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蔣波
編輯 |韓成功、王東
戰國時洛陽人白圭,是繼范蠡之后的又一位巨商大賈。
白圭經商致富的秘訣,就是八個字——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他的這一思想影響了后世兩千多年,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他為“經商有道”、“樂觀時變”。
作為國內“工控龍頭”,有著“小華為”之稱的匯川技術(SZ:300124),在儲能領域的布局也在走“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逆向思維之道:
2022年,儲能賽道擠滿了競爭者,跨界而來的企業不計其數,匯川技術的PCS(儲能變流器)出貨量在國內市場排名第三,全球市場排到第四。但匯川技術卻出人意外地選擇了收縮戰線,不將儲能作為發展重點。
時值2025年,儲能行業已從高峰走到低谷,產業鏈的所有企業都面臨著殘酷內卷的壓力,退出者不計其數。但是,匯川技術卻選擇了重返儲能。5月23日,在匯川技術年度股東大會上,董事長朱興明高調宣布了這一消息。
逆向布局并非致勝法寶,踩準時點會獲利豐厚,踏錯節奏則是滿盤皆輸。那么,匯川技術的“逆勢”而行,到底在下一盤什么棋?朱興明看到了什么新機會?
避開了紅海競爭,也失去成長機會
如今市值1700億的匯川技術,是國內的工控龍頭,在業內有“小華為”之稱。這主要是由于,2003年匯川技術成立時,19名創始人中有16人來自華為,公司還復制了華為模式:大力度實施員工持股,持續高研發投入等。
就是這樣一家企業,2022年卻在儲能這個戰略業務上出現誤判。當時匯川技術的決策過程是什么樣的,外界不得而知。
不過,恰恰由于收縮戰線,匯川技術避開了儲能行業競爭最激烈的發展階段——彼時,價格戰、產能過剩愈發嚴重,直接引發了儲能行業“大洗牌”。
有數據顯示,從2022年1月到2023年一季度末,新增儲能相關企業超4萬家,即平均每天新增近百家。但從2024年開始,行業出清加劇,當年就有超3500家儲能相關企業處于經營異常狀態。
但是,匯川技術在避開“紅海”大戰的同時,也失去了發展良機。
在這段時期內,多數以PCS為敲門磚入局儲能的公司都獲得了長足發展,如科華數能PCS出貨量長年位居榜首,且將業務延伸到了系統集成領域,并網了眾多電站;中車株洲所從“黑馬”跑成了系統集成龍頭,陽光電源(SZ:300274)的儲能業務更是能和特斯拉掰手腕。
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
如今,匯川技術宣布重返儲能之時,國內儲能行業依舊內卷嚴重——儲能系統價格進一步走低,上市公司業績承壓,行業還沒有走出低谷期。那么,匯川技術為何在此時選擇回歸呢?
對此,朱興明的解釋是:
首先,未來能源供給結構會從化石向多能源供給轉變,在此背景下,電網也將從過往分配和傳輸為重心向控制調節為主的發展方向;其次,隨著全球制造業趨向短平化、去中心化,海內外電力供應需求高速增長,儲能需求預計也將增長;最后,國內儲能行業正從集中式轉向分布式,市場進一步擴大。
因此,朱興明認為,“儲能技術作為連接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環節,將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朱興明表示,在儲能領域,能源管理業務尤其是分布式能源管理,是匯川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業績負增長下,亟需尋找新增長曲線
實際上,除了儲能行業發展機遇,匯川技術重返儲能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近年來,公司在業績方面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年報數據顯示,匯川技術的業績增速近年來呈現放緩趨勢。2020—2023年,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20.62%、70.15%、20.89%、9.77%,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而到了2024年,增速直接變為負數,為-9.62%。
與之對應的是不斷下滑的毛利率,2020—2023年,毛利率分別同比增長3.48%、-8.06%、-2.26%、-4.18%,連續幾年為負增長,到了2024年,毛利率進一步下滑,為-14.44%。
華夏能源網&華夏儲能注意到,業績下滑的背后,是匯川技術主營業務的增長乏力。
目前,公司的主營業務有兩大板塊:通用自動化和新能源汽車,二者營收占比超85%。其中,通用自動化類業務主要包括通用變頻器、通用伺服系統、PLC等,新能源汽車業務主要包括電驅系統、電源管理系統、電機控制器、電子電氣架構等。
匯川技術2024年主營業務構成(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在通用自動化業務板塊,匯川技術作為國產領軍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在中低端市場的國產替代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場占有率頗高。
但目前中低端市場競爭已趨于白熱化,眾多國產企業在這一領域激烈角逐,市場空間逐漸飽和,不僅毛利率逐年走低,而且進一步提升份額難度較大且成本高昂。而在高端市場,仍然被西門子、ABB等國外企業牢牢掌握。另外,匯川技術海外品牌認知度還較低,且全球化銷售網絡和服務體系仍需完善。
在新能源汽車業務板塊,雖然乘著行業東風,匯川技術新能源汽車營收一路高歌猛進,已經替代通用自動化成為公司新的增長引擎。但利潤增長緩慢,2021—2024年,匯川技術能源汽車業務板塊的利潤增幅分別為70.15%、20.89%、9.77%、9.62%,逐年下滑。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行業增速開始放緩。同時,越來越多的車企為了降低成本、掌握核心技術,開始選擇自研電驅和電源系統,這使得匯川技術在智能汽車業務領域面臨客戶流失風險,市場份額增長受限。
此外,智能汽車行業技術更新換代快,為了保持技術競爭力,匯川技術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研發資金用于新技術的研發,這無疑增加了公司的運營成本和風險。
在此背景下,匯川技術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其他更具增長潛力的業務領域,有一定基礎的儲能業務,由此再次進入朱興明的戰略視野。
重回賽道不難,貢獻業績還有待觀察
匯川技術的儲能家底,來自于光伏業務。
在2009至2010年間,匯川技術做了光伏逆變器,2016年時公司決定重點投入新能源汽車和工業機器人領域,光伏逆變器業務被放棄。雖然業務不做了,但技術團隊以及底層產品平臺得以保留,而儲能逆變器技術平臺與光伏逆變器基本相通,這為匯川做儲能奠定了技術基礎。
在國家提出 “雙碳”戰略后,匯川將數字能源板塊列為重要戰略業務進行投入,這就有了匯川在儲能業務上的快速增長。2022年后匯川又放棄了儲能業務,但只是沒有像此前那樣做重點戰略投入,相關業務還在進行,并非完全關閉掉。
華夏能源網&華夏儲能注意到,今年以來,匯川技術明顯加快了儲能領域的布局,且多有成果。
4月,匯川技術與鵬程無限達成合作?,圍繞儲能技術研發、市場協同及能源解決方案創新展開深度合作,加速在工商業儲能、電網側調頻等增量市場的規模化落地。
5月,匯川技術與中儲科技、Genaspi Energy就共建澳洲Bundey項目戰略簽約,三方就南半球最大儲能電站——澳大利亞Bundey項目(1.2GW/3.9GWh)達成深度合作,將共同提交核心技術方案至澳洲國家電網認證。
5月匯川技術還與星紀云能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構建“技術+運營+資本”協同體系,實現儲能電站投資和電力運營的生態閉環;與南網能源(SZ:003035)達成合作?,加速布局“光儲充”一體化應用領域。
由此可見,匯川技術高調宣稱重返儲能并非只是說說而已,行動已在話語前,已經有了實實在在的動作。
但是,儲能業務能成為匯川技術新的業績增長引擎嗎?
按照匯川技術的規劃,公司將重點發力于分布式能源管理業務,聚焦“發、輸、配、用”,發力工商業儲能、戶用儲能。
實際上,能源管理業務也是在今年2月“136號文”發布之后,新能源必須全面入市交易的背景下,才受到重視的。但是,分布式能源參與電力市場機制的商業模式還遠不完善,且各地區的分布式電價機制各不相同,面臨著巨大的政策變動風險。而且,除了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外,分布式能源還沒有其他較好的盈利模式,面臨盈利模式單一的局面。
分布式能源管理業務中的重點方向——負荷聚合商和虛擬電廠,目前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各方對其定義和功能定位還缺乏統一認識,適應其發展的管理要求、市場機制和標準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短期內也難以形成大規模發展之勢。
可以說,憑借在數字能源管理系統行業的經驗,匯川技術重點發力儲能業務有很大優勢,但何時儲能業務能真正成為新能源汽車和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第三條業績增長曲線,還有待時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