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快要過半了,經濟數據呈現出的卻是一幅頗為復雜的圖景,冷熱不均,悲喜交織。
五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49.5%,雖比四月稍有暖意,但仍徘徊在榮枯線之下。這微弱的“好轉”,細究起來,主要來自大型企業。它們的PMI在五月達到了50.7%,展現出強勁的韌性。
然而,水面之下,中小企業的日子卻愈發艱難,尤其是中型企業,PMI指數已經連續數月下滑。它們既沒有大企業的規模優勢和抗風險能力,又缺乏小企業的靈活性,在當前的經濟氣候中,感受到的寒意最為真切。
那么,是誰在為經濟數據注入暖色?答案指向了出口。
五月份的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指數都出現了令人矚目的躍升。特別是新出口訂單,環比增幅接近三個百分點。
這背后,似乎與中美之間貿易談判的階段性緩和有關。海外客戶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紛紛“搶跑”,提前下了訂單。
數據不會說謊:五月以來,寧波集裝箱出口運價暴漲,美東、美西航線漲幅驚人;更有追蹤數據顯示,五月份一周之內,美國從大國訂購的集裝箱量激增了300%。
這股熱浪甚至蔓延到了服務業。與出口貿易配套的運輸、金融、批發零售等非制造業,其新出口訂單指數也出現了報復性反彈。整個出口鏈條,似乎都在被重新激活,五月份的制造業生產分項指數重回50.7%的擴張區間,也印證了這一點。
但這份火熱,也只是局限在了離岸市場。當我們將目光轉回國內,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溫度。
與出口相關的產業熱火朝天,但與內需相關的領域卻顯得格外冷靜。最典型的莫過于建筑業,五月的PMI雖然還在51%的擴張區間,但這個數字已經是同期的歷史性低點。
這背后,是房地產市場揮之不去的低迷。若不是龐大的基建投資在苦苦支撐,數據恐怕會更加難看。
地產這駕舊馬車跑不動了,本應由汽車這樣的大宗消費來頂上。可如今的汽車市場,深陷價格戰的泥潭,各家廠商為了“以價換量”,利潤空間被一再擠壓,短時間還無法真正挑起拉動內需的大梁。
更令人憂心的是,價格戰并非汽車業的專利,整個制造業都彌漫著降價的硝煙。五月的制造業出廠價格指數僅為44.7%,創下年內新低。這說明,我們搶來的出口訂單,更多是“量”的勝利,而非“價”的勝利。
企業增收不增利,一旦外部需求回落,而內部需求又無法有效接續,那么這場殘酷的“價格戰”只會愈演愈烈。
內需的疲弱,最終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擊穿某個看似堅固的環節。
五月底,北京一家名為“住范兒”的網紅裝修公司暴雷,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這家在全網擁有千萬粉絲的企業,曾是家裝界的明星,CEO甚至在年初定下了百億銷售額的目標。然而,轉眼之間,資金鏈斷裂,辦公室門前擠滿了前來維權的業主、工長和供應商。
錢去哪了?CEO的解釋是“錢確實沒了,但沒挪用”。這套說辭,我們并不陌生。本質上,這就是一個“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故事。住范兒將從業主那里預收的大量裝修款,用于了線下門店的瘋狂擴張。這種模式,賭的就是市場的無限增長和資金的持續流入。
可惜,它賭輸了。
它的失敗,并非孤例,而是房地產市場下行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中的一環。自2021年以來,新房銷售面積近乎腰斬,下游的裝修、建材、家居行業自然唇亡齒寒。
據統計,僅2024年,全國就有上百家裝飾企業破產。住范兒的倒下,不過是這片廢墟上又倒下的一塊多米諾骨牌。
回顧過去幾年,這種模式的崩潰我們已經見過太多次。2020年的蛋殼公寓,用高價收房、低價出租的方式圈走租客的預付金,然后瘋狂擴張,最終暴雷。2021年以來的房企集體困境,更是將這一模式演繹到了極致。開發商用購房者的首付和銀行的貸款,本該用于建設眼前的樓盤,卻被挪用去拍下新的地塊,鋪開更大的攤子。
無論是住范兒,還是蛋殼公寓,亦或是那些留下無數爛尾樓的開發商,他們故事的內核驚人地一致:迷信“高周轉”和“高杠桿”的神話,將企業的命運寄托在一個永遠上行的市場預期之上。
這套玩法在經濟高歌猛進時,可以創造驚人的財富神話;可一旦潮水退去,市場的增長停滯甚至逆轉,資金鏈的斷裂就成了必然的結局。
如今,我們看到二手房價格在一線城市也開始加速下跌,意味著市場信心依然脆弱。房地產這臺巨大的引擎熄火后,留下的真空需要時間來填補。
眼下出口的繁榮,為我們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之機,但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修復內循環的肌體,如何擺脫對舊有增長模式的依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