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慈利兩溶洞被曝成垃圾場,陳年垃圾堆積觸目驚心。溶洞內污水泛綠、淤泥沉積,洞壁結“黑痂”,垃圾足有七八層樓高。
爆料稱垃圾多為當地養殖戶排污及工程隊傾倒所致,非一朝一夕形成。當地官方迅速啟動24小時作業,先清理溶洞口為大型機械入場做準備。大田坑溶洞清理7天僅出10噸垃圾,含2015年生產的礦泉水瓶。
楊家坡溶洞污染更嚴重,洞深150米、洞口窄,清理或需3年。
5月25日通報,3家養殖戶和某工程隊為主要污染源,村民稱溶洞排污多年。正當關注清理進展時,疑似村支書狂言錄音曝光,叫囂毆打拍照者。
當地對該村干部停職檢查,另4名責任人同被處理,3養殖戶立案查處。截至6月8日,兩座溶洞已清運垃圾51噸,相當于10頭成年非洲象重量。
有觀點認為,溶洞污染暴露出基層環保長期不作為,問題積弊已深。
類似事件非孤例,2024年貴州、廣西等地也曾發生溶洞排污問題。有村民坦言,過去因缺乏垃圾收運體系,環保意識弱,致溶洞成垃圾點。
如今鄉鎮雖建環衛所,但歷史遺留污染清理難度大,修復之路漫長。部分人質疑,干部處理僅“停職”是否足夠,如何避免問題反彈引人思考。當清理工人沖洗鐘乳石,沖走的不僅是垃圾,更是對生態漠視的警示。
事件背后折射出,個別基層干部重“遮丑”輕“治丑”,心態扭曲需根治。張家界作為旅游重鎮,生態破壞不僅傷環境,更會砸了“金字招牌”。地下河污染風險大,喀斯特地貌下污染物易擴散,影響范圍不可小覷。
有專家提醒,溶洞生態脆弱,后續修復需科學評估,避免二次破壞。
公眾期待,此次事件能成轉折點,推動當地完善環保監管長效機制。都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可總有人為私利對自然環境下“毒手”。
基層治理是否到位,關鍵看能否直面問題、主動作為,而非壓制曝光。這起事件不是孤立個案,暴露出的環保與治理短板值得各地引以為戒。面對生態保護,容不得“天不知地不知”的僥幸,責任必須落實到實處。
未來如何確保溶洞不再被污染,考驗著當地政府的治理決心和智慧。我們期待,除了清理垃圾,更要清理個別干部心中的“污垢”,守護好青山綠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