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講解,是連接博物館與觀眾的一道橋梁。好的講解,既能有效傳播知識,又能給觀眾留下想象空間。然而,伴隨著“文博熱”的升溫,一些顛覆認知、似是而非的“偽解說”隨之出現。
“兵馬俑無女兵是對女性的尊重”“和珅是所有男人向往的成功人士”“故宮里用豬血鎮邪”……“偽解說”的主要問題是“假俗亂”,把歷史知識變成了野史秘聞匯聚、低俗深信亂飛的“故事會”,不僅沒有闡釋好文化遺產價值,還對大眾的是非觀、價值觀、歷史觀等造成不良引導。
解說可以,但不能變成戲說。“偽解說”的滋生源于旺盛的市場需求,破局之道離不開加強高素質解說員的隊伍建設,以滿足游客的多樣化、精細化需求。
一
“假俗亂”講解的滋生,正在呈現線上和線下齊頭并進的趨勢。一方面,由于一些“官方正解”供給不足,讓一些“野路子”講解趁虛而入。因為足夠離奇、獵奇,更能吸引一部分追求輕松游覽氛圍的游客。另一方面,“偽解說”文案讓一些短視頻博主找到了流量密碼,借此嘩眾取寵、快速吸粉。
夸張媚俗,混淆視聽。因為沒有足夠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支撐,一些講解員為了讓講解吸引人,只能“正史不夠野史湊”,把故事講得荒誕不經,迎合部分游客的獵奇心理。比如,講解殷墟時,不談甲骨文中詳實記載的商代祭祀制度,大談“商紂王與外星人簽訂了條約”;介紹兵馬俑時,避開詳細的兵馬俑制作工藝、制作背景不談,卻說“兵馬俑無女兵是對女性尊重”。
此外,山西王家大院的晉商宅邸、北京恭王府的清代官式院落,被一些短視頻博主貼上“所有男人做夢都想擁有的地方”的標簽;在成都武侯祠,有人將《出師表》解讀為“諸葛亮職場生存指南”等等,都是忙著娛樂今人、混淆了真實歷史。
胡編亂造,渲染迷信。“偽解說”常常牽強附會、胡編亂造,既給自己營造熟悉講解場地的神秘人設,又大肆渲染談封建迷信誤導迷惑游客。故宮里,有人指著琉璃瓦的“鎮瓦獸”大放厥詞;旅游大巴里,導游手指五臺山白塔煞有介事,“未婚者來此必遇情劫”。而在社交平臺上,一些刻意渲染迷信的內容,被反復搬運、傳播。
流量至上,宣揚低俗。一些非官方的講解員為了吸引眼球、增加收益,大量引用未經考證的野史來歪曲史實、戲說歷史,有的甚至講起了低俗段子。有博主還在社交平臺傳授經驗:“講正統歷史沒人聽,加點鬼神故事,關注度就上去了。”這些未經考證的野史傳說,還會引來線下游客圍觀,其中不乏少年兒童。
二
講解員為活躍氣氛,可以打諢插科地講段子抖包袱,但那些只能打趣的“調味品”,不能成為“主菜”。如果任由“偽解說”“滿嘴跑火車”,歪曲文博講解,考古人員和歷史學家嚴謹考證的知識和史實得不到有效傳播,文博游陶冶情操、增長見聞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
破壞展館聲譽。當游客聽不到千年文物的前世今生,感受不到磚瓦木石的歷史厚重,只聽到了流言蜚語,文博游便已名不副實。偽解說信口開河編故事,游客們一開始會聽得熱鬧,游覽結束卻沒有收獲。不僅旅游質量會大打折扣,最終破壞的是展館聲譽,降低參觀的品質,難以喚起游客對歷史的尊重、認同和敬畏之情。
誤導大眾認知。講解者承擔的,不只是傳達信息的責任,更是傳播歷史真相、塑造公共記憶的使命。但游客非但無法從“偽解說”那里獲取真正的文博知識,反而可能對歷史產生誤讀。比如“把云紋銅禁的出土時間介紹錯了”“明朝孝端皇后的鳳冠被說成是清朝孝莊皇后的”等等。這種講解混淆了歷史與虛構的邊界,誤導了成長中的青少年,助長了浮躁、功利之風,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馳。
擾亂解說市場。在假期親子游和研學游的高峰時期,專業講解供給不足,一些“偽解說”趁機占領市場、哄抬價格,打著所謂私人化、個性化的名義,收取高額解說費用。但不論是解說質量還是服務水平,都參差不齊。消費者可能遭遇毀約、講解時長不足、虛假講解等糟心問題。
三
真正的講解,是用專業之舟擺渡古今。文博講解既不能變成“故事會”,也不能“板著面孔”讓人不易親近。解決文博講解“假俗亂”問題,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官方展館和主管部門責無旁貸。
監管上加強“堵”。有關部門應完善備案審查制度,確保講解內容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進一步規范重點資源重點景區的解說服務,尤其要將國家文化公園、革命遺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博物館、5A級人文類景區等解說作為治理和規范的首要對象。
能力上注重“補”。官方講解以嚴謹博大的知識儲備見長,卻也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誤區。其實,既保持對自然、對歷史的敬畏,又把故事講得精彩生動,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官方講解員可以兼顧嚴謹和趣味的平衡,不斷提升自我修養,補齊知識短板。事實證明,優秀的解說員最會以小見大,以豐富多樣的文明細節,給游客帶來新知。比如,有的導游能將歷史知識講得趣味盎然,講解內容的切片還能在短視頻平臺獲得大流量。
供給上加強“容”。一邊是專業講解人手不足,一邊是“偽解說”旁逸斜出,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場館方可以根據群眾不同需求建立多層次解說員隊伍,共同提升文博解說水平。當前,一些文博單位采用批準、授權、購買服務等方式與社會講解機構或個人進行合作,這是不錯的嘗試。
形式上加快“融”。“短視頻+導游”“直播+文旅”已成為文旅行業的新興業態,也應該成為文博解說要占據的流量高地。從傳播角度來看,“云解說”“云看展”更能沖破時空阻隔,以鏈式傳播的方式影響到手機端。場館方要主動適應新媒體傳播形態,讓枯燥的史料“活”起來,讓厚重的歷史“動”起來,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輸出專業、嚴謹的歷史知識,要讓專業解說占據流量高地,讓知識普及不僅在場館,還能覆蓋到移動端。
擊潰“偽解說”,實際上是在守護文化。我們不能讓那些體現古人智慧與技藝的文明成果被傳播得面目全非。對于大眾而言,也應該多了解學習,不要輕易被低級趣味的解說帶偏。
來源 | “山東宣傳”微信公眾號(ID:sdxcweixin)
值班編輯 | 王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