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點:專注靈魂世界心理成長
15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是20世紀最具顛覆性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之一,他以晦澀難懂的理論和特立獨行的風格聞名,被譽為“法國的弗洛伊德”。
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心理學、哲學,還滲透到文學、電影、女性主義等領域。
一、 生平:從精神病醫生到精神分析“異端”
早年經歷(1901-1930s)
生于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對哲學(尤其是斯賓諾莎、黑格爾)和超現實主義藝術感興趣。
原為精神病醫生,1932年以論文《論偏執狂精神病及其與人格的關系》獲博士學位,開始關注精神分析與臨床實踐的結合。
弗洛伊德思想的繼承與反叛(1940s-1950s)
1950年代起,拉康批判當時精神分析界的“僵化”,主張回歸弗洛伊德的原始理論,尤其強調“無意識”的核心地位。
因激進觀點(如“彈性分析時長”)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除名,后自立門戶成立“巴黎弗洛伊德學派”。
傳奇講座與晚年影響(1960s-1981)
他的“研討班”(Seminar)持續近30年,吸引福柯、阿爾都塞等思想家參與,成為巴黎思想界的標志性事件。
晚年理論愈發抽象,涉及數學拓撲學、語言學,1981年因癌癥逝世。
二、 核心貢獻:顛覆傳統的三大理論
鏡像階段(The Mirror Stage)
關鍵觀點:嬰兒6-18個月時通過鏡中影像首次認識到“自我”,但這一認知本質上是虛幻的——它掩蓋了主體內在的分裂與不完整。
影響:解釋了人類“自我認同”的虛構性,挑戰了傳統心理學對“穩定自我”的假設。
2. 無意識像語言一樣結構化
關鍵觀點:拉康將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與語言學結合,提出“無意識是他者的話語”,通過隱喻、轉喻等語言機制運作。
經典例子:口誤、夢境中的符號置換,暴露了欲望的真實軌跡。
3. 三界理論(Real, Symbolic, Imaginary)
實在界(Real):無法被符號化的原始體驗(如創傷)。
象征界(Symbolic):語言、法律、社會規則構成的秩序(如“父親之名”)。
想象界(Imaginary):基于鏡像的自我幻覺(如理想化形象)。
應用:解釋社會規訓如何通過語言內化,以及人類為何永遠追求無法獲得的滿足。
三、 爭議與遺產:為什么拉康今天仍重要?
爭議點:
文風晦澀,大量使用數學、哲學隱喻,被批評“故作高深”。
臨床實踐被指“不循常規”,如縮短分析時長、強調分析師的主導性。
跨學科影響:
哲學:啟發齊澤克、巴迪歐等當代思想家。
女性主義:對“性別建構”的批判(如朱迪斯·巴特勒受其影響)。
流行文化:電影《黑客帝國》、大衛·林奇的作品中常見拉康式主題。
一句話總結:
拉康揭示了“人永遠是欲望的奴隸”,但正是這種不滿足,驅動了文明與創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