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條干茶制作技藝自2024年12月入選第八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來,這項源自唐宋時期的古老制茶技藝正煥發出新的生機。通過產業升級、跨界合作和文化推廣等多維度舉措,構建起非遺活態傳承的新模式。
新昌條干茶的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歷史上,新昌條干茶的名稱有所不同,清代以后至今,在新昌一帶民間以茶葉的形狀命名,被廣泛的叫為“條干茶”“菜干茶”和“眉毛茶”等,以叫“條干茶”最為普遍。新昌條干茶三季可采、三季可產,工序流程為:采青、攤青、炒青、蒸青(替代炒青)、涼青、揉捻、首次烘焙、散熱、再次烘焙、焙香。
非遺賦能產業升級,傳統技藝煥發新生
新昌條干茶憑借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列入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后迎來產銷兩旺的新局面。2025年開春以來,里外岙村條干茶產銷較往年實現顯著增長,呈現出兩大特點:
一是品質堅守贏得市場認可。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黎陽每日收購本地群體種青葉近百斤,嚴格限定原料必須來自無農藥茶老茶樹。其制作的條干茶因風味獨特,老客戶復購率超80%,自媒體訂單同比增長50%。“品質是條干茶的生命線,我們必須堅持古法技藝。”王黎陽如是說。
二是新媒體助力產業升級。村民王偉江創新營銷模式,與全網粉絲超千萬的知名博主“帥農鳥哥”達成合作,首批條干茶在直播間秒罄。“帥農鳥哥”評價其“兼具非遺背書與品質稀缺性”,雙方計劃建立長期供應鏈。同時,村民俞中朝通過女兒搭建的跨省銷售網絡,新增訂單量較去年翻番。非遺傳承人石鵬東說,里外岙村正在探索以科學手段支撐條干茶制作技藝標準化。
非遺凝聚傳承合力,城鄉聯動共謀發展
里外岙村地處新昌縣偏遠山區,距縣城車程約1小時,長期面臨“酒香難出深巷”的困境。今年以來,在新昌縣非遺保護中心整合資源下,該村與“留白”省級非遺茶空間達成戰略合作,形成“山村生產+城區展示”的雙向賦能模式:
一方面,里外岙村在“留白”茶空間設立專屬展區,不僅展示了傳統條干茶制作技藝,還開發了沉浸式茶事體驗課程,讓都市消費者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另一方面,“留白”設計團隊正在為條干茶量身打造全新包裝視覺系統,并推出聯名款產品,使終端售價提升40%,切實提高收入。
更值得一提的是,合作還帶動了周邊個村莊加入非遺產業鏈,形成了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茶空間主理人、國家一級茶藝師蔡瑜表示:“這種合作真正實現了優勢互補。我們獲得了豐富的非遺資源,村民們則擁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品牌溢價能力,讓深山里的茶香真正飄進了都市生活。”
非遺激活文化基因,研學續寫傳承新篇
去年下半年以來,里外岙村與新昌技師學院達成深度合作,啟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包括課程開設、制作實踐、實習培養、學術研究等內容。非遺傳承人走進學校介紹新昌條干茶的歷史淵源、傳承脈絡、制作技藝等,帶領學生品鑒條干茶,學習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旨在培養“既懂技藝又知文化”的復合型人才。
今年5月,新昌技師學院組織茶藝班學生分批赴里外岙村開展校外基地實踐活動,參與從茶葉采摘到烘焙的全流程。新昌技師學院特聘教師、一級茶藝師、二級評茶師陳忠梅茶文化工作室落戶里外岙茶廠,主要工作為挖掘和推廣條干茶文化,策劃和對接茶文化活動,開展茶文化團建和研學工作。條干茶相關研學內容包括采茶、制茶、品茶、鑒茶、游茶園、賞茶景等。截至今年5月,該村已接待研學團隊18批次,約800人次,學員滿意度達97%。
新昌條干茶破解地理局限,打通傳播渠道,以體驗式消費拉近非遺與公眾距離。積極探索構建活態傳承生態鏈,形成“深山生產-城市展示-研學反哺”的閉環系統。同時升級包裝設計,提升非遺經濟價值轉化。這種模式的核心價值在于讓傳統技藝既保持文化本真性,又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命力。
里外岙村村委副主任俞豐平說:“站在非遺傳承的新起點,我們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要讓古老技藝活在當下、服務當代。我們正在做的,不僅是在守護祖輩留下的制茶智慧,更是在為鄉村振興探索一條文化賦能的發展新路。”隨著暑期非遺研學高峰的到來,這項跨越千年的制茶技藝,正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書寫新的篇章。
來源丨浙江非遺
版權聲明:【文藝所使用文章、圖片及音樂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