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向來被視為人生大事之一。在傳統觀念中,一個人的名字與其命運往往存在著某種特定關系。這種特定關系雖然因難以捉摸而近似于“玄學”,但在歷史上常能找到令人稱奇的例子。接下來所要介紹的,就是筆者在閱讀膠東史志時所見到的一則相應典故。
這則例子中的主人公姓“汪”名“逢淵”,生活在明代后期,籍貫為遵化(現河北遵化市),有舉人的功名,于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出任山東登州府寧海州知州(注:寧海州治所即現牟平城)。
在明代,知州為從五品官,一州大小事務,盡在其掌握之中。倘若是太平年代,這也稱得上是一份榮耀差事。然而,崇禎之際的明朝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汪逢淵到任之后未過多久,寧海州便遭受戰火襲擾。
當時,阿巴泰率清軍入塞劫掠,山東不少州縣都被波及。崇禎十六年(1643年)二月,一支清軍殺至寧海州城下。汪逢淵身為知州,守土有責,率領城內軍民拼死抵抗。但可惜強弱懸殊,寧海州城最終陷落。
對此,民國版《牟平縣志》記載道:“崇禎十六年二月十二日,清兵破寧海,殺戮紳民甚慘,知州汪逢淵、同知李士標、吏目魏世達死之?!?/strong>(注:縣志記載清軍是從遼東渡海而來,但膠東衛所研究專家李風海先生經過考證,認為攻打寧海州的清軍系阿巴泰陸路的偏師。)
也就是說,寧海州陷落之后,城內死傷慘重,知州汪逢淵及其眾多同僚都為明朝殉難。
筆者閱讀縣志至此處時,先是感慨于戰爭的殘酷和忠臣的氣節,而后不禁又留意到汪逢淵的名字。
“汪逢淵”這個姓名中,三字中有兩字帶“水”,中間的“逢”字又有“疊加”之意,給人的直觀感覺是“水氣”過重。不僅如此,他任職的地點“寧海州”,名稱中亦帶有“水”字;所遭遇的敵人——“清軍”,同樣是“三點水”。簡單總結來說就是,姓“汪”名“逢淵”,來到“寧海州”為官,死于“清軍”之手,其一生命運,可謂離不開一個“水”字了。
當然了,如果拋開“玄學”的話,汪逢淵堅守氣節、為國殉難的忠貞品質還是值得稱贊的。筆者在撰寫歷史小說《于七的軍師》時,也專門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回憶講述了汪逢淵的殉節經過,并虛構了其女兒死里逃生的情節,以此推動小說中的故事進程,現摘錄相關片段,以饗讀者。(隋翔宇)
董樵接著道:“且說那于樂吾(于七)率軍攻下寧海州后,雖未在城中久留,卻也與當地士紳有所接觸。其中,一位胡姓士人與他交往尤為密切。后來,在于樂吾準備撤軍之際,這位胡姓士人忽然帶領一名少女前來求見。那少女當時不過十四五歲,卻主動提出要加入于樂吾軍中。于樂吾見對方為女流之輩,自然不肯答應。但少女態度堅決,非此不可。而那胡姓士人又將少女的身世講述了一番,于樂吾這才答應下來。
“這位少女究竟是何出身呢?”趙守忠又問。
“唉!”董樵嘆了口氣,道,“這便要提起一段傷心事了。回想崇禎十六年(1643 年)之際,阿巴泰麾下清軍侵擾山東,非但我萊陽縣因此蒙難,寧海州亦未能幸免。寧海城破之后,殉難者眾多,其中有一人就是時任寧海知州汪逢淵。他系遵化縣舉人出身,上任不過一年,便遭遇此劫,真是禍福難料啊!”
此時,趙守忠不由得也嘆了一聲,宋、張兩人雖已知曉此事,但都跟著點了點頭。
董樵又道:“汪逢淵殉難之際,其妻子也一同自縊。兩人膝下有一獨生女兒,當時僅七八歲的年紀,所幸被一忠心仆人設法帶出城外,這才逃過一難。后來,兩人輾轉來到那位胡姓士人家中,該人為寧海衛指揮使胡氏世家的庶出子孫,此前與汪逢淵有些交情,又憐憫忠臣遺孤,便收留了對方?!?/p>
趙守忠祖上亦是軍職世家,眼下聽說寧海衛胡氏的義舉,不免觸景生情,心中又是一番感慨。
“此后,汪逢淵的女兒一直由胡姓士人撫養,逐漸長大。她雖是女流,卻頗有男子氣概,對當年父母殉難之事始終耿耿于懷,據說曾立下重誓要殺清廷官員報仇。而于樂吾上次舉義之后,率軍攻下寧海,將清廷委派的知州斬殺。這少女聽聞消息,認為于樂吾此舉系替她報仇,便視之為恩人,請求投入其營中效力。于樂吾一向講究義氣,起初雖沒答應,但知曉少女身世之后,不禁大為感動,也就同意了。”董樵接著講道。
——摘自《于七的軍師》第17章“中秋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