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轉一響”又叫“老四大件”,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后期才逐漸出現的一個名詞,至60、70年代開始成了一種新的流行詞,指的是普通家庭渴望擁有的四件高檔家庭用品,也是那個時代百姓家庭生活中的絕對“奢侈品”。它們分別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
到了70年末期,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除了“三轉一響”之外,又增加了一個“咔嚓”,這就是照相機,俗稱“三轉一響”帶“咔嚓”。這幾乎是那個年代中國人對物質生活的最高追求。
當時的這些大件都非常稀缺,需要憑票供應,因此擁有它們是所有普通家庭的夢想。那時,一般家庭如果能夠擁有這“五大件”,絕對算得上那個時期的“小康家庭”,有著可炫耀的資本。在那一代人的心中,這就是潮流、時尚、小康、幸福的代名詞。
青島作為一個擁有集多種知名品牌于一身的城市,素有“中國品牌之都”美譽。青島制造曾一直在全國處于重要的地位,這也讓島城人常常引以為豪,令其他城市羨慕不已。雖然計劃經濟年代,購買那些物件價格昂貴不說,往往大半年工資就沒了。麻煩的是還需要憑票購買,走后門、托關系也不一定能買到。但能在一座城市生產、一座城市買到,而且還都是全國著名的品牌,估計也沒有幾座城市能與青島媲美吧。
說起老“五大件”,青島曾經生產的“金錨牌”手表、“鷹輪牌”縫紉機、“金鹿牌”自行車、“紅燈牌”收音機、“青島牌”照相機都曾經是全國響當當的品牌,行業里的佼佼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輝煌一時。更不用說后來的青島牌(海信)電視劇、琴島-利勃海爾(海爾)電冰箱和洗衣機等新一代家用電器了。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很多人記憶中依舊難忘的“五大件”,我們青島的“三轉一響一咔嚓”~
一轉:“金鹿牌”自行車
自行車,又稱腳踏車、腳閘車,青島話叫“決扎(jue zha)車子”。腳閘車,就是用腳剎車的意思。腳踏車,就是用腳踩著走的車。這時就展示出青島方言的特色了,腳,讀“(決)jue”,踏很多時候念“(軋)zha”,腳扎(軋)車子就這么一代代叫下來了。
據記載,青島是中國最早擁有自行車的城市,早在20世紀初德國傳教士就將自行車帶到了青島。1915年,曹海泉在山西路設立了同泰車行,青島的民族自行車工業由此開始萌芽。1933年,曹海泉在青島內蒙古路17號創辦同泰鐵工廠,開始仿造組裝成功“鐵錨牌”自行車,開始了青島最早的自行車組裝業務,也是山東生產組裝自行車之始。
而提起自行車,老一輩的人會想起青島的“國防牌”,大國防堅固且載重量大,后來的大金鹿也是完美的繼承了它的優點,成為這座城市以及北方很多地區一道獨有的風景。
20世紀80年代,臺東一路、威海路交界自行車大軍。(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自行車還是這座城市中許多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70、80年代,那時私家車還很少,除了擁擠的公交車,滿大街都是自行車。
當年享譽大江南北的“大金鹿”,雖已消失很多年,依然會讓無數老青島記憶猶新。那曾經令島城人無比自豪的大、小“金鹿”,也承載了這座城市的難忘記憶。
那時候的自行車絕對是十分高大上的存在,能有一輛“金鹿牌”自行車騎著,想想就是件很風光的事。
1952年,青島自行車制造業第一、第二聯營社分別成立,停工十余年的同泰鐵工廠也復工投產,開始生產“國防”牌自行車。1954年1月5日,國營青島自行車廠成立。
1956年,國營青島自行車廠與18個公私合營廠合并成立公私合營青島自行車廠,青島自行車廠成為了與上海、天津、沈陽齊名的全國四大自行車整車廠。
“國防牌”自行車,分為載重型和普通型“國防牌”自行車,俗稱大“國防”、小“國防”,雖然它的生產量不是很多,但依靠堅實的質量,美觀的外形,在我國北方地區非常暢銷,深受消費者歡迎,直到1967年全部改為“金鹿牌”自行車,“國防”與“金鹿”品牌交接,完成了它的最終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青島自行車廠生產的“金鹿牌”自行車
1964年,山東青島自行車廠在“國防”牌自行車生產的基礎上,開始研制生產載重型和輕便型各種型號的腳閘“金鹿牌”自行車,并逐步形成系列產品。自此開始,令青島人自豪的“金鹿”正式出場。
“金鹿牌”載重自行車和“金鹿牌”輕便型女士自行車
1975年至1980年,青島自行車行業參加了“三大件”會戰,其中80%的設備是工人自力更生、革新改造制成。
“金鹿牌”自行車成為6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響當當的名牌產品,它的產品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載重型“金鹿牌”自行車,俗稱“大金鹿”;另一種是輕便型“金鹿牌”自行車,俗稱“小金鹿”。“金鹿牌”自行車的主要特點是,后輪采用倒輪閘,向后輕倒即可剎車;前輪采用杠桿觸閘,剎車力強。因“金鹿牌”自行車堅固耐用,長時間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嶗山下清宮,一片車海,那時基本都是騎車到嶗山去玩。(王挺攝影提供)
曾經輝煌一時的“金鹿牌”自行車,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已逐漸成為一個城市記憶的代名詞,但是,它留給我們的確是無法抹去的深深的記憶。
二轉:“鷹輪牌”縫紉機
以前人們做衣服基本上都是用手縫,戴上頂針,穿針引線,既慢又費事。能有一臺縫紉機,可以說是每個家庭女主人的夢想。那時,想買上一臺縫紉機,幾乎要攢上一年的錢。
20世紀30年代,青島街頭的縫紉機加工手藝人。
青島縫紉機制造業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7年,在廣州路21號創辦“利康商行”,是青島第一家與縫紉機行業有關的公司,從事縫紉機修理和經營銷售零配件。
公私合營青島聯華縫紉機廠“鷹輪牌”縫紉機
1952年6月27日,青島市13家修理、經銷、加工縫紉機零部件的單位,組成私私合營青島聯華縫紉機器制造廠,注冊商標為“鷹輪牌”,這是“鷹輪”商標第一次在青島縫紉機歷史上出現,也是青島縫紉機廠成立之始。
1956年1月,青島聯華縫紉機器制造廠更名為公私合營青島聯華縫紉機廠。1965年4月,經輕工業部批準,更名為公私合營青島縫紉機廠,青島縫紉機廠的名字就此開始叫響。
1973年,青島一家制衣廠工人正在使用“工農牌”縫紉機進行面料加工。(丹麥人卡斯汀·彼得森拍攝)
1966年4月,青島縫紉機廠產品商標由“鷹輪牌”改為“工農牌”。1967年1月,公私合營青島縫紉機廠更名為國營青島縫紉機廠。
20世紀60年代起,縫紉機開始進入老百姓的生活,那時,誰家能買回一臺縫紉機,可真讓左鄰右舍羨慕多日。青島縫紉機廠生產的“鷹輪牌”縫紉機性可以和上海縫紉機媲美,許多家庭婦女都為能腳踏一臺青島縫紉機干家庭針線活而高興滿足。那個時期的縫紉機算得上奢侈品了,所以普通家庭擁有縫紉機的還是極少數,有了平時也舍不得用,還會找塊花布蓋著當做高檔物件擺設。
20世紀80年代的青島縫紉機廠,一片忙碌的景象。
1980年8月,以青島縫紉機廠為基礎,成立青島縫紉機工業公司。1981年,青島縫紉機廠商標由“工農牌”恢復傳統的“鷹輪牌”。1983年,青島縫紉機工業公司被列為輕工部家用縫紉機定點生產廠家,是全國縫紉機六大企業之一。
幾十年過去了,腳踏板縫紉機早已被無情的淘汰出市場,“鷹輪牌”傳統縫紉機的輝煌已成為歷史。“鷹輪牌”、“工農牌”縫紉機,作為曾經國內的知名品牌,青島的驕傲,承載著幾代人難忘的記憶與故事,也凝結著幾代員工的汗水和付出。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家庭里仍會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三轉:“金錨牌”手表
以前,沒有手機、電腦,手表就算是非常稀罕的物件了,戴著它不說看時間,時不時地甩出手腕,亮一亮也洋洋得意。
那時青島人手腕上戴的,大都是青島手表廠生產的“金錨”和“玫瑰”等品牌,特別是“金錨牌”,在那一代人的心中,就是潮流和時尚的代名詞。
1956年,青島市南區50多個從事修表的個體手工業者,響應黨的號召,組成青島第三鐘表修配生產合作社(青島手表廠的前身)。
山東省授予孫天孔“山東省第一只手表的創造者”稱號
1957年11月,青島第三鐘表修配合作社社員孫天孔仿瑞士“生達克 ”粗機手表制成了“新青島牌”手表。孫天孔因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手工業第一只手表創造者和榮譽獲得者”的稱號,也填補了山東省手表生產的空白。
1958年10月青島第三鐘表修配生產合作社與第一鐘表修配生產合作社合并成立“青島市第一儀表廠”。1960年10月,使用上海手表廠“上海581型”手表圖紙和生產技術資料,成功生產出“青島牌”601型17鉆細機手表。
1961年青島手表廠組建后,專門從事“青島牌”手表生產。1973年,全國統一機芯投產后,定名為“金錨牌”。
20世紀70年代,華羅庚先生到青島第一針織廠推廣優選法,佩戴手表的針織女工。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金錨牌”手表因質量優異、防水防震性能卓越,在福建、湖南、河北、河南等地都成了搶手貨。
青島手表廠生產車間舊影
青島手表廠除生產名聞全國的“金錨牌”手表之外,還生產“玫瑰”、“雙喜”等牌號的手表,各種型號的手表在歷年全國評比中均名列前茅。
青島手表廠曾經是輕工業部手表定點生產廠,省內規模最大的手表制造廠。作為第一代國產手表生產廠家,青島手表廠是國表“老七廠”之一,也與上海手表廠、天津手表廠一起開創了手表工業三足鼎立的“上青天”局面。
一響:“紅燈牌”收音機
收音機老青島都叫“電戲”,過去誰家有個小“電戲”也是件了不起的事。如今雖然家電行業發展迅速,一部手機就能替代,但街頭巷尾,仍可看到一些曬太陽或避陰涼的老人們,手里握著小“電戲”,或是評書、或是戲劇自耳邊陣陣傳來。
“海燕牌”602型收音機
1965年12月,臺西無線電器材廠,無線電元件一、二、三廠和無線電模具廠合并組成青島無線電總廠,開始生產“海燕牌”收音機。1969年9月,青島市總工會所屬“五七”工廠更名為青島無線電二廠(后來的青島電視機廠),成為青島市生產收音機的第二個專業廠。
“紅燈牌”QD602型收音機
1970年3月,試制成功“紅燈牌”501型,并投入批量生產。當時,那個“我家的表叔數不清”的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正在流行,“紅燈牌”就是據此而來。20世紀70年代,能擁有一臺“紅燈牌”收音機,算得上是一種炫耀了。
“一響”以“紅燈”為主,也是因為這是一個代表性的產品。一直到1984年,“紅燈牌”602累計生產了1383萬臺后停產,青島市也隨即停止了收音機產品的生產。其實,青島生產的收音機除了“紅燈”、“海燕”品牌外,還有“紅聲”、“青島”、“玫瑰”、“海歌”等。
還記得那些年青島生產的收音機嗎?還記得父輩們不離手的“小電戲”嗎?還記得家里的“小紅燈”嗎?
一咔嚓:“青島牌”照相機
青島照相機廠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青島市電影器材供應修理站。1970年更名為青島電影機廠,1974年被山東省機械工業廳確定為照相機生產定點廠。1974年年底試制出第一臺樣機,定型為青島SF-1。
1975年6月30日,青島電影機廠改稱青島照相機廠,青島照相機生產開始走上了專業化發展的道路。1981年8月1日,青島照相機廠、青島光學儀器廠、青島復印機廠合并組成青島照相機總廠。
1975年,青島照相機廠開始正式生產120雙鏡頭反光式照相機。當年,青島電影機廠改稱青島照相機廠,青島照相機生產開始走上了專業化發展的道路。
1978年,SF-1型照相機作了進一步改進,定型為SF-2。相機一上市就供不應求,比當時大名鼎鼎的上海 “海鷗牌” 雙反相機還要搶手,要托熟人、找關系才能買到。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青島牌”SF-2、SF-2A型號相機的輝煌時期,全國同行業同類相機質量評比第一名,是當時國產雙反相機的代表作。
1984年6月,青島SF-2A型照相機榮獲全國相機評比第一名。那時的青島照相機是與上海海鷗照相機齊名的全國名牌。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青島照相機廠生產的SF-1、SF-2、SF-2A立式雙反鏡頭照相機暢銷全國,供不應求,為我國照相機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青島這座城市爭得了榮譽。1984年,由于135照相機的沖擊,國產120照相機紛紛停產轉型。青島牌120相機在歷經了短暫的輝煌之后,也無奈停產,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1984年,青島照相機總廠從聯邦德國阿克發(Agfa)公司引進了“奧普蒂瑪2746型”135內藏閃光燈照相機生產線和生產技術。青島六型原型機是德國阿克發公司在1981年推出的最新款產品。這時的青島照相機總廠,可以說在當時是真正的與世界接軌。
1985年3月16日,具有20世紀80年代初期世界先進水平,第一架被命名為“青島6型”的內藏閃光電子程序快門135輕便照相機誕生,不僅國內銷售,還批量出口,它標志著我國照相機生產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87年8月,在全國照相機質量測試評比中,青島-6型自動曝光135照相機被評為一等品、榮獲一等獎(與江西光學儀器總廠生產的鳳凰301旁軸相機并列該類型相機一等獎)。1988年8月,全國照相機民意評選,青島-6型再次榮獲金獎。
20世紀70、80年代,不管是三大件、四大件還是能配齊五大件,那些貼著計劃經濟標簽的時代奢侈品,是每個家庭的向往。曾經,新人結婚,能買齊“三轉一響一咔嚓”,那是最大的夢想,按如今的話來說,就是幸福指數瞬間提高到頂點。
如今,當年輕人開著流行的汽車,不時更新著新款的手機,在網絡上隨意購買中意的物品,讓人不由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
曾經的這些老品牌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發光,讓老青島在如今回憶時同樣倍感欣慰,每一個老品牌仍可以給我們帶來那種畫面感的幸福回憶。
已經成為過去的“三轉一響一咔嚓”不僅記錄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的巨變,也見證著青島這座品牌都市的成長。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