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上海寫字樓里
月薪1萬多的陸廷忠
坐在辦公室處理著電子訂單
然而千里之外的皖北鄉村
患精神障礙的母親病情加劇,生活難以自理
一邊是奮斗十年才獲得的大都市生活
另一邊是養育自己的土地和需要照料的雙親
這個游子心頭,可謂是一團亂麻!
孝心歸途:當都市夢遇上鄉土情
對當時的陸廷忠而言,回鄉不是浪漫的田園幻想,而是現實的困境突圍。母親的精神障礙與白內障已嚴重到“時時刻刻需要照顧,不能離人”的程度,一次意外觸電,讓母親昏迷許久。他毅然決定返鄉,帶母親赴駐馬店求醫。妻子從池州遠嫁而來,默默支持著丈夫的選擇,而父親卻激烈反對:“好不容易走出農村,為何要回來?”
(陸廷忠父母)
生長于姜寨鎮王小莊村張莊的陸廷忠,2003畢業于淮南化校,2004-2013近十年都在無錫、上海等大城市工作。在2013年,月入過萬仍是令人羨慕的數字。但在他心中,父母的病榻前沒有選擇題!
(陸廷忠)
血淚初試:從全軍覆沒到技術涅槃
“既能照顧父母又能賺錢的事不多,就種地和養殖。”創業的起步如同踏入雷區,將自家院子改造成臨時羊圈后,陸廷忠購進首批羊苗。缺乏應急管理的他,眼睜睜看著羊群在半個月內全部死亡,一次損失就達六七萬。這個慘痛教訓讓他徹夜難眠,相當于白扔了大城市半年的薪水。
說到創業的艱辛,陸廷忠記憶猶新:“大年三十晚上,別人都在看春晚吃餃子,我在羊圈里接生小羊。睜開眼就是干,喂料、清糞、防疫、接生……每天累到精疲力盡倒頭就睡。” 但他話鋒一轉,帶著笑意:“不過看著羊羔活蹦亂跳,看著存欄量從幾十只到幾百只再到幾千只,再累也值了!”
轉機出現在縣政府、畜牧局組織的培訓課堂,陸廷忠如饑似渴地學習科學養殖:從消毒防疫到飼料配比,從母羊孕期護理到羊羔接生技術。書架上的養殖書籍越堆越高,筆記密密麻麻寫滿十幾本。姜寨鎮政府了解到他的情況積極做好服務,在政策扶持下,他獲得小額貼息貸款,農業獎補等破解了階段性困局,讓他有機會重振旗鼓。逐步建起了標準化羊舍!
羊舍為紙:書寫現代農業答卷
陸廷忠介紹道,“現在場里雇了幾個人幫忙,也帶著附近幾戶朋友鄰居一塊養。技術上我們共享,銷售上也盡量幫他們找渠道。希望能把規模做得更穩更好,帶動更多鄉親,讓咱臨泉、咱姜寨的羊產業更有名!”
十年堅守,荒院已蛻變為現代化養殖場,如今存欄量最高突破5000只!近期新進的2000只羊苗與存欄羊群,匯成浩蕩的“白云團”。
陸廷忠精選生長快、抗病強的優質山羊品種,銷售版圖從周邊河南新蔡、商丘延伸到上海等大城市,肉質緊實的山羊成為都市餐桌的寵兒。“我們的羊主要是山羊,油少肉好,養到3-6個月出欄,肉質正嫩。現在能賣到河南、上海這些地方,說明品質得到了認可!”他自豪地介紹。
妻子笑著說道:“現在想想,他放棄的是一份工資,但掙回來的是一個家。爸媽身體好了,孩子在身邊長大,一家人整整齊齊的,比住高樓大廈心里還暖和!”
(陸廷忠及妻子)
皖北青年的逆向遷徙
從上海寫字樓到皖北羊圈,他舍棄了霓虹閃爍的“體面”,卻在故鄉的泥土里掘出了更豐饒的人生。當城市青年焦慮“月入一萬難生存”,陸廷忠用沾著草屑的雙手寫下新解:真正的體面,是讓至親安好,讓家園新生。
陸廷忠滿足地說:“現在父母身體好了,精神狀態也穩定了。媳婦孩子都在身邊,雖然忙點累點,但這日子過得踏實、有奔頭!”
陸廷忠對姜寨這片土地的家鄉情懷
以及對家庭的責任感
支撐著他返鄉創業、回報家鄉!
他身上的孝心、責任、堅韌等精神
值得我們去學習!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
這樣的皖北青年越來越多
他們奮斗的身影
終將化作鄉村振興的溫暖注腳
鐫刻在臨泉這片土地上!
來源:臨泉在線
本文中圖片、文字、音視頻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聯系電話∶18656876341 聯系微信∶7547482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