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鄭大娘盛清才擔任民兵隊長,訓練參戰,動員參軍、搶救護理傷員,組織婦女碾米磨面。1945年大參軍運動,她帶頭把15歲的兒子送上戰場,全村一次參軍十多人。中共華東局授予她“支前模范”的光榮稱號。事跡曾多次在《魯南時報》《大眾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上登載。”6月7日,沂蒙紅哥尹志林千場沂蒙精神宣講活動第171場,來到蘭陵縣向城鎮鄫城前村。在鄭大娘盛清才故居的核桃樹下,山東省志愿服務聯合會理事、山東省職工達人、沂蒙精神傳承人、故居發起推動資助人、修繕布展指導顧問、沂蒙紅哥尹志林動情地講述著。這是尹志林第四次探訪鄫城前村,并參加了故居修繕前期清理工作。
盛清才(1900~1985.11),蘭陵縣向城鎮鄫城前人。因為丈夫姓鄭,人們稱她鄭大娘。1942年,魯南抗戰進入最艱苦的階段。在黨的培養和教育下,她擔任了鄫城前村的民兵隊長。學軍事,搞訓練,帶領民兵埋地雷、打伏擊、襲擊日頑軍。1944 年,盛清才加入中國共產黨。
據不完全統計,她組織村里的婦女碾米2萬余斤,做布鞋 780雙,縫軍襪 500雙,同時還為前方將士拆洗被褥 300余床,做棉軍衣 1400余件。
據老村支書焦俊杰回憶,聽村里老人講,盛清才故居還是當年八路軍老五團團部舊址,王六生政委等領導曾在這里工作過,并和同志們一起栽下了一株核桃樹。這棵核桃樹如今枝葉繁茂、碩果累累,也見證了鄫城前村發展變化的風雨歷程。
鄫城前村紅色底蘊豐厚,革命前輩眾多。經盛清才動員參軍的王恒民,1946年在藤縣光榮負傷,兩條腿和一只胳膊截肢,被評特級傷殘軍人。回到家鄉后退役不褪色,身殘志更堅,積極加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大潮中,擔任蘆柞鎮韋河灣村黨支部書記多年,被譽為“魯南朱彥夫”。(張春兄、馮愛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