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我是一個挑剔型媽媽,整天盯著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孩子也時不時對抗我。
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我看得特別清,跟他講各種道理,掰扯各種動機,一門心思想讓孩子改變錯誤的想法,糾正錯誤的行為。
從來沒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也從來不覺得挑剔會讓孩子自我價值感低。
那幾年,我心里想的是:
這孩子容易飄,老是覺得自己了不起,那么我就得多潑點冷水,讓孩保持清醒和敬畏之心。
自認為很懂教育,又學習了那么多年,對自己的教育方式迷之自信,不容反駁。
最后的結果,是我被狠狠上了一課,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孩子也受了影響,出現情緒內耗和厭學,甚至產生了休學的念頭。
更別提學習興趣了,作業都不愿意寫了。
這時我才開始質疑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是否過于偏激和極端?是否陷入了自己的刻板印象?是否太自負?
自打孩子高中出現情緒問題后,我一直在學習正念和積極心理學,也同步運用到了孩子的教育方式調整上。
最好用的就是多巴胺激勵法,動動嘴皮子,就能讓抗拒刺毛的娃很開心,也能聽進去一點建議。
多巴胺激勵并不是物質獎勵,而是語言上的正反饋,積極發現孩子更多的亮點,不吝嗇的用嘴巴表達出來。
有的父母也說了,孩子懶得不行,啥也不干,每天都是游戲,娛樂和鎖門,只想躺平和追求舒適的生活。
要怎么表揚?根本找不到機會,也找不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我在運用多巴胺激勵法的時候,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想表揚孩子,但又找不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后來就練習見縫插針的表揚孩子一些之前很氣憤的事情:
一天寫了四五題的試卷,行動大于完美,能開始寫就已經很好了;
晚上12點多玩游戲,刷視頻時,提醒后過了一會就停下了,比之前玩到凌晨兩三點有進步;
之前帶著手機去臥室,后邊睡前交了手機,變得自制,配合度變高了。
按之前的想法和角度,我會這樣反饋:
孩子真不像話!寫這幾題糊弄誰呢!刷到半夜還有理了,早就該停下來了!
孩子沒怎么變,變的是我的反饋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態度,以及溝通方式的改變。
從之前的暴怒,到現在的溫和,從之前的大聲呵斥,到現在的積極看見。
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渴望得到肯定,渴望得到認可。
對孩子的行為哪怕不太滿意,也不吝嗇語言上的肯定,不掃興孩子,這樣就形成一個正向強化的過程。
這就是多巴胺激勵法,即便孩子做得沒有那么好,父母的積極語言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
一旦讓孩子植入“我還不錯”的想法時,下次孩子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更進步。
同樣,父母的負向反饋,只會加速孩子驗證自己“我是廢物,我沒用”的自我判定與自我攻擊,只會用更消極的反應來讓自己躲在虛擬世界得到一點喘氣的空間。
對孩子多表達一點感謝,多表達一點欣賞,哪怕是一點點你覺得無足輕重,是個人都會做事情,那么父母此時才真正看見孩子。
孩子不可能在父母肯定自己時,還會發脾氣和叛逆。
父母對孩子欣賞多了,看見多了,孩子叛逆的次數就少了。
要是父母總盯著孩子可能做的錯事,可能存在的消極行為,一味的不允許,一味的擔心。
孩子犯錯的幾率會增大,拖延和逃避會變得更頻繁。
家長不愿意和找不到表揚孩子的點,有兩個原因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孩子做得好是理所當然,做不好就是問題;
二是父母并沒有打心眼接納孩子的普通,意難平時的失衡會讓父母很有落差感和失控感。
自打我明白這個道理后,我就調整了對孩子的要求,發自內心地肯定孩子,然后只說一遍,點到為止。
而且在表揚的時候,會拿他之前的表現對標現在,讓肯定變得真實而具體。
自己平時發現一點,就及時說出來媽媽發現他的細微改變。
不僅僅是表揚學習,還表揚他的態度以及溝通時的友善,以及他臉上笑容的增多。
看見,欣賞孩子,同時不斷優化自己的心理能量,孩子就變得主動和自律,親子關系溝通更順暢了。
這種多巴胺激勵的方式還是挺好用的,而且帶來的正向影響是肉眼可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