牌增長瓶頸化的當下,企業普遍面臨如何穿越周期、實現破圈增長等問題,亟需找到構建消費者心智優勢的方法。在這方面,分眾傳媒有他的答案。
分眾傳媒是當前覆蓋最廣、觸達最頻、影響最深的城市主流人群傳播平臺。作為品牌傳播的中心陣地,分眾傳媒二十年來始終專注于品牌心智建設,助力無數新消費品牌完成從0到1、從1到10的躍升,是中國品牌從區域走向全國的“加速器”。
2025年4月19日,嘉賓派?上海站走進分眾傳媒,嘉賓商學實戰導師、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嘉賓派企業家學員帶來一場主題為《跨界創新激發價值進化》的精彩授課。
從錨定人群的中心化傳播、價值升維模型,到1+N+X中心化品牌傳播公式,江南春結合真實操盤的經典案例,深度剖析如何通過品牌構建心智優勢、打造品效協同的長期競爭力,找到碎片時代的確定性。
以下為授課內容精編版,Enjoy~
1
分眾傳媒的發展與價值定位
大家好,我是江南春。過去20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用電梯媒體幫助中國品牌走進消費者的心智。在分眾,我親眼見證了一個個新品牌從籍籍無名到家喻戶曉,從區域小廠成長為行業頭部,也親身參與了無數企業在困境中轉型突圍,通過品牌實現逆周期增長。
在這個確定性越來越稀缺的時代,我想分享的不是“流量增長”的捷徑,而是品牌增長的確定性路徑。在我看來,品牌不是錦上添花的廣告工程,而是穿越周期的增長發動機。
2003年,我創立了分眾傳媒。那時大家都在看電視、刷門戶網站,沒人會注意寫字樓、公寓電梯這些“城市縫隙”里的廣告價值。但隨著傳播觸點愈發碎片化,注意力成本日趨上升,高頻、封閉、可控的空間,會成為連接品牌和用戶的稀缺通路。
我們的廣告,就出現在這些封閉空間的“必經之地”里。每天一上班、一回家、一搭電梯,你總會抬頭看上一眼。這種低干擾、高頻次、強重復的觸達,正是分眾模式的核心。就像我常說的那句話:“你老婆偶爾說一句叫耳旁風,天天說才會改變你的行為,廣告也是一樣。”
分眾成立兩年后,2005年便在納斯達克上市,2007年進入納斯達克100指數,2015年回到A股市場,市值破千億。這不是運氣,而是因為我們踩中了一個注定會被市場驗證的好模式。我始終相信一個好的產品,一個好的模式,它一定會被市場認可,并快速發展起來。
我們的模式總結起來有四個關鍵詞:主流人群、必經之路、高頻觸達、低干擾環境。20年來,這套模型從未改變。我們鎖定的是有消費力、有決策權的城市中產——在最不可逃避的場景中,反復、高頻、穩定地對他們進行心智錘擊。
分眾收購新潮傳媒后,將構建起覆蓋全國5億主流人群,總數超過350萬塊的線下廣告終端。光電梯屏就超過100萬個,加上海報位、影院廣告,我們共同構成了中國最大的“城市封閉式傳播網”。但更重要的是,分眾已經從一個線下媒體平臺,進化為一個數據化的中心化流量入口。
2018年阿里入股分眾之后,我們開始打通數據體系,通過各種因子,例如樓盤房價等級、母嬰濃度、購水頻率、地理位置等,對線下屏幕背后的人群做顆粒度劃分;再通過大數據中臺篩選,實現線下曝光到線上回流,再到精準重投的閉環。
我們和阿里聯合做的珀萊雅“紅寶石”項目就是典型案例:線下曝光2億人,線上帶動5130萬人行為回流,新增A人群超700萬,復購A人群超40萬,投放帶來的加權效果超2.6億元,而實際投放成本僅四五千萬。這不是“廣撒網”,而是“種心智、建資產”。
這場數據化革命也改變了行業對線下廣告的認知。它不再是“看不見、算不清”的傳統渠道,而是一個可以量化人群沉淀、追蹤轉化效果的數字化媒體系統。
我們也嘗試過其他場景,比如高爾夫球場、4S店、理發店、街道燈箱,但最終都被證偽了,唯有電梯廣告活了下來。因為它是封閉的、高頻的、不可逃避的。影院也是封閉空間,但月均進場次數低,廣告影響力有限;而電梯一天就能看四到六次,一個月上百次,品牌自然深入人心。
這就是分眾的核心價值:不是曝光,而是心智種植;不是流量買賣,而是選擇塑造;不是鋪天蓋地,而是錨定人群的中心化傳播。今天所有流量都在漲價,所有注意力都在破碎,品牌越來越難“被記住”。而分眾,是在碎片時代仍能帶來確定性的那一塊陣地。
2
品牌廣告是因,銷量是果
我們這兩年在一線跟企業聊,發現三大焦慮最普遍:第一個叫降價焦慮,第二個叫銷量焦慮,第三個是“品效協同是不是偽命題”。很多老板都在問——今天這么卷,到底還能不能做品牌廣告?還要不要講品牌?
我的回答很簡單:廣告是因,銷量是果。你不解決品牌這個因,就永遠只能在價格上競爭果的表象。
這十年,大家都在搞“貨找人”,精準投放、興趣匹配、行為預測,但這一套到今天已經見頂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算法,是心智。“貨找人”是短期效率,“人找貨”才是品牌的長期價值。
品牌廣告的本質,是要讓消費者“想你、愛你、非你不可”。你要讓他產生一個選擇你的理由,一個必須選你的心理預設——只有這樣,你才有機會贏得長期的用戶忠誠和溢價空間。否則,你做得再精準,用戶對你毫無感覺。
所以我說,廣告是“因”,銷售是“因緣”,結果是“果爆”。你種不下這個因,果永遠結不出來。靠促銷解決銷量,只能帶來短暫波動。真正的銷量增長,要靠消費者在心理上對你“預選”過一次。
現在很多人把“品”和“效”當成對立面,但我認為不是這樣。品效不是合一,而是協同,不是今天投明天賣,而是今天種下,明天才有持續收成。我們做了幾十個品牌案例后發現:短期有效的,往往是你長期種品牌的結果;長期能爆發的,一定是短期曾經引爆過認知的積淀。
比如雪花啤酒。2018年,雪花啤酒銷量已經見頂,華潤雪花啤酒董事會主席侯孝海很清醒地提出,酒這個東西,不可能無限增長,總有“胃容量”。怎么辦?雪花重構品牌內容,策劃了一整套“品牌重構”打法:對18~25歲的年輕人,主打“熱血青年”,推出“馬爾斯綠”系列;對25~35歲的潮流白領,做了輕奢化包裝;對35歲以上的中年消費群體,雪花打造“匠心團圓飯”“老友聚首”這類情感點。
然后雪花做內容營銷、分眾高頻投放、影院爆發,綜藝冠名一個個打,一年發布一個新品。結果就是:利潤從7.9億漲到52億。
這說明,銷量不動,品牌能動;銷量焦慮,要用品牌來解。今天競爭這么卷,怎么辦?我給出的解法叫“價值升維”。你不能再靠降價搶人,而要靠產品的感知升級、服務的體驗提升、情緒的價值共鳴,去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
我舉三個例子:一是產品升維。比如白象高湯面,不搞調味粉醬包,用的是“1年以上老母雞,6小時熬制的高湯包”。你說這賣多少錢?3塊錢一袋、5塊錢一桶,和其他方便面一樣價格,但消費者就是愿意買,因為他覺得品質不一樣。這就叫“智價比”的勝利——不是便宜,而是物有所值 。
二是服務升維。比如很多藥店連鎖去年跌30%,為什么?因為你只賣藥,但沒有服務。我們提了一個方案,把藥店三分之一空間改成熱療房,免費給老年人頸肩按摩——但要用積分換,積分怎么來?買藥。所以人流來了,服務落地,藥也賣掉了 。
再比如天貓的VIP88會員。88塊一交,得到的是價值400塊的會員服務。一旦付了錢,就不愿意流失了。而且這些VIP人群的年人均消費超過5.7萬元,占了品牌銷售的半壁江山 。
三是情緒升維。我們再看一個很典型的產品,泰蘭尼斯穩穩鞋。598元一雙學步鞋,你說貴不貴?貴。但它打的是父母“怕小孩摔跤留疤”的極致痛點。所有家長都知道,孩子摔一下,留下疤,可能一輩子都得整形、遮蓋。你說598貴不貴?不貴。這就叫精準的“情緒打擊”。它不僅是卷技術參數,更是卷人性痛點 。
你再看名創優品的充電寶,技術比不過小米,但它賣的不是充電速度,而是IP、設計、風格、性價比——這就是“情緒價值可負擔”,讓年輕人愿意為情緒買單,而不是為功能付費。
今天的市場,越是看起來卷到底,越是要向上打。品牌,是你的護城河,是你的“預選力”。而廣告,只是種這棵樹的開端。你要讓消費者在真正“做選擇”的那一刻,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這一刻之前,叫廣告;這一刻之后,才叫品牌。
3
品牌戰略框架:從唯一到第一
過去這些年,我接觸了太多企業。很多人都在講“我要做行業第一”,但我想說今天的時代,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第一的資源和條件。但即便如此,你也可以成為“唯一”。
第一,是你在行業中站在山頂;唯一,是你在用戶心里有了專屬位置。而我一直認為:品牌的目標,要么是第一,要么是唯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生路。
我在講課時,經常讓客戶回去回答四個問題,企業必須清楚回答:你是哪個品類的首選?你是哪種功能特性的首選?你是服務于哪一類人群的首選?你在什么場景中是首選?比如比亞迪是“新能源汽車”的品類首選;問界主打“支架最好”這一功能特性;理想是“奶爸人群”的首選;方程豹是“越野新能源場景”的首選 。
如果你不能回答“我是哪個首選”,那說明你沒有在用戶心中建立足夠清晰的認知錨點。那你就只是“一個可替代選項”,而非“一個優先選擇”。
你可能會說:“我現在既不是第一,也不太好做唯一。”那怎么辦?那你就要用趨勢做唯一性,用科技、消費場景、人群變化去打開新的切口。
我跟很多企業說:“你不是所有人的第一,那就先做一小部分人的唯一。”先把一個點打穿,把一個需求圈死,然后再逐步從“唯一”走向“廣譜共識”。
我們服務過Ulike脫毛儀這個案例很典型。很多人以為家用脫毛儀這個品類就這么大,但我們算了一筆賬:中國有4億城市女性,即便只有一半對家用脫毛感興趣,那也是2億人。哪怕其中15%動心,也有3000萬臺市場。但Ulike當年年銷量是多少?不到50萬臺。不是市場小,而是還沒完成深度心智教育。
在2020年,我跟他們說:“今天你在互聯網上投了10億,種草種了這么多年,脫毛儀的品類認知才10%。還有90%的人根本沒聽說過。你不是打不贏,是根本還沒‘種進心里’。”
于是我們做了一波大規模分眾投放,用一句話“冰點脫毛,不痛才舒服”,把消費者最怕的問題——疼,打成一個心理優勢點。這一仗之后,Ulike真正站穩了“家用脫毛儀品類首選”的位置,從“爆品”變成“品類代名詞”。這就叫:從唯一,走向第一。
有時候,你做不到第一,也找不到“唯一”,怎么辦?那你就要“借勢”。什么勢?三大趨勢。首先是科技趨勢,比如AI。你看現在很多傳統產品都開始加AI了,AI洗衣機、AI凈水器、AI智能工具,背后都是消費者對“智能化生活”的期待。只要你敢把技術點變成品牌識別點,就有機會搶先建類。
第二是消費趨勢,我稱它為“5加5減5個零”:加蛋白、加膳食纖維、加益生菌;減蔗糖、減脂肪、減添加劑……零糖飲料、零蔗糖酸奶、天然健康的成分,已經不只是營銷概念,而是消費者的“選擇條件”。你看2020年叫“零糖元年”,元氣森林、簡醇、東方樹葉全都趁勢而起 。
第三是人口結構趨勢,比如銀發經濟,帶來適老化產品、適老化裝修、適老化醫療。中國人口老齡化大勢不可逆,這背后蘊藏著全新的品類重做機會。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趨勢是最大的競爭力,是給“后來者”的第二次機會。你背著趨勢做,事倍功半;你借著趨勢做,事半功倍。
4
破圈,要靠中心化傳播公式
今天很多企業都在問:我的廣告預算應該花在哪?要不要繼續投線下?為什么我在抖音、小紅書上投了那么多錢,銷量還是上不去?我說,這是傳播邏輯出了問題。我們這十年經歷了三個典型的傳播迷失:第一是“流量迷信”,第二是“內容幻覺”,第三是“精準陷阱”。
大家一窩蜂去追流量、搞內容、做算法,但最后發現流量越來越貴,品牌越來越弱,用戶記不住你,復購找不到你。就像釣魚,魚越來越少,釣魚竿越來越貴,釣魚技術越來越好,但沒人養魚了。所以我說,今天最該做的,不是繼續搶草地,而是種下品牌的大樹。
現在你生意不好,就去“租流量”:租主播、租平臺、租達人。每一次都是一次性生意,沒有資產沉淀。你以為你花錢“觸達”到了用戶,實際上可能只是劃過了他一眼,在他腦子里連一點印象都沒留下。互聯網的終身流量只有兩秒,真正在大腦里留下來的,才叫認知。
所以我說,“流量是租來的,品牌心智才是自有資產。”只有當用戶在想某個品類時,第一反應就是你,這才叫品牌。
你在互聯網上辛苦種草,但別忘了:你能種草,競爭對手也能種。他寫“真草”,你寫“好草”,別人也寫“毒草”“雜草”。最終種得最多的,不一定是長得最深的;曝光最多的,也不一定是扎根最穩的。
我看到很多中小品牌在小紅書、抖音花了幾百萬,結果線下用戶認知度還不到10%。沒有中心化的品牌主張做錘子,你就只能永遠在草原上隨風飄揚。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搞精準投放。你是新手媽媽,就給你看奶粉;你是30歲男性,就給你看手表。但問題是,用戶不只活在“算法推薦”里,他活在社交圈、人情圈、工作圈。
我講比亞迪的例子:車主說“我想買比亞迪漢”,老婆一句“開什么比亞迪?”這車就不買了。不是你廣告沒投到他,而是認知不夠強,社會共識沒形成。你不是打給客戶一個人看的,而是打給他老婆、閨蜜、老板、朋友、銷售顧問、朋友圈看的。品牌,是一個群體意見場的共識結果。
所以我提出一個簡單但有效的品牌傳播公式:1 + N + X。1是中心化傳播,是品牌錘子。就是你在電梯、影院這樣的封閉場景里,把品牌主張打透打準,反復敲入用戶心智。比如“冰點脫毛,不痛才舒服”“高湯不是調味包,是熬的”,這就是1的作用。
N是多興趣人群、多場景的內容運營。你不能只打一條廣告,要針對不同人群講不同故事。N個內容,N個場景。月薪5K的女生看性價比,月薪3萬的白領看高級感,同樣是護膚品,表達要不一樣。
X是廣覆蓋爆發,是社交層的裂變。抖音、小紅書、微博、視頻號,這些是擴散場、推薦場、放大器。你不能只靠這,但你也不能沒有這。1打錘子,N寫故事,X做放大。
我說句狠一點的:沒有1的傳播,就像沒有錘子的刷墻,刷得再多也不扎根;只有N沒有X,就像光有想法沒人知道。所以,品牌的構建不是短平快,而是三句話:要流量,更要留心智;要種草,更要種樹;要觸達,更要觸動。
今天最失敗的廣告,是你花了很多錢,但用戶還以為你是新品牌。真正的品牌,是他沒看到你,也記得你;是你不說話,他也選你。我們不是做一次“火”,而是做一次“沉淀”。品牌不是廣告看了多少次,而是消費者在做選擇時,腦中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你。
所以我常說:“品牌,就是‘想你、愛你、非你不可’”,你沒有做到“非你不可”,你所有投流、種草、內容,最后都會變成別人的嫁衣。
5
營銷的長期主義三大建議
過去十年,很多品牌都在追求“快”——追流量、追ROI、追轉化。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業,從來都不是靠一時的流量紅利,而是靠長期構建的品牌資產。
所以如果你問我,2025年之后的企業該怎么做營銷,我會說一句話:越是平靜,越要破圈;越是內卷,越要升維;越是迷茫,越要回歸品牌。我總結了三條建議,也是一套我最核心的營銷戰略方向。
第一:越是內卷,越要向上突破,做價值升維。這幾年我們看到,行業越來越卷,價格戰、促銷戰、渠道戰打個沒完。但你要明白:價格卷到底,是“消費降級”;價值升上去,才是“選擇升級”。
前面我提到三個“升維路徑”,就是產品升維、服務升維、情緒升維。價值升維的本質,不是“技術溢價”,而是“感知優越”。今天不是產品不行,是表達不到位;不是沒有差異,是沒講出差異。
第二:鐵打的是品牌,流水的是渠道。過去很多企業的思維都是“渠道決定銷量”,于是跟著平臺走,哪熱去哪投。但我說:渠道是流動的,品牌才是穩定的。
格力、美的、農夫山泉這些企業,為什么能穿越平臺更迭?因為它們的品牌早已植入用戶心智。農夫山泉甚至曾在網暴輿情下,銷量還增長了0.5%。為什么?因為品牌是信任錨點。我們今天看到的困局,其實都是盲目追著“流量紅利”跑,卻丟失了“品牌主導”權。你變成了平臺的流量乙方,永遠在搶租戶,而不是建房東。
你看直播電商,今天賣出1個億,明天賣不動了;你看精準投放,今天轉化不錯,明天成本翻倍。你唯一能留下來的,就是品牌資產本身。
第三:碎片時代,更要種“中心化”的大樹。我常說,現在大家都在湖里潑騰,但你的魚塘就100萬客戶。你該做的,不是繼續搶那100萬,而是跳到更大的池子里——去挖那1000萬潛在人群的“心智”。
東京迪士尼曾一度靠兒童做支撐,結果發現小孩數量下降。怎么辦?它轉向了20~50歲的成年女性,重新喚醒她們的“少女心”。成年人也會為童話買單,只要你打中了她心里的那顆種子 。這件事給我們一個啟發:品牌的天花板,不是人群限制,而是你有沒有真正影響這個人群的動機與情緒。
所以你別再問:“我的用戶是不是在抖音?是不是在天貓?”你要問的是:“當他們看到我時,有沒有在心里種下一顆種子?”品牌不是內容刷了多少,而是用戶在關鍵選擇時刻,有沒有“指定選你”的心理預設。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的品牌,不怕慢,只怕不種;不怕貴,只怕不真;不怕被比較,只怕沒印象。營銷不是刷屏的游戲,而是記憶的較量。在當下這個碎片化的時代,唯有品牌,才是你能帶走的確定性。
不錯過我們的每一篇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