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交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人們曬各種旅行、運動的分享,再加上精致的濾鏡,誘人的美食,全是詩和遠方。
讓人心生羨慕,感覺世界似乎很美好,可你再仔細看看他們的日常,就會發現:很多人,生活早已一團糟。
說到底,我們這一代,往往都沉迷于宏大敘事,卻逃避具體生活,似乎太容易陷入一種錯覺:以為理解了復雜的大道理,就等于過好了自己的生活。
社交網絡的發達讓我們隨時能接觸到全球話題,從人工智能到宇宙探索,從性別議題到社會公平,每天都有無數讓人熱血沸騰的新聞、視頻、演講。
你有沒有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談“格局”、聊“人類命運”?
但問題是,討論越多,我們越容易陷入一種“空轉”狀態——動腦很多,動手太少;關注宏觀太多,忽略身邊太久。
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人生,其實只是用“宏大敘事”逃避真實生活。
你可能也發現了,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脫節”特別普遍:
- 有人想要結交新的人脈,卻連樓下保安的名字都不知道;
- 有人熱衷于思考人生的意義,卻對自己雜亂的房間視而不見;
- 有人努力追求偉大的愛情,卻看不到伴侶下班后的疲憊;
- 有人希望生活有儀式感,卻不愿親自下廚去做一頓飯;
- 有人信誓旦旦要鍛煉出一副好身材,卻不愿下樓拿一個外賣;
- 有人熱衷收藏必讀書單,卻連一本小說都沒真正讀完;
- 有人熱衷于討論國際局勢和宏觀經濟,卻連菜市場的菜價都不清楚;
- 有人幻想著成為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卻連路旁受傷的流浪貓都不愿多看一眼。
這種“高位共情、低位執行”的模式,其實特別消耗人。
因為你越熱衷抽象敘述,就越容易錯過具體幸福。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當你認真洗完一頓飯的碗、把屋子收拾干凈、靜下心陪家人聊聊天,雖然沒發朋友圈,但心里反而有種踏實和滿足。
這就對了。
生活不是“立大志”才能有意義,很多時候,它的豐盛藏在微小處,這些具體的、微不足道的片段,才是構成人生幸福的主干。
有句話說得好: “人這一生,總會在某個階段精神死亡一次,然后慢慢學會重新活過來。”
很多時候,這個“重新活”的起點,并不需要什么振聾發聵的大事件,而是一頓飯、一杯茶、一段平凡的對話。
當你不再執著“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而是開始關注“我今天做了什么、對誰好了一點”,你就開始真正走上了踏實的生活之路。
最后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里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 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
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