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村口的老槐樹下,總能聽到老一輩人嘮嗑時冒出些稀奇古怪的俗語。
比如那句“地包天有吃穿,天包地窮到底”,乍一聽就讓人摸不著頭腦。
啥叫地包天?不就是下巴往前突,像個小鏟子似的嗎?
天包地又是啥?難不成是上牙把下牙全包住,活像個小簸箕?
這些關于面相的說法,真能決定一個人的窮富命運?
今天咱就掰開揉碎了聊聊這事兒。
要說這面相學,那可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一門學問。
早在《麻衣神相》里就提到,人的面部五官對應著五行八卦,能看出一個人的運勢。
地包天,也就是下頜突出,被說成是“地閣方圓”,象征著能兜住福氣;
天包地呢,上牙蓋住下牙,被認為是“天蓋地”,容易漏財。
這種說法在農村尤其流行,
老一輩人總愛盯著別人的下巴和牙齒看,仿佛那就是一張寫滿命運的地圖。
記得村里有個李大爺,下巴特別突出,按老說法就是“地包天有吃穿”。
可李大爺家里窮得叮當響,每天起早貪黑種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相反,村頭的王嬸,上牙有點凸,按說屬于“天包地”,
但王嬸精明能干,開了個小賣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這就讓人犯嘀咕了,老祖宗的識人術真的靠譜嗎?
說到面相決定命運,歷史上還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就說明太祖朱元璋吧,民間傳說他是“地包天”,下巴突出,相貌丑陋。
可人家從放牛娃一路逆襲成皇帝,你說這是面相的功勞,還是他自己的努力?
其實啊,朱元璋的真實長相一直有爭議。
故宮南薰殿收藏的官方畫像里,他面容端正,根本不是啥“鞋拔子臉”。
那些丑化他的畫像,很可能是清朝為了抹黑前朝故意畫的。
這就說明,面相這事兒,有時候不過是后人的附會罷了。
還有個更有意思的例子。
三國時期的劉備,史書記載他“雙耳垂肩,雙手過膝”,按面相學來說,這可是大富大貴之相。
可劉備早年賣草鞋為生,四處奔波,直到中年才有所成就。
這說明,就算有好面相,沒有后天的努力,福氣也不會自己找上門來。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地包天和天包天其實是一種口腔疾病,學名叫“前牙反頜”。
地包天是下頜發育過度,天包天則是上頜發育不足。
這和遺傳、不良喂養習慣、口腔疾病等因素有關,和命運半點關系都沒有。
比如,奶瓶喂養時姿勢不對,孩子下頜過度前伸,就容易形成地包天。
要是不及時矯正,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導致咀嚼困難、發音不清,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人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確實會受面部特征影響。
比如,下頜突出的人可能被認為更有決斷力,而上頜突出的人可能被覺得性格溫和。
但這種印象往往是片面的,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和性格。
就像馬云,他的下巴也有點突出,但他的成功靠的是商業頭腦和努力,而不是面相。
老祖宗的識人術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仔細琢磨,也能發現一些有趣的邏輯。
在過去,物質條件匱乏,人們總希望通過一些簡單的特征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可靠。
比如,地包天的人下頜有力,可能被認為更能干活;
天包天的人咬合不好,可能被覺得吃東西不利索,進而聯想到生活困難。
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經驗總結,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生活的樸素認知。
還有一種說法,上牙代表父親,下牙代表母親。
地包天是下牙包住上牙,被說成是“母強父弱”;天包天則是“父強母弱”。
這和傳統社會的性別角色有關,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家庭關系的看法。
不過,在現代社會,這種觀念顯然已經過時了。
最后,咱得明白一個道理:面相是鏡子,能反映一個人的生活狀態;
但面相不是枷鎖,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關鍵在于他如何對待生活,如何努力奮斗。
與其糾結于自己的面相,
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創造價值上。
畢竟,真正的福氣,是靠雙手打拼出來的,而不是靠下巴兜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