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種植過程中,蕾鈴脫落一直是棉農的“心頭病”。它不僅影響棉花產量,還直接關系到棉農的收益。今天,就讓我們深入探討蕾鈴脫落的規律和原因,以及如何有效保蕾,確保棉花豐收。
一、蕾鈴脫落的規律
蕾鈴脫落的比例在蕾鈴脫落中,落鈴率通常高于落蕾率,比例約為3∶2。不過,當棉花在前期遭受病蟲害、干旱或水澇時,落蕾率會大于落鈴率。這說明,環境因素對蕾鈴脫落的影響是顯著的。
2. 蕾鈴脫落的日齡現蕾后11-20天的脫落最多,20天以上的大蕾脫落較少。棉鈴開花后3-8天的幼鈴最容易脫落,尤其是3-5天的幼鈴脫落最多,10天以上的幼鈴很少脫落。這表明,蕾鈴在生長初期是最脆弱的,需要特別關注。
3. 蕾鈴脫落的部位一般情況下,下部果枝的蕾鈴脫落少,上部果枝的蕾鈴脫落多;靠近主莖的蕾鈴脫落少,離主莖遠的蕾鈴脫落多。但如果棉株密度過大、肥水過多導致徒長,情況則相反。此外,現蕾、開花越早,脫落越少。這提示我們,合理的種植密度和肥水管理對減少蕾鈴脫落至關重要。
4. 蕾鈴脫落的時期棉花初花期以前脫落較少,之后逐漸增多,到開花結鈴盛期達到高峰,之后又逐漸減少。據研究,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脫落數約占總脫落數的56%左右。這意味著,盛花期是蕾鈴脫落的高危期,需要重點防護。
5. 不同棉種和品種間蕾鈴脫落的差異陸地棉的脫落率最高,亞洲棉次之,海島棉最低。在陸地棉品種間,蕾鈴脫落率差異也較大,相差高達35%左右。發育緩慢的品種更容易脫落,即使成桃,數量也少且個頭小。這說明,選擇合適的品種是減少蕾鈴脫落的重要策略。
二、蕾鈴脫落的原因
營養因素缺鉬:缺鉬會導致植株矮小,老葉失綠,葉緣卷曲甚至干枯脫落,有時還會出現缺氮癥狀,導致植株早衰、蕾花脫落。養分分配:有機養分分配不合理,蕾鈴得不到充足營養,也會導致脫落。合理施肥,確保氮、磷、鉀等元素的平衡,對減少蕾鈴脫落至關重要。
2. 生理因素未受精:未受精的幼鈴,由于生長代謝強度弱,吸收養分能力差,必然導致脫落。影響受精的原因很多,如開花時遇到降雨、高溫、干旱等不良環境條件,都會破壞花粉和授粉受精過程。激素平衡失調:棉株體內含有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五大類內源激素。這些激素含量發生改變后,會使激素之間失去平衡,引起蕾鈴脫落。
3. 病蟲害病蟲害是導致蕾鈴脫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見的蟲害有盲蝽象、棉鈴蟲、棉蚜等;病害主要有枯萎病、黃萎病和紅葉莖枯病等。加強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是減少蕾鈴脫落的關鍵。
4. 機械損傷棉花生長期中,田間操作管理不慎,或者遭到冰雹、暴風雨等的襲擊,都會損傷枝葉或蕾鈴,引起蕾鈴脫落。因此,合理操作和防范自然災害也是減少蕾鈴脫落的重要措施。
三、保蕾措施
合理施肥根據棉花生長需求,合理施用有機肥料和化肥,確保氮、磷、鉀等元素的平衡。特別是在蕾期和鈴期,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使用三尺榮生物酶等高效生物產品有助于提高蕾鈴的抗逆性。
2. 合理密植通過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減少棉株之間的蔭蔽,改善田間光照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合理密植不僅能減少蕾鈴脫落,還能提高棉花的產量和品質。
3. 病蟲害防治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例如,使用合適的農藥防治棉鈴蟲、盲蝽象等害蟲,以及枯萎病、黃萎病等病害。噴藥時間應選擇在上午9點以前或下午5點以后,確保藥效。
4. 田間管理在棉花生長期,注意田間操作的規范性,避免機械損傷。同時,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防范冰雹、暴風雨等自然災害對棉花的侵害。
通過了解蕾鈴脫落的規律和原因,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蕾措施,我們可以有效減少蕾鈴脫落,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棉農朋友們在種植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迎來豐收的季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