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孫爺爺(化名),是躺著進醫院的。
3月14日,120急救車將孫爺爺送到浙江省人民醫院越城院區時,連陪同的家屬們都一個個都搖頭,“老爺子情況糟透了!”
癲癇反復發作,意識逐漸模糊,大小便失禁,左側肌力完全喪失,右上肢僅能微微動彈,右下肢勉強能抬離床面。吞咽困難,咳痰無力,每半小時就需要吸痰一次,只能依靠鼻腸管和中心靜脈導管維持生命。
如此狀態的孫爺爺被康復醫學科重癥康復病區收治。家屬不想放棄孫爺爺,但又忍不住發問:“這樣的狀態,還能康復嗎?”
10天,老爺爺說“謝謝”了
在重癥康復病區,醫護團隊迅速行動起來。
“要注重病因的解決,這類患者若不及時干預,肌肉萎縮、肺炎等并發癥會加速惡化,到時候連康復的機會都沒有了。”康復醫學科主任葉祥明了解孫爺爺的病情后,迅速召集病區負責人朱蔚副主任醫師以及姜增明主管技師等進行討論,為孫爺爺量身定制診治康復一體化方案——
明確病人病情神經內分泌系統異常的原因,在解決病因同時采用電磁刺激、針灸等促醒,幫助他逐漸恢復意識;運動功能重建,一步步重塑他的行動控制能力;呼吸能力優化,增強咳嗽咳痰能力,讓呼吸更加順暢。每一步,都精準地瞄準了“黃金康復期”。
在專業護理方面,病區護士長帶領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們也用細心和耐心為孫爺爺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注重氣道管理,加強翻身叩背,關注皮膚及病情的每一個細微變化。
第10天,孫爺爺的神志逐漸清醒,第一次含糊地說出了“謝謝”。第12天,他竟在輔助下站立了30分鐘,并在外骨骼機器人協助下行走了100米。至第15天,四肢肌力躍升至4級,痰液可自主咳出,自己經口進食,逐步拔除各種留置導管。
陪同的家屬激動地拿出手機,拍攝了孫爺爺的“第一步”發到了家庭群:“能走路了,太厲害了!”
康復,不止是技術
“我們也是老鄉推薦過來的。”孫爺爺的家人對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的治療效果早有耳聞,但有親戚朋友不太了解康復,覺得“針灸和理療能有什么用”。當時,越城院區開設康復病區后,家人很快便將爺爺轉到重癥康復病區。
事實,堅定了一家人的選擇。
病區責任組長葉妲與家屬建立了“透明溝通機制”。孫爺爺從臥床到坐起,從輪椅到行走,每日團隊用照片、視頻記錄康復進展,邀請家屬觀摩治療,安排心理疏導,用實際行動打破信任的堅冰。
偶爾有幾天,進展較慢。面對焦慮的家屬,護理團隊也耐心傾聽,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用專業的支持和實際的幫助緩解家屬的壓力。“謝謝你們醫療團隊,太感謝了。”
這樣的例子在康復醫學科不勝枚舉。
“病人為什么信任我們省人民醫院的康復醫學科?”葉祥明認為,為病人做康復不能止步于“好一點了”“有點起色”,“我們要從病人的病因開始,診斷、治療、康復,整個過程必須落實到每一個細節,既要讓患者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還要減少他們住院的時間、流程和花費,讓每一個來康復的家庭,都有樂觀積極的態度。我們體現的是綜合實力。”
“重癥不是終點,而是康復的起點。”朱蔚主任的這句話,正是孫爺爺“重生之路”的驗證。15天,不僅改寫了一個家庭的命運,更印證了重癥康復學的巨大潛力。當科技的溫度與生命的意志交織,絕望之處亦能開出希望之花。
康復醫學科
浙江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是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浙江省重點培育專科,目前共有7個病區:重癥康復病區、意識障礙康復病區、顱腦損傷康復病區、腦血管意外康復病區、神經腫瘤康復病區、脊柱脊髓康復病區、綜合康復病區。康復醫學科以腦損傷、脊髓損傷等重大神經系統疾病康復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開展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骨關節疾病以及心肺疾病等的綜合康復治療。開展包括神經損傷修復與再生,運動康復機制,認知、言語、行為康復機制,意識障礙促醒機制與人工智能主動康復技術等在內的研究與應用。
葉祥明
浙江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
擅長:腦損傷、脊髓損傷等中樞神經損傷后的康復,脊髓損傷的并發癥發生發展的機制研究,智慧康復網絡建設和設備研究,以及人工智能在康復上的應用研究。
門診時間
朝暉院區
專家門診:周二上午
部分圖片來自攝圖網及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