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感知到的畫面是如何形成的?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眼睛接收到外界的光波,轉化為電信號傳入相應的腦區(qū)而生成圖像。一張桌子的形狀看起來是長方形的,顏色呈棕色,并不是因為桌子本身是長方形或棕色,而是經由我們人體的感覺器官,加工以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至于桌子本身是否是長方形或棕色,并不一定。或許被我們稱作桌子的物體本身有另外的形狀和顏色,甚至可以是一團無形無色的能量體。
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人類世界里,由于人腦的復雜性而演化出了思維和語言,我們可以利用自身的大腦優(yōu)勢,用豐富的詞匯與他人進行交流。然而這些所謂的語言、詞匯不過是聲帶的振動和電信號的傳遞罷了。不同的語言,變化萬千的詞匯,就只是不同頻率與振幅的聲波而已。
能夠將這些聲波解碼成豐富多樣的語言和詞匯,都得益于我們的感覺器官聽覺和復雜的神經系統(tǒng)。耳朵就是一個接收外界信號的裝置,負責接收聲波,再通過電信號將接收到的信息傳導至人腦,相當于信息處理中心,最后在大腦特定的區(qū)域形成語音,并做出相應的回復。也就是說,我們所聽到的任何聲音,都是一種聲波,而聲波本身就是能量。形成不同的語言詞匯的背后邏輯,就是聲波的頻率與能量大小的差異。
我們不妨再進一步推敲,既然眼睛看到的不是事物本身的樣子,耳朵聽到的也不是事物原有的形態(tài)。那么作為人類的我們,具有確切的身高,確切的體重,樣貌與身材各異的男男女女,是否也只是不同的頻率和波長,不同大小的能量,在宏觀世界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現(xiàn)象而已。本質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所有事物都只是能量的表現(xiàn)形式。
原始的祖先在野外生存,時常要躲避猛獸的襲擊,本質上是一種能量為延續(xù)自身的存在,避免被另一種能量吞噬。而祖先每天都要忙于狩獵,為部落的成員提供食物,本質上就是具有社群關系的能量體之間相互抱團。狩獵過程就是尋找可以捕獲的能量,以維持自身與成員的能量避免損耗。
到了現(xiàn)代社會,那些原始的能量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分解與重組,誕生了新的表達形式?,F(xiàn)代人通過參加工作來獲取報酬,再將所得報酬拿去兌換食物和所需用品。其實就是一系列的能量轉換過程,目的無非就是為了維持自身能量的平衡。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產生爭執(zhí)與沖突,輕則動口,重則動手。口角上的爭執(zhí),實際上就是聲波之間的較量。而肢體上的沖突,就是電磁場之間的干擾。
當我們受到負面的評價時,會產生不愉快的心情,其實就是能量的耗損。而獲取正面的評價所引起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就是能量的吸收與加強。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自然現(xiàn)象,諸如風霜雨雪、雷鳴閃電等氣候變化,以及地震、海嘯、洪災等自然災害,小到粒子的不規(guī)則運動,大到宇宙的不斷膨脹,都不過是能量的變化形態(tài)。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只是接收到了我向外界輸出的能量而已。在經過各種能量形式的轉化,包括但不限于電能、機械能、光能等,最終被你和你一樣正在閱讀的讀者所捕獲。當你捕獲這些能量以后,經由自身的感官系統(tǒng)與神經系統(tǒng)做進一步處理,最終形成了理解或不理解這篇文章的含義,或認同與不認同這篇文章的觀點,以及吸收與不吸收這篇文章帶來的能量。
也許我們的存在就是一種電磁波,與外界所發(fā)生的聯(lián)系,無非就是各種能量形式之間的相互轉換。所謂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本身并不存在。宏觀世界里的種種現(xiàn)象,生物與非生物,動物與植物,包括人類文明,這些概念背后的邏輯,是不同的頻率和波長,與外界發(fā)生的一系列干擾與碰撞。
作者|蔡銀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