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柬埔寨、老撾、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政府代表及專家來到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學習交流江豚保護經驗。
外國專家體驗喂食江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周碩
“中國的長江江豚保護,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在湖北,目之所及都那么先進。”在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天鵝洲保護區”),柬埔寨農林漁業部副國務秘書伊姆·拉赫納感嘆。
6月5日世界環境日,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來自柬埔寨、老撾、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五國政府代表及專家來中國參加亞洲小型鯨類管理與保護經驗交流會,在天鵝洲保護區開展實地考察,交流學習長江江豚在理論研究、遷地保護、野化放歸、智慧監測和社會公益等領域的系統經驗。
“極危”伊洛瓦底江豚尋處方
遷地保護如何安全搬運江豚?聲吶技術如何監測長江江豚動向?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原來的漁民如何維持生活……現場考察時,各國專家紛紛為心中的疑惑尋找答案。
長江江豚也曾陷入種群持續衰退困境。我國探索建立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飼養繁育三大保護策略,近年來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為世界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樣本,被譽為全球小型鯨類保護的典范。
“我們將把所學的知識與經驗帶回去,應用于湄公河瀕危伊洛瓦底江豚的保護工作中。”伊姆·拉赫納說,短短5年,長江江豚數量增加了約200頭,這絕非易事。過去3年,通過政府干預及國際合作,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僅增加約20頭,足見拯救和保護之艱難。
同屬瀕危淡水小型鯨類的伊洛瓦底江豚,其全球淡水種群僅存3個相互隔離的亞群,分別位于柬埔寨湄公河、緬甸伊洛瓦底江和印度尼西亞馬哈坎河,每個亞群數量均不足100頭,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保護迫在眉睫。
發布“國際小型鯨類保護研究計劃”
今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指導下,聯想集團攜手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在武漢發布了“國際小型鯨類保護研究計劃”,向全球推介并落地長江江豚保護經驗。此次活動是該計劃發布后,中國與全球鯨豚保護研究開展深化合作的重要一步。
“我們可以給世界提供一個保護小型鯨類的‘工具箱’,讓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根據當地實際選擇方案、技術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郝玉江介紹,該所積累40多年經驗,已形成了綜合性的整體保護措施,猶如一個全套“工具箱”,可以因地制宜地為全球不同地區小型瀕危鯨類動物保護提供合適的“工具”。
活動中,嘉賓們參觀了聯想集團為天鵝洲保護區定制研發的國內首套江豚種群研究智慧化解決方案。
“這次將各國專家‘請進來’,是通過雙向互動構建國際保護和公益協作網絡的進一步舉措,希望通過與各國專家、企業代表和公益人士深入交流,推動形成具有亞洲智慧的全球瀕危小型鯨類研究保護和公益協同新范式。”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秘書長王克雄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