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死我了,這身行頭,太有廣東市井味了!
嶺南刺史何有光,坐在小院里的藤椅上,赤著腳,手持一根差不多一人高的甘蔗,邊啃邊訓斥長安城來的荔枝史李善德:“你這死騙子,我可以允許任何人騙我,但絕不能允許有人像騙子一樣騙我!”
話音未落,他厲聲揮手:“拖出去,直接打死!”
是呀,確實還有哪個糊涂蛋能想出比糊涂蛋還糊涂的事,可那是“圣人”旨意。
李善德明知道這事完不成,但得讓他死在這個差事上,否則他的寶貝閨女袖兒就會被變賣為奴。
這是央視熱播劇《長安的荔枝》中的高光場景,馮嘉怡飾演的嶺南刺史何有光,盤踞南疆十余年,一心謀奪兵魚符以掌控軍權。
面對李善德運送鮮荔枝的“不可能任務”,他先設絆、后剿殺,卻因輕信右相承諾反而陷入被動。
馮嘉怡在采訪中調侃角色:“何有光與下屬趙辛民是‘沒頭腦和不高興’組合,折騰半天沒辦成事,倒鬧出一堆笑料。”
歷史上的嶺南刺史多為精明強干之輩,而馮嘉怡卻賦予何有光一種市井氣十足的莽撞。
何有光覬覦兵魚符想調兵自保,又對右相楊國忠抱有幼稚的信任。
馮嘉怡在采訪中曾笑言:“何有光就像個被寵壞的孩子,手里攥著嶺南這塊糖,卻不知道外面世界早變了天。”
這種將官場老油條解構成“巨嬰”的表演方式,太讓人捧腹了。
但這個情節,也側面揭露盛唐繁華下地方割據的現狀,也為后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劇中的馮嘉怡的表演,真是太到位了,真沒想到長著一張一本正經的衙門老爺的臉,說著一口蠢萌的臺詞,原來這才是全劇的靈魂!
1969年生于北京的馮嘉怡,人生軌跡遠比何有光更具戲劇性。
14歲被軍人父親強制送往澳大利亞留學。“演戲?那是下九流!”父親就這樣徹底砸碎了他的演員夢。
在悉尼,他洗過堆積如山的餐盤,最難忘某個元旦深夜:因舍不得打車費,他徒步20公里回郊外住所。推開家門時天已微亮,倒在床上那刻,眼淚止不住地流。
上世紀90年代回國后,馮嘉怡并未立即投身演藝圈,而是遵循家族期望進入商界。
從外貿公司職員到酒店管理,再到創立自己的廣告公司,他用了十年時間完成資本積累。
江湖傳聞他“身家過億”,他苦笑:“真這么有錢,我早投資自己演男主了!”
2006年,經友人引薦,馮嘉怡結識導演滕華濤。彼時他已是酒店老板,卻甘愿在《雙面膠》里演只有三場戲的黑心醫生譚一刀。
拍攝時他自備攝像機反復打磨表演,連女主角海清都驚嘆:“沒經驗的人能演這么好?”
翻開馮嘉怡的履歷表,會發現他堪稱“反派專業戶”中的異類:《蝸居》中的商人陳寺福,將貪婪與怯懦糅合成獨特的“慫惡”氣質。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圣人李隆基,用微駝的背脊和飄忽的眼神,顛覆了圣人威嚴的刻板印象。
再到《長安的荔枝》中這個讓人恨不起來的何有光,馮嘉怡似乎總能在反派框架里挖掘出人性褶皺。這種表演特質或許源自他對角色的“解構式”理解。
有人問馮嘉怡,飾演何有光,你有何心得,他說:“接到劇本第一件事就是給角色寫小傳,何有光為什么盤踞嶺南?因為他怕回到長安被清算。為什么對楊國忠盲目信任?因為他需要靠山,卻不懂如何運籌。”
這種將歷史人物心理化的演繹方式,讓何有光在阻撓李善德時的種種昏招,都變得合乎邏輯。
還好有趙新民這個“不高興”在一直從旁提醒,否則,就這智商,還搞割據一方?腦袋該搬家多少回了吧。
-04-
鏡頭之外的馮嘉怡,生活狀態與何有光形成奇妙互文。他癡迷于明清家具收藏,家中陳設皆是親自淘來的古董。
甚至在拍攝《長安的荔枝》時,還自費購置了一套唐代食盒作為道具。
這種對傳統美學的熱愛,也體現在他對角色的細節把控上。
何有光府邸中那尊造型夸張的鎏金貔貅,正是馮嘉怡的私人藏品。
年過五旬仍保持六塊腹肌的馮嘉怡,是圈內知名的健身狂魔。
他曾在社交媒體曬出凌晨五點的健身房打卡照,配文“比太陽起得早的,還有中年演員的危機感。”
這種自律或許源于他對演員職業的敬畏:“商海浮沉教會我,沒有永遠的贏家;演戲則讓我明白,角色才是永生的。”
在家庭生活中,馮嘉怡是公認的“女兒奴”。
盡管從未公開妻子信息,但他多次在訪談中提及女兒:“她五歲時在片場看我演壞人,回家做噩夢哭醒,從那以后我再沒接過暴力角色。”
這種反差萌,與他塑造的陰鷙角色形成有趣對照。
-05-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黃金配角”標簽時,馮嘉怡的回答頗具禪意:“配角就像荔枝殼,保護著主角這顆果肉,但殼太硬或太軟都不行。”
這種對表演分寸的精準拿捏,或許正是他能在《長安的荔枝》中與公磊、雷佳音等實力派對戲不落下風的關鍵。
有趣的是,馮嘉怡在片場常被調侃“不像演員”。
他習慣提前兩小時到片場研讀劇本,用不同顏色記號筆標注角色心理變化。
拍攝何有光與鄭平安對峙戲時,他主動要求在臺詞中加入嶺南方言詞匯,讓這場權力博弈更具地域真實感。
面對“帶資進組”“豪過王思聰”等傳言,他無奈調侃澄清:“從千萬吹到50億,全是劇組兄弟們的功勞。”
馮嘉怡強調自己只是普通演員:“如果寒冬沒戲拍,我還得去研究新菜譜。人生嘛,找飯吃比等飯吃強。”
馮嘉怡在商海沉浮歷練的敏銳洞察力,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
《長安的荔枝》收官后,馮嘉怡在微博寫下這樣一段話:“何有光們之所以可笑,是因為他們總想抓住點什么證明存在,卻不知真正的不朽,在于敢不敢放下。”
這句話既是對角色的注解,亦是他半生經歷的隱喻。
從商海到片場,從配角到“無冕之王”,馮嘉怡用二十年時間證明:人生這出戲,沒有小角色,只有不肯用心的演員。
如今,當觀眾在短視頻平臺刷到何有光怒吼“打死這個騙子”的cut時,或許會會心一笑:這哪里是盛唐刺史,分明是每個在名利場中掙扎的現代人的鏡像。
而馮嘉怡,早已帶著這份對人性的洞察,奔赴下一個角色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