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連長,12小時奔襲60里,打13仗,堵住兩個師的退路,回國后成了師長。
誰是毛張苗?1925年出生在浙江奉化一個山村,父親是裁縫,窮到飯都吃不飽。
打小干農活,裁縫鋪幫忙遞針線,沒上過幾天學。家門口時常有日本兵路過,村里被抓走的人,一個也沒回來,他知道,這仗早晚得打。
寒門出虎將:從裁縫到抗美援朝英雄
1943年,毛張苗參軍,進了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第二年入黨,當時18歲,沒文化也不重要,敢沖,能吃苦,很快就被提拔,先是班長,再是排長。
浙東是硬仗地帶,敵后游擊,打完就跑,走小路,睡山洞,毛張苗說,“怕死的人干不了這個。”他沒說自己怕不怕,他只說要活下去,就得先干掉對面的人。
他參加了解放戰爭,進攻金華、攻打嵊縣、圍殲國民黨殘部,到1949年,他已經是178團5連連長。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1月毛張苗隨20軍跨過鴨綠江,178團5連,進駐長津湖戰區。
長津湖冷,零下40度,他們穿著薄棉衣,腳上是解放鞋,敵人是美軍陸戰1師,號稱“王牌中的王牌”。
5連的任務是死守古土水1355.7高地,這是主力部隊退守前的屏障,不能退,不能丟。
夜里下雪,風刮臉像刀子,有人睜眼就掉淚,手指摸槍都僵硬,凍死的人,就坐在壕溝里,不動。
毛張苗不等命令,他把棉被拆了,叫炊事員做棉襪、棉手套,把炕洞挖深,三層掩體,一層睡人、一層藏槍、一層防凍。
有戰士問:“連長,這是過冬嗎?”
“不是過冬,是過命。”
敵人摸上來了,美軍夜襲,他們用的是沖鋒槍和火焰噴射器,5連打光了子彈,用刺刀和石頭頂上去,守了三天兩夜,沒退一步。
主力部隊調頭反擊,成功包圍敵軍,毛張苗個人榮立一等功,5連在那次戰斗中陣亡過半,但陣地守住了。
一位美軍俘虜在審訊中說:“你們像是從雪地里鉆出來的幽靈。”
五馬峙奇襲:12小時斬斷敵軍退路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開始,志愿軍全線突進。
5連本是預備隊,戰斗開始前夜,一份緊急命令來了:“五馬峙穿插失敗,立即接替任務。”
原來,負責突擊的兄弟連隊迷了路,未能按時抵達目標,上級讓5連補位,目標是奪取五馬峙制高點,切斷南韓第3師和第9師的退路。
毛張苗只說了兩個字:“帶路。”
他拿出地圖,簡單地畫了幾個圈圈,用石灰在地上比劃,“路線看好了,別問第二遍,要路不要人,見小股敵人別理,主峰才是命。”
出發前,他讓戰士們把干糧纏在腿上,子彈分給每人60發,“一槍不能打空。”他盯著副連長。
凌晨兩點,出發,全程60里,穿山越嶺,遇敵不斷。
第一個哨卡,他們沒動手,從側翼繞過,第二個崗哨,敵人發現他們,打了一槍,5連沒開火,三人沖過去,用刺刀封喉。
接下來不到半天時間,打了13仗。有的敵人被埋在雪地里,有的被沉默繞開。
他們的目標不是殲敵,是堵住后路,這不是硬拼,而是戰術。
早上7點,搶占五馬峙制高點。
制高點上,是敵軍最后一處有炮兵的陣地,5連強攻,先是三組人貼近山體往上爬,再用手雷開路,沖鋒時喊的不是口號,而是“快一點,再快一點!”
那一仗,南韓第3師和第9師退路被徹底封死,后續志愿軍部隊合圍殲敵2.3萬人。
戰后,美軍文件記載,這次戰斗造成南韓軍3軍團“喪失整建制作戰能力”。
南韓第3軍團司令劉載興事后驚呼:“中國軍隊長了翅膀!”
5連因此榮立集體一等功,被命名為“尖刀連”。
毛張苗,二等功變一等功,晉升副營長,但他沒離開5連。
他說:“我不走,這幫兄弟是我帶起來的,等打完再說。”
軍功加身:從連長到師長的傳奇晉升
五馬峙一戰結束,毛張苗沒急著慶功,他清點戰士人數時,眼圈紅了。
出發時137人,到終點只剩88人,大部分傷員沒有下火線。
回國表彰那年,他還穿著朝鮮前線帶回的舊軍服,肩章磨破,帽檐脫線,他不在意,他最在意的是,5連還在,“尖刀還鋒利。”
全軍第一屆英模大會上,他坐在中排,一級戰斗英雄稱號,朝鮮二級、三級國旗勛章都發給了他,他沒講話,只在領獎臺上敬了個禮。
1955年,毛張苗升任178團副團長,那年1月,登陸一江山島。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
203高地,是北一江山島的制高點,敵人是國民黨殘部,配備重機槍、掘壕堅守。
登陸前夜,毛張苗帶突擊隊偷偷接近岸邊,用船帆包住步槍,腳踩灘涂,趴著摸上礁石。
風大,船晃,登島時有人摔進水里,他親自拖人上岸,用嘴含住對方的水壺口,防止嘩嘩作響。
沖鋒令一響,他第一個跳出壕溝,“5連,跟我上!”
山上炸彈飛,海里是掃射,不到3小時,203高地拿下,他站在敵人碉堡上,摸了摸腰帶,已經空了,只剩一個彈殼。
戰后,獲“獨立自由獎章”,有人問他:“你怕過沒有?”他答:“怕過,但怕不解決問題。”
1957年,他被調到團作訓股,隨后提拔為副參謀長、副師長。
1964年,升任60師師長。
從裁縫的兒子,到統領一師之長,他用了21年。
有戰士回憶他訓話從不帶空話。只說:“打仗要贏,不贏沒活路。”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不是來當官的,我是來打仗的。”
血肉長城上的英雄豐碑
五馬峙戰役,被載入韓國軍事史資料,他們把這次突擊行動稱作“志愿軍奇襲的典范”。
敵方文獻清楚記載:第五次戰役中,第3師、第9師突圍失敗,關鍵在五馬峙被阻斷。
1951年戰后戰俘審訊記錄中,幾名韓軍士兵一致證實:“從夜里到天亮,志愿軍不停在動,看不到人,只有冷槍和腳印。”
這是毛張苗的兵,不是特種兵,是5連的普通戰士。
幾十年后,這支部隊傳承下來,成為今天的第83集團軍某合成旅尖刀營,番號雖變,精神未改。
他們保留了5連舊旗,旗上有彈孔和血跡,每年新兵入營,旗幟都要傳一圈。
2023年,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上,人民日報專題報道提到毛張苗,說他是“能動腦子的猛將”,沒廢話,這評價夠了。
他去世在1985年,年僅60歲,病重期間拒絕進京治療,說“別浪費資源,留著給年輕人”。
他的墓碑簡潔。沒有“將軍”稱號,沒有履歷,只有九個字:
“5連連長,毛張苗之墓。”
一顆子彈,一面旗
毛張苗活得像顆子彈,出膛就不回頭,不在意頭銜,不計后果,目標清晰,路徑筆直。
他一生沒寫過回憶錄,別人幫他寫了,他看完一句話:“打仗是命令,不是表演。”
他從不在家鄉講戰功,別人問他打過仗沒有,他只說:“跑過幾次步,摔了幾跤。”
今天的83集團軍,駐地操場上,常有“尖刀連”的旗幟迎風響起。
那是屬于毛張苗的顏色,不是軍裝上的綠,是血染過的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