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小鵬G7上市還有不到一周,先把與“華為”共創的「AR-HUD」拿來作為一個單獨產品給外界“嘗鮮”。
僅憑1個動作,你就應該知道,讓輿論先清楚小鵬與華為之間要達成所謂“深度合作”,對于當下這家有著“國產特斯鵬”之稱的企業來說,到底有多么的重要。
前陣子,當小鵬汽車把MONA03 Max從一個單獨車型配置,開始有意去打造成一個“單獨產品”開始,很多人就已經意識到,小鵬在享受“智駕平權”帶來的規模紅利時,也正面對著產品「溢價不足」帶來的低毛利怪圈。
如何能夠繼續打造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如何提升小鵬高端產品的溢價力?已經成了困擾小鵬汽車再向前一步發展的“致命題”。
小鵬的向上「轉機」到底在哪?
今年2月何小鵬與任正非的會面被輿論熱的火炒。有關小鵬與華為之間究竟要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就備受關注。一家是全球頂級的ICT企業,另一家是有著國內首個實現「反向合資」的新勢力企業,圍繞兩家企業“牽手”到底能產生什么效應?是外界最想了解,也是資本最希望看到的。
聰明的何小鵬當然也清楚,與華為這樣的企業合作,是一個理性的候選!于是,華為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一個擺在小鵬面前實現“升級”的最好機會。
文|鍋斯傅 Wind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小鵬、華為」的關系遠不如大家預想的深!
活動發布會前一天,小鵬與華為在社交平臺的“隔空互動”,撩撥的外界對雙方攜手浮想聯翩。
輿論猜測,小鵬一定是帶給華為一個很高的價值參考。倘若沒有十足的商業確定性基礎,以小鵬的軟件方案、智駕水平,對等合作也許很難打動華為。
促使華為最終決定牽手小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圍繞所謂的合作深度是怎樣的?牽手能給對雙方帶來哪些利好?到底是一場對等合作,還是另有其他?總之,人們選擇相信了,雙方的合作深度遠超預期。
但合作要看階段,用小鵬自己的話解釋:“這就是一個負責硬件,一個負責軟件,雙方聯手打造所謂「世界最好」的AR-HUD的協同過程。”其本質是雙方建立在供應關系基礎之上的“深化”。
嚴格意義上說,兩者的緊密型和影響程度,既有別大眾對小鵬的投資性合作,也不同小鵬與滴滴此前的「戰略對賭」。而是屬于華為與其他車企之間一樣的“Tire2模組合作模式”,形式與華為和比亞迪、吉利、大通基本趨同,由華為來對企業提供標準化零部件或模組,與HI模式,鴻蒙模式相比,都處在一個“較淺”的合作范圍。
其中,華為主要負責提供“硬件設計”,具體體現在AR-HUD其中的發光單元及硬件平臺的設計;而小鵬則專注于軟件開發,將自己制作的軟件集成到華為提供的硬件平臺上,通過軟件手段做優化,改善產品的透光、感光及成像等問題,以實現定制化的顯示效果。
至于此次AR-HUD項目中所謂「雙向協同」,無非是一個強化一些體驗細節的過程。事實是,不同車企在利用華為的零部件構建自身產品的過程中,大家的自主性的表現形式均有不同,類似合作的本質,無非是通過主導華為的零件提升自身產品競爭力。
如果僅從項目和技術的融合深度對比,華為此前與奧迪的合作,就遠超過華為與小鵬。與奧迪,華為涵蓋到芯片、傳感器、算法的全套方案,并支持了多車型、多平臺,圍繞雙方整個參與程度,目前都遠高過華為與小鵬。
而外界所關注華為芯片引入小鵬得問題,目前看還尚且處在一個“可能”范疇里。
2
與華為合作,小鵬為啥要從AR-HUD開啟?
與華為合作,小鵬為什么要把著眼點放在AR-HUD上?是很多人都遺漏的一個細節。
2024年,有機構統計,在國內市場AR-HUD的「存在感」越來越高,消費者對于這項技術的關注度也在快速提升,一度成為用戶購車考量因素中排進第三的功能,僅次于電池續航和智能駕駛芯片。趨勢引導功能的發展和產品快速普及,讓AR-HUD也從此前高端的「炫技配置」開始向主流的「平權功能」做出轉變。
去年上半年,國內AR-HUD的前裝標配量達到35萬臺,同比增長5倍以上。滲透率從此前12%提升至25%。
小鵬內部產品部門同樣看到這樣的風口。內部相信,在一些復雜工況路段下,數據基礎可以優化其車道級導航、輔助駕駛、安全輔助等功能,而憑借小鵬自有1億公里真實路測數據,一定能夠為AR-HUD的功能迭代提供支撐,讓AR-HUD的體驗具有擬人智慧。
作為高度集成的智能硬件,AR-HUD的特點是要整合多領域的關鍵技術,比如光學設計、芯片算力、智駕場景數據以及高精地圖等多領域技術的深度協同。其中在光學成像上尤為關鍵。
目前,性能走在前列的技術路線有兩條,分別是:DLP(數字光處理)和華為所推崇的LCoS(硅上液晶顯示技術)。
DLP的成像效果雖然優越,但受限于德州儀器的DMD芯片專利,落地成本高。此前,美國加征關稅,TI芯片供應受影響,其中部分型號芯片就有被應用在LCOS技術上,以TI 主力產品模擬芯片為例,在國內的終端售價普遍就上漲 15%-25%不等。
相比之下,國內廠商推崇成本更低的LCoS開始涌現優勢,通過硅基液晶芯片與偏振分光棱鏡的創新組合,最高也可以實現 12000nits 超高亮度、87 英寸巨幅顯示,雖效果有差距,但能把硬件成本降低 40%,可平替高端 AR-HUD 的中部分關鍵部件可能出現被外企壟斷的情況。
這類供應商中,國內廠家不乏競爭力強的企業,如:浙江的華陽集團、怡利電子、未來北京、水晶光電、澤景電子...都是市占率10%-20%甚至更高,且排名靠前的企業。理想AR-HUD 的供應商就來自上述的江蘇澤景電子。
相比之下,華為并非是專注在單一車載業務的企業,市占率也遠不及其他幾個企業,甚至在產品技術積累和針對性研發上,和上述企業也有距離。但對小鵬來說,只「華為」這塊“招牌”的含金量眼下就要遠大于其他。
在目前華為能夠拿出來參與合作的標準化產品清單里,可對外售賣的選項并不多,除了光纖通訊裝置這類技術門檻高但用戶感知弱的硬件之外。AR-HUD某種程度上,已經是能體現一些華為技術含金量,并且直接觸達消費者的增量模塊。
換句話,AR-HUD在疊加上車效率、成本、功能幾個維度下,有可能是華為除整套方案階段性能夠提供出來,同時精準匹配對小鵬的需求一個“最優解”。
3
捆綁華為,小鵬到底能撈到啥?
歸根結底,有關華為與小鵬之間的合作深化與否,人們最在意的無非是搭上華為的車,小鵬的算盤,或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1、鉗制友商,構建自己的商業護城河:
從大眾在美投資RVA,到奧迪在國內上車華為,再到捷達與零跑之間聯合開發新一代智能網聯新產品。類似現象都變向都證明了,所謂“智駕”護城河,亦或是完全排他的情況并不存在。而小鵬圍繞智駕的折騰,更多顯現出的成本優勢,也沒有類似于特斯拉的“訂閱式”類似商業優勢,起碼目前沒能對其自身及友商形成反哺作用.
長久看,如何在與大眾的合作上增加神秘感;如何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如何平衡大眾在接下來要打造自己專屬的EEA2.0架構問題,以及與深化小鵬合作關系的取舍上能傾向后者;甚至該如何讓其他企業對小鵬的技術體系形成采買欲望...與華為捆綁眼下看是個不錯選擇。無論此前與大眾、滴滴、海外5強經銷集團,小鵬迎來每一次發展周期前,都是以“合作”為基礎的,如今與華為牽手,且無論深淺,又何嘗不是一種期待?
2、編織軟硬整合的市夢率:
圍繞高溢價的功能或產品上打造過程中,無論是結合小鵬自身還是整個行業發展趨勢,事實都證明“軟硬一體”的商業價值和趨勢價值。對于小鵬來說,在保證系統性能和安全性作為前提,小鵬需要思考如何持續優化硬件設計和軟件算法,在達到生產降本的目的的同時,始終讓外界對小鵬始終有提高研發水平、提高生產銷量、加快產品迭代速度的相關能力有所感知。
某種層面上,與華為捆綁的主要目的,小鵬需要對外打造自己形成了有關“軟硬一體,協同發展”的類似印象。
牽手華為,不僅是提升外界對小鵬關注度的好機會,也是給資本市場創造“市夢率”的一個有效方式。即便管理層清楚,僅憑一個華為不是萬能的,但如何能夠圍繞接下來在芯片、傳感器、大模型、軟件生態...方方面面讓外界形成小鵬與華為之間有“軟硬一體”的合作印象,是對小鵬接下來“向上”至關重要的。即便在這條“向上”探索的路上,小鵬知道華為不是萬能的,但小鵬更清楚的是如果沒有華為,是萬萬不能的!
3、轉化成果,捧起G7的高溢價:
因此對小鵬來說,華為是一塊巨大的商業奶酪。在奔赴的過程中,即便小鵬沒有起到上述效果,甚至說沒占到更多便宜。
可退一萬步講,把華為作為供應商優先來幫助自己即將上市的G7來做個預熱,某種程度上也算對“小鵬向上”階段性起到積極作用!從去年mona系列爆火,到今年小鵬走出規模泥潭,外界對于小鵬的感知,都是建立在價格的前提條件下。
如今,即將上市的G7無論是在NVH、調校、補能和品牌信任度的層面,在整個25萬級以內的緊湊級SUV市場,都存在來自競爭對手的血脈壓制。即便產品尺寸大,但400V平臺以及和G6一樣的軸距,一定程度上還是限制小鵬G7的賣點優勢和消費者想象空間。
尤其在經歷了ModelY、YU7、極氪001等一種20-25萬級主流產品,對用戶智駕、設計、整車品質、駕乘舒適度、服務的幾番「教育」后,小鵬G7能爭取到訂單的挑戰很大!捆綁華為,為自己提前打造「賣點優勢」,也就已經算幫了小鵬圍繞G7打造“賣點營銷”上走出了一步預熱的“好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