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沒有獨立創始人,更沒有內地合資工廠,喜歡玩配套搞收購,但對性能的追求又到了極致。
如果我說日本早期的摩托廠家也是多如牛毛,可能屏幕前的你會不信,但真相是日本國內的摩托車品牌,不比現如今的內地市場少,保守估計也有100多家。
只不過經過多輪的洗牌和優化后,最終剩下了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家族。本期是系列文章的第四集,我們來聊聊日系品牌中的川崎摩托。
先跑船后重工
和另外三個日系品牌不一樣,川崎摩托其實沒有獨立創始人,因為在川崎正藏(1837~1912年)的人生軌跡中和摩托車沒有任何的交集。他只是以精神指導的形式為后來的川崎摩托打造了一定的基礎。
川崎摩托的前身是川崎重工,川崎重工的前身是川崎筑地造船所,它的前身則又是川崎正藏跑船業務失敗后的開始。1837年川崎正藏出生于鹿兒島的一個日本商人家庭,主要以做和服為主,屬于家庭條件比較好的那一類。所以就有資本玩其他不一樣的行當。
這里的跑船可不是水手,人家是名副其實的資本家,做的是進出口貿易,如果一直順風順水,那么就不可能有川崎重工和川崎摩托,但人生就是有太多的不確定性,27歲的川崎正藏遭遇了兩場規模較大的沉船事故,進而讓他元氣大傷。
但與此同時也讓他發現了新大陸,既然跑船這么危險,何不換個賽道玩工業呢,這可是一本萬利的活,進而就有了前面我們所說的川崎筑地造船所,最后基本上是一路高歌猛進在鐵路、航空等眾多領域都有了強勢表現,至此龐大的川崎重工正式上線。
但好景不長二戰結束后,川崎重工的日子也不好過,就有了換賽道的想法,只不過起初人家根本就瞧不上摩托車,但迫于環境壓力,無奈做起了配件生意,久而久之川崎發現,原來兩個輪子的摩托車很賺錢,與其白白為別人做嫁衣,還不如自己入伙來分蛋糕。
再玩摩托就輕松
大起大落加大徹大悟的川崎,因為有豐富的制造業經驗干起摩托車就輕松了,1952年開始生產動力總成的它,迅速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并在1960年收購了明發機械,正式獨立開始向摩托車市場進軍。
川崎航空部打造的首款摩托車發動機是一款單缸四沖程風冷引擎,它型號KE1,排量148cc,起初是供給友商使用的產品,但怎奈對方不給力被別人收購了,所以只能是和獨立出來的明發機械梅開二度,再創輝煌。到這里川崎摩托可以說是正式亮相,并和其他三大廠開啟了正面對抗。
川崎和明發機械以及另一個品牌(目黑)的強強聯手讓其如日中天。在1966年川崎推出了經典車型W1,正式吹響了進軍大排量摩托車的號角。
1969年發布了H1 Mach III;1972年推出了900cc四缸車型Z1,據悉它是全球首款量產版雙頂置凸輪軸四缸摩托車。1978年又發布了排量更大的Z1300,這是一款六缸猛獸。
在隨后的1980年川崎帶來了大名鼎鼎的Ninja系列、GPZ900R等重磅車型,1990年推出了當時最快的量產摩托車ZZR1100,極速可達280km。2015年川崎H2正式發布,成為目前為止為數不多搭載機械增壓的量產摩托。
川崎對于摩托車性能的追求,其實早在研發初期就有所表現,它打造的量產版250A1在當年就跑出了165km/h的極速,這款屁股冒煙的小摩托放在現在也是非常的給力。
至此關于日系四大家族的發展簡史已介紹完畢,這四個品牌雖然起點不同,但幾乎同時發力,并順利打通了各自的任督二脈,走上了開掛之路,最終實現了本土壟斷,世界出名的效果。而這條路他們奮斗了半個多世紀(參數丨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