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自五指山下獲釋,就拜唐僧為師,隨他西天取經。師徒二人過了兩界山,又行了幾日路,突然被六個毛賊攔住去路。
為首的毛賊說要想活命,就留下行李、馬匹、盤纏。孫悟空豈會向凡人低頭,他掏出金箍棒和他們打斗起來。凡夫俗子難敵金箍棒,三兩下都倒在悟空棒下。
見毛賊丟了性命,唐僧絮絮叨叨起來,潑猴,趕退他們便可,何苦取人性命?出家人有好生之德,連螻蟻都不忍心傷害,你卻如此暴戾!
這般行徑,做不得和尚。孫悟空想解釋,唐僧越說越氣,罵他沒管教,欺天誑上,實在是罪惡至極。
這番斥責如針刺耳,孫悟空本就野性難馴,哪里受得了這般數落。他一使性子,縱身駕起筋斗云,朝花果山飛去。行至東海時,他心血來潮,按下云頭,走進水晶宮。
老龍王敖廣見了急忙上前招待,得知他受菩薩點化,脫離苦海,隨東土唐僧西天取經,便忙不迭拱手祝賀。
隨后又問孫悟空,既然得到貴人點化,就應該西去,而不是東歸?孫悟空只好把事情經過講了一遍,他抱怨唐僧不識人性,只會叨叨,自己覺得憋屈,索性就回花果山。
龍王不停安慰他,還命龍子龍孫獻上仙茶。這時,孫悟空抬頭看見墻上一幅《圯橋進履》圖,畫上一位青年正恭恭敬敬為老頭穿鞋,不禁好奇問是何故事?
龍王敖廣介紹道,畫上年輕人是張良,他是韓國貴公子。秦滅韓后,張良為報國仇家恨,用大鐵錐行刺秦始皇,卻誤中副車,只得四處逃亡。
后來他在下邳遇到黃石公,那老頭站在橋上故意向橋下扔鞋,命令張良拾起為他穿上,如此三番五次刁難他。孫悟空聽后說老頭仗著年紀大,欺負人。
敖廣卻搖頭否定,他解釋道:張良太沖動,以個人力量,求得一時痛快,簡直是個莽夫,如此下去只會丟了性命。黃石老人見他是舉世之才,反而只學得聶政、荊軻行刺的下策,不忍他繼續錯下去。
所以,想救救他,就故意言語粗鄙,傲慢無禮的折辱他。
如果他能忍,說明他還有的救,便助他一臂之力。
后來,黃石老人贈張良《太公兵法》,張良把書讀得滾瓜爛熟,但是沒有用書中兵法,沒有排兵布陣,沒有帶兵打仗。卻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本領,助劉邦成就帝業,后功成身退,隨赤松子修道成仙。
說到這里,龍王便勸孫悟空,張良當時沉不住氣,不能忍人所忍,哪有后來成果。你若貪圖享樂,不愿受些教誨,不肯護持唐僧取經,在花果山快活似神仙,也只是“似”,終究只能是個猴妖。何去何從,大圣自有定奪!
這番話,讓孫悟空如醍醐灌頂,想起自己初拜菩提門下的情景。
他踏遍八荒四海,歷經數十個寒冬,才尋得靈臺方寸山。在斜月三星洞前,他磕頭不計其數,菩提祖師才開口問他來歷。
當他自報“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時,祖師卻呵斥他,胡說八道,不配做自己徒弟,也不能修道,命人趕他出去。
想想初心,自己帶著眾猴的夢想而來。他只能把過往一一道來。祖師卻仍是冷臉追問到底。
他焦躁,但字字誠懇應答。被問及“姓甚”時,他誤聽成“性情”,老老實實說道,旁人辱罵,我只當耳邊風;拳腳相加時,我也不惱不怒。
祖師冷笑,說的是你父母姓什么?悟空哪里知道,他只好如實說自己無父無母。這又惹的祖師不快,斥責他荒誕,譏諷他莫不是樹上果子成精。
孫悟空沒有氣惱,說花果山山頂仙石崩裂,才有了我。祖師仍是不相信,讓他走幾步看看。待他歪歪扭扭走了兩遍,惹得眾師兄哄笑時,祖師一句“形似猢猻”,為他取名孫悟空。
他這才得了入門的名分。想起自己數十載忍氣吞聲,求道的艱辛,菩薩的囑托,孫悟空站起身來向龍王作揖道謝,駕云朝著唐僧的方向追去。
現在,問題來了,作為東海龍王,四大龍王之首,敖廣閱盡人間興亡,見證仙魔爭斗,為何對一介凡人張良推崇備至。
因為,能成帝王之師,必有過人之處。
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可以追隨項羽可逐鹿中原,或者輔佐韓王信復興故國,甚至效仿先賢隱士云游四海。
這么多選擇,但他卻選擇“慢而辱人”的中年大叔——劉邦。
我們都知道,劉邦一身市井氣,整天冒臟話、不愛洗澡、好色、還把儒生的帽子當尿壺……那張良還選擇劉邦,這是為什么?
因為,第一次見面,張良就發現,劉邦能聽懂他的話。他一個動作、一個字,劉邦就能明白具體意思。
于是,他篤定眼前人便是“天授之才”,毅然放棄投奔楚王景駒的計劃。僅僅因為他們二人互相為伯樂,還不能服眾,張良最看重劉邦的“忍”。
秦二世三年,天下起義軍盟誓“先入關東者王之”,劉邦先入咸陽,本應如約稱王。但項羽手握四十萬雄兵,他拒不認賬,更是在受范增攛掇下,于在鴻門宴,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得知項伯密報后,劉邦知道自己干不過項羽,他并未倉皇逃竄。而是,帶著張良、樊噲等心腹,親自赴宴賠罪。席間,劉邦低姿態謝罪,表示自己是臣,項羽是君,是小人挑撥離間,才讓項羽誤會。
他刻意模糊自己先入咸陽的功勞,將項羽之功捧做抗秦首功。一番說辭,讓項羽放下戒備,劉邦借機入廁,從小路逃回灞上。
過了幾日,項羽大封諸侯,故意把劉邦分到偏遠的巴蜀之地;又安排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秦降將駐守關中,堵死劉邦的西出之路。眾將紛紛為劉邦鳴不平,劉邦卻力排眾議,依張良之策,為項羽演了一處“示弱大戲”,命士卒點燃棧道。
熊熊烈火,讓項羽看到劉邦無志東出。
而劉邦在蜀地韜光養晦,看到項羽去收拾齊地的田榮,他用韓信計,原路返回關中,平定三秦。
漢四年,彭越在梁地神出鬼沒,屢屢截斷楚軍糧道,攪得項羽深感絕望。為逼劉邦就范,項羽命人架起鼎,燒起滾滾沸湯,又將劉太公綁在特制的高凳上,懸于鼎口,揚言要當眾烹湯。
消息傳來,漢軍一片嘩然。“孝”字當頭,劉邦進退兩難。和項羽硬剛,無異于以卵擊石。
思忖間,劉邦大笑道,當初你我受命懷王,結為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煮我爸記得分我一杯肉湯。這句話粗聽是無賴,實則戳中項羽軟肋。
項羽出身士族,最在乎好名聲,若真下此毒手,必遭天下唾棄。只能撤去刑具,放劉太公一馬。
有關劉邦能忍的事還有很多,但他也有忍不住的時候。韓信破齊后,遣使向劉邦請封“假齊王”,言語都是威脅,自己言不正名不順,若無王號,恐生變故。
彼時,劉邦和項羽在滎陽鏖戰一年有余,幾次險些丟了性命。他盼著韓信收復齊地后,騰出手來幫他一把。
可是,韓信不提幫忙的事,只是來討要封號。
劉邦心里實在憋屈,忍不下去。
所以,他大怒,當場罵人,封什么假王!幸而有張良在,他暗中踢了踢劉邦一下,劉邦會意,此時楚軍壓境,韓信手握重兵,得罪這位悍將,他倒向項羽或者擁兵自立,自己必敗無疑。
他話鋒陡然一轉,扯著嗓子吼道,要當就當真王!當場命人刻制齊王印綬,送往齊地。這就是“忍”。
有關張良的“忍”大才子蘇軾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劉邦之所以能忍,都是張良的功勞。
為此,他還寫了一篇千年第一文《留侯論》來說這個事。厲害的人都有過人之處,能忍常人不能忍。
而大多數人容易被言語激怒,一被欺負就立刻動手,還覺得這是勇敢,其實就是沖動。
真正的勇敢,是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驚”“不怒”。
為什么要這樣說?因為,有大志向,知道自己身體有大用處,就不會為雞毛蒜皮的事浪費精力、浪費生命。
剛開始,張良也不懂這個道理。讓他明白這個道理的是圯上老人。老頭幾次三番試探張良,可不是閑著沒事干,也不是傳授他什么兵法。
就是單純地想磨磨張良的性子,讓他學會“忍”。
因為,秦滅韓后,鋒芒正勝,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偶語者都會被定罪,平民無罪被夷族的不可勝數。
而張良逞匹夫之勇,去刺殺秦始皇,這就是不能忍。為這丟性命,實在不值當!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
張良是蓋世奇才,比千金之子還要貴,他不學伊尹、姜太公之謀,卻去學荊軻、聶政。沒死,實屬僥幸。
所以,黃石老人要出來點撥他。老人三番擲履、倨傲相試,是想挫挫他鋒芒。
當張良甘愿俯身拾履、跪地奉鞋,老人一句“孺子可教”。
緊接著,蘇軾又用鄭伯肉袒牽羊、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來講“忍”。指出:想干大事,想有一番成就,就不能有匹夫之勇。
老人就是想敲打下張良,讓他明白“忍小忿而就大謀”。我們試想,在荒郊野外,一個陌生人突然冒出來,還把他當傭人使喚,擱誰能忍下這口氣?
換成誰都忍不了。即使碰上秦始皇,也不能不驚;遇到項羽,他早就拔刀了。可張良偏偏就忍住了。這一忍,讓張良悟透了成大事的關鍵。
再看劉邦和項羽,劉邦屢戰屢敗卻越挫越勇,項羽剛愎自用,受不得半點委屈。
說到底,是劉邦能忍,把這份憋屈化為韌勁,跌倒了再爬起來。
而劉邦這一切,都歸功于張良這位好老師教的好。看到這里,我們也就明白羅貫中為何這樣安排?
他是從司馬遷、蘇軾這里學來的。讓東海龍王敖廣把《圯橋進履》掛在龍宮顯眼的地方。
他是時刻提醒自己和龍子龍孫要“忍”。
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生氣就容易暴躁,暴躁大腦就忘記思考。不思考,就不懂的迂回,就只想通過拳頭解決問題。
再來看“忍”字旁一把刀,忍不住就會把龍子龍孫都交代出去。
孫悟空第一次入龍宮討要兵器時,他知道干不過這猴頭,卻堆起笑容,連聲道“上仙莫急”,先后捧出大捍刀、九股叉,直到那定海神鐵。
他這般周旋,看似退讓,實際是另有打算,請天庭幫忙,更有底氣討回公道。而且,保全龍宮,保全子孫。
我們再來看蘇軾,他一生都在被貶謫路上,一次比一次偏遠。如果換成尋常人,可能一蹶不振,滿腹牢騷。
可蘇軾呢,初到黃州,生活困頓他卻能“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九死南荒吾不恨 茲游奇絕冠平生。”正如蘇軾筆下所寫: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這,就是境界!
“大家,閱讀辛苦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