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月度復盤季,很多公司都在上演一種“熟悉的劇本”:
老板拍桌子:“數據分析怎么還是沒看出問題在哪?”
財務默默改PPT:“我們能拉的數據就這些了......”
業務負責人一言不發,神情復雜。
說白了,這場“經營分析”,其實誰都不想主導——但財務,總是那個被推上去“兜底”的。
01 誰來主導經營分析?現實比道理復雜得多
最近有條留言在圈子里刷了屏:
“經營分析不是財務的事,對經營數據負責的應該是經營的主導者。”
這個觀點擲地有聲,也的確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經營分析要結合業務場景、市場變化、戰略方向,財務的視角太“事后”了。
有更多一線聲音在呼應這個判斷:
“財務拉出來的PPT,業務看完只覺得'廢話文學'。”
“前東家要求財務寫經營報告,結果寫出來連業務都笑了。”
“誰掌握前線,誰就應該主導分析——不是報個數字就算分析。”
聽起來沒毛病。但現實,是更復雜的灰度地帶:
很多公司,業務不想做,老板沒時間做,最后財務被動背鍋。這不是認知問題,而是一個管理結構的問題。
“guo企管理層不干活,民企老板沒功夫,分析成過場,財務背鍋。'
”保潔阿姨后臺硬,也能命令財務做經營分析。”(這句扎心但真實)
02 財務不配主導?也未必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
為什么很多老板最終還是讓財務主導經營分析?
答案只有一個字:“穩”。
“財務掌握全局數據,如果能參與業務,主導分析也不是壞事。"
"財務做到經營分析的本質,是CEO的繼任者。"
這不是吹牛。真正做到“業財融合”的財務,有機會成為公司最懂戰略節奏的中樞節點。只是,這個理想狀態,太少人真的做到。
現實中,更多是這樣的畫面:
財務做了分析,業務說你不懂實際。
財務熬夜出報表,老板說沒看出問題。
數據來源混亂,業務數據造假,分析成了空轉。
一句話總結:財務可以參與分析,但不能替代業務認知。
03 搞清楚什么是財務分析,什么是經營分析?
很多爭議的本質,其實是概念混淆。我們先來拆一下這兩個詞:
換句話說:
財務分析像在看“體檢報告”,告訴你身體哪項指標不對了。
經營分析像在看“戰術錄像”,告訴你為什么這場球打輸了,下場該怎么調整陣容。
財務分析看“錢花哪了”,經營分析看“錢花得值不值”。
財務能分析“利潤為什么下來了”,但業務得回答“下一步怎么打贏”。
04 破局建議:不是誰主導,而是怎么協作
在我接觸的一些客戶公司中,真正做得好的,往往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不再糾結“誰來主導”,而是建立了一套機制:
三層次框架,穿透式分析:
結果層:指標有沒有突破?有沒有踩紅線?
路徑層:哪些動作有效?打法是否精準?
資源層:人、錢、機制到位沒?有沒有內耗?
多角色協作機制:
管理層牽頭:確立戰略重點,主導節奏。
財務參與:提供數據支撐、風險預警。
業務主講:還原現場戰況,提供一線反饋。
簡單說:誰最懂業務,誰主導節奏;財務穿透數據,輔助決策。
有些企業還干脆設了“獨立分析團隊”或“經營中臺”,直接打破部門墻。
05 “業財融合”不是讓財務加班做業務的活
財務要轉型,但轉型不是“越界”;業務要負責,但負責不是“甩鍋”。
真正的業財融合,是讓懂數據的人懂業務,讓懂業務的人愿意看數據。
這不是一份報告的事,是一整套權責機制的設計問題。
如果你也經歷過這樣的“經營分析大會”,歡迎留言聊聊你的真實故事。
覺得有用?建議你轉給團隊里的老板、業務線負責人和每一個“背鍋”的財務BP。
大志 簡介
企業財稅顧問 | 高級會計師 | 中國注冊稅務師
擁有20年豐富的財務管理實戰經驗,曾服務于中國企業500強及知名互聯網上市公司;
曾擔任上市公司、電商、制造業及物流集團的財務總監,具備跨行業、跨領域的深厚管理背景。
在財稅體系建設、預算與經營分析、業財融合實踐及稅務規劃等關鍵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實操經驗。
憑借扎實的財務基本功和卓越的戰略眼光,致力于幫助企業優化財務管理,提升綜合競爭力,推動業務持續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