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中南海的柳樹又發出了新芽,春天的氣息已悄然到來。忙碌的毛主席卻無暇觀賞怡人的景色,而是一如既往地在書房埋頭工作。
忽而,主席不知是想要什么,喊了一聲“鶴桐”,可卻遲遲沒有人回應。毛主席怔了一下,才笑著想“鶴桐被我送去上學了啊,雖然才1年的時間,可真想他啊”。
此時書房的門被人敲了幾聲后,打了開來,主席皺了皺眉頭,抬眼竟然看到剛剛他思念的年輕人竟然出現在他面前。
“鶴桐,你怎么現在回來了,學業如何了?”
趙鶴桐敬了一個禮,笑著對主席說:“主席,組織讓我繼續為您工作,以后,我還是您的警衛員!”
毛主席對于趙鶴桐的歸來雖然很開心,但心里仍舊有些擔憂,因為據他所知,趙鶴桐讀書的時候交了一個女朋友,戀愛時候他就和女友分離,他的女朋友能愿意嗎?
再有,聽說那個姑娘很有志氣,上完大學以后,嫌棄鶴桐怎么辦。
想到這,毛主席不禁問道:“你女朋友知道這件事嗎?以后她要怎么辦呢?”
趙鶴桐聽著毛主席關心的話語,笑得更開心了。
“主席,您放心吧!她非常支持我回來照顧您。”
其實,無論是趙鶴桐也好,還是他的女朋友也好,對于趙鶴桐放棄學業,繼續當毛主席的衛士一事,都沒有任何遲疑。除了因為組織的命令以外,更因為趙鶴桐與毛主席之間的深厚情誼。
01
趙鶴桐是河北唐山縣人,小時候家里窮,沒有上過學。后來日軍侵襲,趙鶴桐的家鄉也遭了難,才十幾歲的趙鶴桐看著被洗劫的鄉親們,心中憤恨不已,轉頭便參了軍。
別看他當時年紀不大,但他膽大心細,敢闖敢拼,很快入了領導的眼,并正式成為共產黨的一員。
解放戰爭開始后,趙鶴桐又跟著部隊參戰,在三大戰役中均有著不俗的表現。渡江戰役前,趙鶴桐如往常一樣,跟著戰友們訓練,摩拳擦掌等著接下來的戰斗。
沒想到一份命令的到來,使得趙鶴桐的命運出現了轉折點。
“趙鶴桐同志,經組織決定,任你為主席的警衛員,日后照顧主席的生活起居,即刻前往中南海。”
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趙鶴桐高興地懵了。作為一個普通戰士,誰不想近距離的接觸毛主席呢?
但很快,趙鶴桐便反應過來,忐忑也隨之而來。
“我能做好這件事嗎?我沒上過學,還不識字,是否能夠完成主席交給我的任務呢?”
1949年初,趙鶴桐懷著忐忑的心情,強裝鎮定的去見了毛主席。
主席看著眼前的年輕人,心中了然。
“小同志,安心!既然你在戰場上都能表現優秀,那在我身邊更沒問題了!只要你謹慎,認真,就足夠了。”
主席和煦的態度,讓趙鶴桐慢慢放下了心,開始了和毛主席共事的生涯。
趙鶴桐一直記得毛主席說的話,做事要謹慎認真,于是趙鶴桐在完成主席交代的任務時,總是抱著十二萬分的小心去做,極少出錯。
并且對于主席的飲食起居,趙鶴桐更是無微不至。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只要是主席出席的場合,趙鶴桐基本都在,而他的目光也總是放在主席身上。
毛主席也很喜歡找個做事認真的年輕人。得知他沒有上過學,不咋識字以外,還會在閑暇時教他識字。兩個人的相處越來越輕松,除了是領導與下屬的關系以外,說是亦師亦父也不為過。
毛主席送過趙鶴桐鞋,知道趙鶴桐愛吃的菜。后來的趙赫桐每每回憶起時,總是感動于主席對他的照顧。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越發覺得知識對于年輕人的重要性。于是在詢問過趙鶴桐的意愿以后,將他送到人民大學工農速成中學,讓他在書本中尋求進步。
其實趙鶴桐本不愿意去,因為他想要照顧主席,害怕他走了以后,主席身邊沒有人。但主席的態度強硬,因為他認為對于趙鶴桐本人而言,現在去學習知識,比在他身邊重要多了。
1953年10月,趙鶴桐離開了毛主席身邊,臨走之前,主席叮囑他用心讀書,照顧好身體,還要經常回來看看他。
02
來到校園的趙鶴桐,起初并不習慣,也總是思念毛主席,但他從未和人說過自己和主席的關系。他將心思放在學業上,很少考慮其他事情,包括男女之事。
直到一個女孩的到來,讓這個年輕人嘗到了愛情的滋味。女孩兒名叫王瑞珍,小趙鶴桐3歲,是經人介紹后和趙鶴桐認識的。
相識不久,便確定了戀愛關系。彼時,王瑞珍是育英中學的老師,二人經常在中南海約會。一次,兩人飯后散步時,恰好遇見了毛主席和他的女兒李敏和李訥。
見到王瑞珍二人后,毛主席親切地向二人招手,并交談起來。毛主席如同趙鶴桐的長輩,拉過王瑞珍的手,問她叫什么,今年多大了,家里是哪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以后要做什么等等。
王瑞珍也并不怯場,大大方方和毛主席介紹自己,并說出自己的理想,要上大學。毛主席連連點頭。
并對她說:“鶴桐今年24歲啦,他是一個老實孩子,在我身邊工作的時候認真負責,而且他正直、善良,我希望你們以后能過得好。”說完哈哈大笑。
王瑞珍和趙鶴桐則紅了臉。
幾人相談甚歡,毛主席又請二人吃了飯才分開。趙鶴桐與王瑞珍的關系很順遂,且王瑞珍也果真考上了大學,二人的戀愛更方便了。
一起讀書,一起進步,一起散步,這是趙鶴桐美好的校園生活。
然而,二人未料到,分離即將到來。
趙鶴桐離開前的擔憂成真了。主席在他走后果然很不習慣,甚至影響了身體和生活。組織看不下去,于是決定重新將他調回毛主席身邊那。
趙鶴桐接到調令后,就知道這不是主席命令的,但他也擔心主席的身體,于是問了女友的意見。
面對趙鶴桐的詢問,王瑞珍很果決:“當然要去照顧主席,他的事無小事!”
趙鶴桐又問:“那我們的關系怎么辦,我不想和你結束!”
王瑞珍笑了:“鶴桐同志,這是我們的考驗!只要你放心去完成任務,我等你回來!還有,不要小瞧我們的感情,也不要小瞧我呦!”
王瑞珍說的沒有錯,在當時的年代,很多有情人都不得不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分離,但最終仍舊走到一起,比如任弼時和陳琮英。
03
陳琮英是任弼時父親前妻家族的孩子,任父的前妻病逝后,為了紀念亡妻,也為了不讓自家與前妻家的關系斷絕,任父決定為任弼時定娃娃親,女方正是陳琮英。
按理說,在當時倡導思想解放,反對包辦婚姻時,這二人似乎不應成為夫妻,但偏偏,任弼時和陳琮英的愛情開出了最美的花。
任弼時的父親是鄉村教師,他也很早就展現了讀書的天賦。但陳琮英卻恰好相反,出于家庭的種種原因,在任弼時讀書時,陳琮英只是雜貨鋪的小童工。
但她從未因此和任弼時鬧過矛盾,更不曾阻止任弼時接受教育。在任弼時家庭困難,一度無法上學的時候,陳琮英省吃儉用,攢錢供未婚夫讀書。
時間一晃,陳琮英18歲了。本以為她終于可以和未婚夫結婚時,任弼時卻接到了組織讓他去俄國留學的任務。
陳琮英得知后,紅了眼眶,但還是擦干眼淚支持任弼時。因為她知道這是未婚夫的任務,更是未婚夫的夢想。
分離是他們的考驗,只要經過考驗,他們會有美滿的未來。
事實也果然如此,任弼時留學歸國后,二人成了婚。此后,二人攜手度過最艱難的革命歲月,對彼此不離不棄。
王瑞珍相信,她和趙鶴桐的感情也會如同任弼時夫婦一樣,只要堅守,一定會有美好的結果。所以她才會讓趙鶴桐安心地回到主席身邊。家國大義面前,小情小義無足輕重。
所以,1954年,趙鶴桐高興地回到主席的身邊,至于主席心中的擔憂,也沒有發生。
王瑞珍和趙鶴桐最終結為夫婦,他們做到了對彼此的承諾,攜手共度余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