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泰國有座專門供奉唐三藏的寺廟,建立年代為公元1978年,位于洛坤它沙拉府的大慈堂。
也許有人會說,這座寺廟供奉的應該是歷史上的唐玄奘吧,畢竟泰國是個佛教國家,而唐三藏在佛教歷史上的貢獻又那么大。
可如果你去泰國這座寺廟看一下就明白了,泰國人供奉的還真是《西游記》里的唐三藏。
這座寺廟的寺前廣場上有唐三藏、沙悟凈及白龍馬塑像,進入廟內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彌勒佛,
在彌勒佛的背后便是該寺主祀之神唐三藏。
廟內兩邊壁畫皆是唐三藏取經的神話故事,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座寺廟供奉的是小說中的唐僧。
當地人每逢陰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和十月四日唐三藏生日都有隆重祭祀活動。
學者段立生認為:“把唐三藏作為神來崇拜,是泰國獨有的現象。”
這確實是非常獨特,中國雖然也有佛教寺廟供奉唐三藏,但那是把他當作一個對佛教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來崇拜。
這就是泰國寺廟的唐三藏和中國寺廟唐三藏的本質區別,一個是小說人物,一個是歷史人物。
除了唐三藏被泰國人建廟供奉,孫悟空也享受到了這個待遇。
在泰國有主祀齊天大圣的廟,廟門也直接被定名為大圣佛祖廟或齊天大圣廟等。
如位于曼谷拉瑪四路號的大圣佛祖廟,供奉的主角就是齊天大圣孫悟空。
當然也有唐三藏與齊天大圣的合廟,這種情況下的唐僧一般是作為副神來供奉的,和我們一般理解的師父為尊的邏輯不一樣,這又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
泰國人為什么要供奉《西游記》小說里的唐三藏和孫悟空呢?
這一切要從《西游記》在泰國的最初傳播說起。
在早些年,由于與緬甸的戰爭,泰國許多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大城王朝時期的首都阿瑜陀耶城,幾乎成了一片廢墟,文化典籍的損毀尤其嚴重。
泰國古典文學作品本來就鳳毛麟角,在這場戰爭后,幾乎沒有什么古書籍幸存下來。
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建國后,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搜集民間文學作品,同時組織專家、學者、詩人、高僧翻譯國外的文學作品,所以自曼谷王朝拉瑪一世起,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也就成為國家文化補救方式之一。
據丹隆親王統計,從拉瑪一世王到拉瑪六世王的百余年間,被翻譯成泰文的中國小說故事多達三十二部。其中《西游記》被翻譯于拉瑪五世王時期。
此外,就是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的移民。
華人乘船南下途中少有娛樂活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迫切需要一些消遣性活動,其中最平常也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將《西游記》等傳統小說作為消遣的話題不斷地講述著,談論著。
在到達目的地后,這些傳統小說仍被作為工余飯后娛樂消遣,慢慢地這些有趣的故事也引起當地百姓的興趣。
在泰國,幾乎每一處華人聚居地都設有戲院、戲臺,華人們在這里演出、觀看中國傳統劇目,中國戲劇就這樣隨著華人的南下傳入泰國,因此像《西游記》、《三國演義》等中國傳統故事很可能就是通過早期華人日常談說、專業說書、戲曲演藝等方式流傳到泰國的。
在早期,普通民眾多是通過上述方式了解《西游記》的。
到了近代,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達,民眾則多是通過泰譯本《西游記》及一些影視作品而了解唐玄奘。
泰國外國影視片進口公司董事長育瓦地班可隆先生曾經承認,隨著中國一大批優秀電視節目例如《西游記》、《紅樓夢》等進入泰國各個電視頻道,泰國觀眾越來越喜歡中國片了。
但是中國的觀眾看《西游記》感受和泰國觀眾很不一樣。
《西游記》之所以能夠對廣大泰國民眾讀者產生了歷久不衰的親和力,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對封建集權及其統治機器委曲婉轉的批判,而在于其中注入了強烈的倫常意識,貼近人情之常。
“三打白骨精”、“紅孩兒”等故事更是被華人和本土居民熟知,在他們看來,唐玄奘就是仁慈的代表,即使對十惡不赦的妖怪也是充滿寬容。
泰國人祈拜的是他們在《西游記》中看到的唐僧,那個仁義、善良、心軟、有眾多徒弟保護的唐僧。他們大多只知道玄奘是一個和尚,好人,善良,有耐心,有毅力,同時對他也有不少微詞,例如控制孫悟空,不聽孫悟空勸說,太容易相信壞人。幾乎很少有人想到歷史上的唐三藏對佛家的學術貢獻及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