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前言”第二節中,康德認為:“純粹數學知識的實質和它同其它一切先天知識相區別的特點,在于絕不是通過概念得出來的,而永遠只是通過構造概念得出來的——“數學知識是從概念的構造得出來的理性知識;構造一個概念即是先天地提供出與概念相對應的直觀來(康德語)”——數學在命題里必須超出概念達到與這個概念相對應的直觀所包含的東西,因此,數學命題都是綜合的,永遠不能,也不應該通過概念的分析來得到。”關于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我在以前文章里已講過。但我在此還是要進一步講講:(甲)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的區別不應該以是否有相對應的直觀來作標準。因為,任何概念,不管是直觀的經驗概念,還是思悟的思想概念都必須借助形式來理解,——沒有任何形式(直觀)的東西絕對不可理解,最多除了思想規定性的籠統方面。嚴格說來,任何無限抽象的思想概念或思悟概念至少都有它的間接形式或比喻形式(喻像)。因為無形抽象概念總是由有形的經驗概念通過無形抽象升華而來,諸如實體、本體、規定、道理、因果、自在的物、思想,等等——只不過這種用作理解手段的形式有直接形式和間接形式之分:直接形式是事物本真本有的形式,例如真實的人體行為現象;間接形式是事物非本真非本有的形式,例如顯示思考行為的人體雕塑、一物形象用來比喻說明另一事物(譬喻法或比喻法)。再比如,時間本身沒有任何直接形式,但時間可以借助各種運動形式來理解,諸如滴水運動、漏沙運動、各種圓周運動、人生之從出生到衰老死亡。(乙)分析判斷都必然是先天判斷,因為分析判斷的謂語或賓詞所包含的性質都必然包含在主語或主詞之中。這種包含關系不應該以人的有限認知能力為限度,——不能因為人能夠或不能夠直觀地看出某命題中包含的真理就斷定它是否為綜合判斷——而是以超出經驗限度或經驗條件限制的絕對必然性為原則,也就是說,謂語或賓詞所包含的性質乃是主語或主詞所指代的的主體(實體)的本質屬性即本性。例如,人是理性動物。其中,理性能力和具有動的物性身體乃是人的本質屬性。再如,圓是一中同長圖形。其中,一中同長是圓的本質或本性。又如,黃金是黃色的。其中,黃色是金子的本質屬性(黃色究竟屬不屬于金子的本性,還有待進一步商榷:在人看來,黃金是黃色;在其它動物未必能看出黃色。但作為規定性思想的精神實體,規定金子這種物質的物質排列秩序的實體是對任何感知者都不存在變化的)。例如,7+5=12。其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7加上5個1得出12。假如,700+500=1200呢?我們還能夠直觀地看出500個手指或點嗎?我們只能有“一堆”或“許多”這樣的直觀印象:一堆或許多手指或點。無論是1+1=2這樣的命題,還是“直線是兩點間最短的線”這樣的命題,既能直觀判定,也能通過證明或分析來判定。只不過分析是一個復雜過程,多數人的理性推理能力有限,習慣于通過直觀判定或經驗實證手法來判定。例如十進制加法就是經驗實證方法。不能因為我們習慣于直觀判定7+5=12,就像康德那樣,一口咬定它乃至全部數學命題就是綜合判斷。(丙)數學命題一定是分析判斷,而不是綜合判斷。沒有所謂的先天綜合判斷。先天判斷一定是分析判斷,而綜合判斷一定是后天的經驗判斷,因此,先天綜合判斷乃是一個無法成立的矛盾概念。例如,7+5=12。12包含在7+5這個概念之中,是它的本質,因而12是7+5的絕對必然性結果,絕對不會因為任何外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否則,數學知識就不是超越經驗條件限制(經驗限度)的真理。其實,康德在該書“先驗的主要問題”第七節末尾已經潛在地指出了這種矛盾:“一個(經驗命題的經驗直觀)是只包含偶然經驗的直觀里具有的東西,而另一個(先天綜合命題的純直觀或先天直觀)卻是包含純直觀里所必然有的東西;因為純直觀,作為先天直觀,在一切經驗或個別知覺之先就已經同概念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了。”既然所謂的先天綜合命題(實為先天命題)里包含同其概念不可分割的純直觀里所(絕對)必然有的東西,那么憑什么說先天命題不是分析命題,而是綜合命題呢?(丁)經驗判斷一定是綜合判斷;反之,綜合判斷一定是經驗判斷。例如,昨天,張三在上海。“在上海”并不是“張三”的本質屬性(本性),而是偶然屬性即偶性。如果這個命題是歷史實事,那么這個命題就是經驗必然性命題。除了“張三是理性的”這個內在的先驗條件或先天條件外,還有許多外在的經驗條件湊成了這個實事結果,諸如上海是醫療中心、張三生病了、有便利的交通條件,理性的張三意識到他這個病要去一趟上海,當然還有時空條件,等等。所有的必要條件湊成了張三去上海的充分條件,所以就出現了張三在上海這樣的經驗必然性結果。這個命題就成為真實的歷史知識。再如,熱帶水果都產自南方。這是歸納的經驗判斷。它依賴諸多經驗條件才能成立,諸如做此判斷的人必須生活在北半球、必須是熱帶水果,當然也有時空條件,等等。這是重演的歷史:每年熱帶水果都在南方生長;每年北半球的人都做此判斷。(戊)分析判斷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對實體的描述,包括普遍定義法(亞里士多德)或擬實法(墨子)。這是形而上學命題,是對形而上的存在的描述。其中,普遍定義法或擬實法乃是重言式的同義反復,是對永恒不變之真理的一種說明描述。實體是實在思想或實在本質,是事物的實在的個別本質或思想。對實體的描述就是對事物的本質或本性的描述。例如,人是會說話動物;人是工具生產者;人是勞動者;人是操心者,等等。會說話、生產工具、勞動、操心都是人的本質屬性或本性。另一種是對實體的純粹的先天形式或先驗形式的描述。先天形式乃是某種事物的完滿的理想的純粹形式。例如,愛的理想形式是兼愛觀念;人是二足無毛直立行走動物(先天形式是形類,而非質類)。因此,這是形而中學命題,是對形而中的純粹形式存在的描述。經驗判斷則是形而下學命題,是對形而下的歷史存在的描述,例如“張三在上海”。前者(形而上學命題)相當于數學知識中的思想或映射思想的數學公式。例如“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平方之和等于斜邊之和”,其公式是“a2+b2=c2”。后者(形而中學命題)相當于幾何學或空間數學中的一個直角三角形⊿。當然,“人是理性動物”也必然有一個映射該思想的數學公式。只不過這個構形數學公式極其復雜,超出了人的理性的認知能力。在該書“先驗的主要問題”第九節,康德是這樣說的:“我的直觀只有按照一種方式能夠先行于對象(物體)的實在并且成為先天知識,那就是它只包含感性的形式,這種感性的形式在我的主觀里先行于我被對象所感染的一切實在印象。”接著又說:“由于感官對象只能按照感性的形式而被直觀,所以我才能夠先天地知道。”這我就納悶了!籠統的感性直觀形式(時空)固然是先天的或先驗的,而且人的理智也有天生的感性直觀時空限度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經驗,或感官不經歷具體的經驗事物對象,我們如何能夠確切地知道某個或某類事物真實的抽象的感性形式或直觀圖像,即純粹的先天形式或先驗形式?畢竟某個或某類事物需要借助具體的直觀概念才能夠理解或領悟其意義,而不僅僅是模糊的思想規定性。所以緊接著在第十節,他不得不承認:“我們就只有通過感性直觀的形式才能先天地直觀物;不過,只能按照物所表現給我們(我們的感官)那樣,而不按照物本身(物自體)那樣來認識它。”
經驗必然性與絕對必然性的區別在于;絕對必然性乃是某個真理自身以自身存在的為唯一必要條件。也就是說,這個真理自身既是自身存在的唯一必要條件,也是自身存在的由這個唯一必要條件構成的充分條件。這個真理自身乃是唯一的先驗條件或先天條件。經驗必然性時指除了這個唯一先驗條件作為必要條件之一外,還有若干的經驗條件作為必要條件一起構成它(經驗必然性)的充分條件。必然性化作兩條公理:一條是生成論的因果必然性或因果律;一條是認識論的充足理由律。真理既作為它自身存在的唯一充分條件,建立起因果絕對必然性,同時反過來,真理作為唯一先驗條件則是認識它自身的眾多必要條件之一。既然一切認知活動和知識從經驗開始,那么,歷史經驗和人的感官與理性能力則也構成認識真理的若干經驗性的必要條件。真理是超驗的,即超出經驗限度的,理性具有超驗抽象能力則是認識真理的必要條件之一。人的理性能力存在于人體及其大腦的物質結構即物質排列秩序中,這個物質排列秩序是按照具備理性能力的物質秩序來排列的。所以,理性能力乃是人認識真理的經驗性的必要條件之一。絕對必然性又叫自然必然性,就是因為真理作為自身存在的先驗的唯一的必要條件或充要條件乃是自己如此這樣的,而不需要依賴自身以外的任何其它條件它才能如此這樣地獨自存在。“如此這樣”作為描述真理存方式的語言也是一種表達真理存在的重言式或同義反復。
儒學是文學,屬于感性審美范疇,依賴感性審美判斷力。作為動物倫理,它是一種庸俗的倫理文學,賦予規范性的倫理行為一種感性審美趣味。它對直觀概念要求不高,不需要其觀念圖像清楚明白和具有確定性。觀念的模糊和不確定不影響產生感性審美,有時模糊反而更能體現審美價值;而且觀念的不確定容易產生不同情景和程度的感性審美及其情感,一千個人可以產生一千種審美情趣及其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情感。所以儒生要么一個個就像活在夢境一樣景像模糊不清,要么做學問就像猜謎語一樣,“你猜一,我猜二”。還有他們對易經特別感興趣,不分質類原理(種類統一性)的高度形類抽象觀念,陰爻,陽爻,可以在人事與自然現象之間或不同種類事物之間膚淺地任意比附聯想,天馬行空,不需要形而上的基本原則和嚴謹邏輯。哲學屬于純粹理性范疇,依賴純粹理性判斷力,需要借助清楚明白和具有確定性的觀念去悟或思悟,——悟是對規定性的一種模糊明白——理解其中的含義或意義。沒有從清晰明白的定義和公理出發的純粹理性的嚴格推證就不可能有超越經驗的系統性科學。在儒家意識下,或在儒家文化主導下,總會冒出“中體西用”或“西體中用”這種隱含文化自我否定意義的爭論。其實這是在與西方文化的面對面的硬碰和競爭中落于下風和敗勢的被迫反思,僅僅是淺層的知性反思,卻非深層的理性反思,凸顯了文化結構性缺陷、文化焦慮和文化無自信。體用不全不是一種結構完整的文化,從哲學上說,就是要么形而上學缺乏,要么形而下學缺乏,要么二者同時缺乏。形而上學是指哲學性體,這是一切方法(論)知識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形而下學是指方法(論)術用,這是通達真理和實踐成功的路徑。墨家文化體用俱全且優,倘若墨家文化成為主導文化,則無此焦慮和爭論。
我們根據國家發展的最高經濟形態將國家分為研究型國家、制造型國家和原料型國家。研究型國家也叫理論型國家,是指那些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在科學原理方面有創造性發現的國家。這些新發現的原理一旦被技術實現運用,將會是一場產業和社會革命。原理就是永恒的真理或論物之知;任何類別原理只有一個,但技術形式卻有許多種。目前美國和北歐一些國家就處于這個階段。制造型國家也叫技術型國家或應用型國家,它是利用適配于原理(例如內燃機原理、火箭原理、宇宙飛船原理、歷史學原理、文學創作原理、科學實驗原理)的各種技術或方法來生產物質和精神產品,以供人類消費需要。它主打一個歷史都重演,開發重演的歷史知識或可稱做經驗規律的貌物之知。制造型國家可以根據原理來創造性地發現或發明各種新技術,或引進技術來從事生產。制造型國家又分為高端制造業國家即所謂的智造國家和低端制造業國家。高端制造業國家主要為東亞中日韓三國(德國雖然智造發達,但其最高經濟形態是創造性地發現科學原理),低端制造業國家主要為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原料型國家主要是生產農產品和/或提供生產資料或材料的國家。諸如亞非拉地區國家和東歐俄羅斯等民族國家都是原料型國家。因此創新性國家又分兩種:一種是科學原理的創新發現;一種是科學技術的創新發現或發明。后者創新依賴于前者的創新,前者為后者提供技術創新的原理平臺。原理和技術是一和多的關系,原理發現是從無到有,從零到一,是“道法自然”和“道生一”,技術發現或發明可以從一到多,是“一生二,生三”,從而“三生萬物”。原理是靈魂,技術是軀殼,中國要崛起,就要做主導軀殼的靈魂。為什么現階段中國還是一個制造型國家?原因就在于哲學還沒有復興,我指的是先秦墨家及其名家和道家的學說——真正的漢語哲學還沒有復興。因為只有真正的哲學才能為我們提供科學精神、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并為其它一切學科提供基本原則。這意味著科學產生于它自身,而不是產生于什么“坎陷”那種對自然科學和數學一竅不通的土包子想法。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見得他對哲學史及其科學史也是一竅不通。科學得以產生的最常用方法是有目的有探究精神的細心觀察、基于重復經驗或重演歷史(包括實驗)的抽象歸納法和能夠深入很遠的演繹法:由特殊到一般,又有一般到特殊。誠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其它科學依賴于哲學(形而上學)作為最一般的科學,并在哲學借取它們的原則,這些原則是在哲學中得到證明的。哲學與其它科學的關系就是一個多的關系,類似于原理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義自天出,從本體論或生成論來看,意味著一切正義或善源出上帝,一切知識源出上帝,包括屬于自然法則的原理知識即真理和受原理規定的經驗知識。從認識論來看,人的知識起源于經驗,并非有什么天賦知識或觀念。人固然有認知能力,有理智及其感性能力(感官感覺之直觀或直覺能力,包括知性能力;感性就是感官直接感知和感知的事物)、知性能力(反思感性的經驗反思及其有限抽象反思能力)、理性能力(達到超驗的主客觀一致同一的無限抽象反思能力,這里包含了邏輯運用;理性就是超驗的主客觀一致同一,自然也包含了邏輯理性和邏輯功能),但要使人聰明起來,就必須讓人有較多經驗或經歷。經驗越多,知識就越豐富,人就越聰明。經驗不僅是個體的親身經歷,借助它通過自身感和悟獲得知識;也是群體他者的間接經歷,通過言傳身教(口頭和書面文字與親身示范)得以傳授而再次感悟獲得知識。經驗知識(包括言語文字表達的真理或理論知識,綁定了觀念圖像的口語和文字也是一種經驗,人要理解真理或理論知識需要對口語文字綁定的觀念圖像予以再次領悟。這說明,可直觀的知識都是感性知識,而理性知識即真理或原理理論只存在于思維之中,是不可直觀或超感官的,因此不難證明現象世界之外有個不可直觀或超感官的外在的理性世界,這個外在的理性世界就存在于上帝的思維中,這個外在的理性就是外在的上帝理智。由此可見,一切經驗事物包括綁定觀念的語言都是思想的家。上帝憑祂是精神創造物質和物質世界,這是人的有限理智不可理解的,人的精神低于上帝就在于它能改造物質和物質世界,但不能創造物質。上帝規定世界的性質是E=mc2,上帝意志首先用祂的純粹精神產生能量E,然后根據這個結構等式產生各種質量的物體及其光之速度。畢竟人的精神和思想依賴物質存在,一種按照能有精神和思想的物質排列秩序排列的人體及其頭腦物質;神的精神和思想是不依賴物質存在的。)需要積累,代代相傳——這就是文化的真正內涵;這樣我們的經驗知識就越來越多:親身經歷的豐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擁有大量可閱讀的文字材料和可道聽途說或口口相傳的口語材料。近代西方人之所以顯得比較“聰明”不是因為軸心時代的古典知識比中國的豐富,而是因為一方面結合兩希文化的基督教文明積累了大量文字材料之經驗知識,另一方面則是大航海豐富了西方人的經歷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知識。基督教榮耀上帝的信心使西方人熱衷于探求新的知識:為了理性證明上帝存在,批判或理性反駁異端,建立神學院,研究研究哲學即形而上學或自然神學,探求神的本性;為了實行上帝公義或自然法,建立法學院,研究法的原理和道德實踐;為了確保個人具有健全心身見證上帝,建立醫學院,研究疾病機理和治療技術,救治病人使之恢復并保持健康;為了頌揚上帝,研究各種文學藝術及其創作手法,創作各種美的藝術作品。中國這邊正好相反,搞刪改詩書和獨尊絕異,興文字獄,禁絕思想創新,知識積累極其貧乏;同時固守“父母在,不遠游”陋習,反對跨境出海和自由貿易與探險,經驗知識愈加貧乏。貧乏的經驗導致貧乏的精神,貧乏的精神反之又導致知識愈加貧乏。這就是鴉片戰爭之前儒家意識形態下的中國社會現狀。人的智能開發跟人工智能開發是一回事,人的智能或聰明度提升需要大量經驗訓練,人工智能同樣需要依賴大數據訓練。這些大數據就是人工智能的經驗,經驗越豐富,訓練出來的人工智能就越聰明。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收集和建立大數據庫是當務之急。不僅數據庫之經驗材料的數量要龐大,而且其質量也要高善。只有這樣我們數據庫經驗訓練出來人工智能才是最聰明的。只有這樣的大數據經驗才是人工智能的最好訓練師。因此我們的網絡世界必須保持開放多元,允許各種對立的觀點和思辨的辯論存在。以上所講,就是人工智能神經連接模式下的經驗原理,讓硅基系統在大量的經驗數據訓練下摸索出經驗規律。這就就是人工智能的(經驗)歸納法。然而,經驗規律是經驗必然性或物理必然性,是滿足雜多條件(充分條件)的全部實現,在必要條件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依據它所做的演繹推理往往只具有或然性,即概率性。缺乏自然法則或自然規律(自己如此,不依賴自身以外的任何條件)所具有的那種絕對必然性,即自然必然性或形而上必然性。以絕對必然性原理作根據所做的演繹推理才具有全部實現的概率,即百分之分實現的機會。不經過無限抽象,抽除掉一切經驗條件從而超越經驗限度,無論是人的智能,還是人工智能都無法深入到絕對必然性原理。這種依賴經驗原理的神經連接模式下人工智能就相當于經驗主義哲學的觀念論,把因果關系建立在觀念的恒常聯合上。
另外一條人工智能路線是讓人工智能具有無限抽象能力,通過抽象歸納法,歸納出絕對必然性原理,然后根據這些原理,再依據數理邏輯,做出嚴密的演繹推理,達到推理結論的全部實現。如果人工智能暫時不能建立起無限抽象能力,無法自行抽象歸納出絕對必然性原理,我們只能通過人工輸入法,把自然世界的基本原理和依賴基本原理構建起來的各門學科具體原理以及數理邏輯事先輸入人工智能設備,為人工智能建立起“先天”知識或“先驗”知識,然后讓它從事嚴格的演繹推理工作。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最大區別可能就在于前者是否像人一樣具有悟的能力,即無限抽象(方不障或除掉物質)能力,亦即超越經驗現象和觀念及其恒常聯合的超驗抽象能力。如果人工智能能夠達到這種能力,則就跟人類智能沒有區別;如果它達不到這種能力,則人工智能就永遠低于人類智能,無法像人一樣思考,悟或無限抽象能力就成為人工智能無法跨越的鴻溝。數理邏輯和代數學是人工智能具有推理能力的科學原理和智慧基礎,是人工智能的底層思維結構和能力條件,發展數理邏輯和代數學也是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當務之急——顧名思義,數理邏輯和代數學就是抽掉具體直觀概念和文字與數字的普遍數學,只有它才是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底本。所謂普遍的數學就是按照高度抽象的數學方式依據必然性原理,進行必然性推理,得出必然性結論。人的知識和聰明度發育都源于經驗積累和刺激還有許多天才經驗可以證明,歷史上許多極具天賦的人由于忽視從文字經驗和生活經驗獲取歷史知識即真理知識材料,最后吃虧,或泯然眾人也不少見。總之,目前人工智能發展路徑有兩條:一條是目前正在流行的,即依托觀念包括語言文字恒常聯系的大數據經驗訓練模式。這就突顯了數據庫的重要性,數據庫的本質是經驗存儲庫,當然這個經驗庫必須是豐富多彩的,允許各種思想(觀念)和言論自由的,而且其語言文字必須是標準的、規范的、清晰明白的。另一種是依賴數理邏輯的嚴密邏輯演繹模式。前者基本原理是必然性相對較弱的經驗必然性,屬于有限抽象或有形抽象思維范疇,經驗主義的觀念論及其觀鳥恒常結合是其哲學基礎;后者基本原理是最強必然性的絕對必然性或自然必然性,理性主義的理念論及其數理邏輯是其哲學基礎。屬于無限抽象或無形抽象思維范疇。人工智能要想進入高級階段,能夠匹配人的智能就必須走數理邏輯道路,發展數理邏輯。
總之,人工智能的兩種思維方式的生成路徑:經驗數據訓練法和數理邏輯演繹法,從哲學上看,分別對應的是經驗主義哲學和理性主義哲學。它們的思維方式分別是經驗主義的觀念思想及其恒常聯合,與理性主義的嚴密的數理邏輯演繹。結合現有的人工智能應用情況來看,經驗數據訓練模式的缺陷在于,在它的智能形成和應用前需要存儲大量的經驗數據,并運用越來越多的數據不斷地進行人工智能借之得以形成的語言文字即觀念圖像以及觀念圖像恒常聯合的訓練(語言文字本身是一種觀念圖像以及語言文字綁定的其所代表的觀念圖像),而且伴隨著數據收集和存儲的幾乎永無止境,其經驗訓練也幾乎無止境。一旦訓練既定的人工智能不能適應新的語言文字及其觀念圖像及其恒常聯合,它就顯示算力不夠,不僅反應遲鈍,運算速度下降不說,而且還有可能給出錯誤結論。比如,某個行業的既往的經驗數據少和缺如,人工智能未得到足夠的訓練,就無法正確快速地得出該行業的觀念和觀念恒常聯合性的結論。再比如,某個新型行業出現,既往訓練既定的人工智能沒有接觸過這個行業的語言文字即觀念圖像及其恒常聯合,它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數理邏輯演繹法就優越多了,它完全可以依賴自己的數理邏輯的演繹思維結構進行思維,對新型行業的語言文字進行自主思考。但也存在一個問題,這些思考必須奠基在最基本的先驗法則或原理之上,并在這些基本法則或原理的基礎之上,形成各學科各行業的特殊的基本法則或原理。這就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人工智能采取抽象歸納法,對大量經驗數據進行歸納,歸納得出最基本的一般的普遍原理,并在這些最基本的原理基礎上,歸納出各學科各行業的具體的普遍原理。有了這些不同層次的原理,數理邏輯演繹性的人工智能就可以根據它們做出符合邏輯的推理并得出結論。這同樣需要依賴大量經驗數據進行抽象歸納思維訓練。另外一種是人工智能自身沒有抽象歸納思維或不依賴自身的抽象歸納思維,而是由人類事先把最基本的宇宙原理和各學科各行業的的具體原理輸入人工智能,作為人工智能的“先天”或“先驗”知識,提供給它以作為數理演繹的根據。由此可以看出,(甲)人工智能跟人的智能一樣,歸根結底需要依賴大量的經驗數據進行訓練和歸納。(乙)有沒有抽象思維包括有形抽象思維和無形抽象思維是人工智能高級化的關鍵因素,也是人工智能跟人類智能的最終差別:如果取消了這個差別,人工智能就有望達到人類智能的水平。(丙)從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形成規律來看,在認識論或心理學意義上,一切知識來源于經驗,而且必須依賴經驗。經驗是知識之母。(丁)目前看來,人工智能只能替代人類那些繁重的重復勞動,沒有自行創新或創造性發現能力。未來能否達到這個創新性的智能程度則取決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夠人類智能化,即出現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在醫療領域,規范化病例書寫和治療為人工智能訓練提供大量經驗數據,訓練人工智能醫生,以替代醫生的重復勞動。假如出現新的疾病,即以前未被發現出或從未出現過的疾病,這種僅僅依賴經驗數據訓練而成形的人工智能醫生是否能夠及時發現它,并做出準確的診斷判斷和治療就要打個大問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