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罕見公布了有著“鎮國重器”之稱的“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參數。按照央視新聞說法,“東風”-5最大射程高達12000千米,圓概率偏差(CEP)在500米以內。“東風”-5是我國研制的第一代洲際彈道導彈,基于“東風”-5開發的還有若干迭代版本,在最大射程、命中精度、毀傷效能等方面將更加強悍。
“東風”-5屬于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彈長32.6米、彈徑3.35米、最大起飛重量183噸、可攜帶3.2噸重的熱核彈頭,爆炸威力為300萬至4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與早期的“東風”-3、“東風”-4中程彈道導彈的露天發射有所不同,“東風”-5選擇了地下井發射方式。這種地下發射井是供洲際導彈垂直貯存和發射的地下工程設施,能夠抗擊敵方核彈的直接打擊。
“東風”-5開始戰備值班以后,我國就擁有了可靠的全球核打擊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地下井發射方式雖然堅固可靠,卻也存在著易被天基監視系統發現、液體燃料加注緩慢、發射準備時間較長等缺陷。因此發展新一代公路機動型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的計劃便被列入了議程之中,其成果就是上世紀90年代末亮相的“東風”-31導彈,以及新世紀研制的威力更強大的東風-41陸基機動洲際導彈。
在公路機動型固體洲際導彈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國也沒有放棄對“東風”-5的后續改進。“東風”-5的第一個改進型號是“東風”-5A,外界此前普遍認為“東風”-5導彈的射程是9000千米,所以推測“東風”-5A的升級重點集中在了射程方面,即達到了1.3萬千米。不過隨著央視新聞的新近披露,表明外界的猜測并不貼切。
“東風”-5A導彈主要提升了發動機性能和打擊精度,即通過采用雙組元末修主動姿態控制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對彈頭精確再入有著重要作用,加上導航設備的升級,從而使得“東風”-5A的圓概率偏差(CEP)從原有的500米極大幅度縮小,外媒認為在300米以內,與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導彈的最新改進型號處于同一水平。
在射程與精度雙雙得到提高的同時,我國又針對“東風”-5/5A攜帶的單彈頭打擊效能有限的問題開始了深入研究,攻克并掌握了分導式多彈頭技術。所謂分導式多彈頭,是指在洲際彈道導彈的彈頭母艙內配備多枚核彈頭,在彈道后段沿著不同軌道釋放的子彈頭(核戰斗部),多枚子彈頭會沿著不同的軌道再入大氣層,可打擊橫向和縱向范圍內數百千米的多個目標。
據外媒報道,在2006年,可攜帶多枚分導式多彈頭的“東風”-5B洲際導彈成功完成首次試射,并在此后不久加入第二炮兵戰斗序列。按照最保守的推測,“東風”-5B可以攜帶4~6枚分導式多彈頭,每枚彈頭的爆炸威力約為50萬噸TNT當量,可同時打擊4~6個戰略目標,末端精度(圓概率偏差)會更小。相較“東風”-5/5A,“東風”-5B最顯著的特征是配備有圓鈍形的大尺寸整流罩,這是該彈能夠攜載分導式多彈頭的最直接標志。
在“東風”-5B之后,外界又盛傳起了“東風”-5C,聲稱該彈采用了浸泡式發動機與可貯存液體燃料技術,進而大大提高了射程、反應速度和投擲能力。在分導式多彈頭攜載數量上,“東風”-5C據說能帶10枚,有一些俄羅斯媒體將“東風”-5C描繪為迄今為止中國性能最強的洲際彈道導彈。
與去年9月25日解放軍試射“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一樣,央視首度對外披露“東風”-5的多項核心技術參數,同樣也包含著多層用意。首先是對以美國為首的陣營組織喊話,畢竟就在5月31日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現任防長赫格塞斯又當眾吹噓起了“重返亞太”一說。
按照我國的慣例,當一個嚴格保密的戰略武器官宣性能的時候,大概率說明新一代武器已經服役了,這意味解放軍擁有了更具殺傷力與威懾力的戰略大殺器。中美俄的戰略導彈部隊都很喜歡超級加固的地井發射的多彈頭重型洲際導彈,這玩意才是真正的大殺器。中美俄都將地下井發射的重型洲際導彈作為核威懾的核心。
換句話說,要想將一個敵國從地圖上抹去,必須要靠陸基發射井的重型洲際導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