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引擎轟鳴碾碎城市喧囂,當星辰在車頂流轉成河,
房車早已超越交通工具的范疇,
成為現代人對抗庸常生活的移動圖騰。
當城市折疊成后視鏡里的一粒塵埃,
你會明白——所謂房車生活,不過是把生命的坐標系,從經緯度改寫成了風的方向。
這一次,我們邀請到了房車界的代表人物,分享他們改裝房車的奇思妙想、自駕路上的趣聞軼事,以及經營房車營地的獨到見解。讓我們撕開刻板的旅行指南,試著從多角度解構這場鋼鐵與自由的合謀,窺見當代人對生活半徑的野性突圍。
1
蘇敏
60歲仍在出發的路上
如果人生是一條單行道,大多數人五六十歲時,已經在服務區喝茶、收拾殘局、準備出局。而她,蘇敏,偏偏把“一把年紀”變成了人生新的起點:一輛房車,一條幾乎沒有終點的公路,一種“哪里都能活,什么都想試”的勇氣。
很多人認識她,也許會先把她代入進角色李紅,以及那個關于出走的電影故事;但如果要了解一個更真實的蘇敏,或許還有更廣闊的角度。這一頁的蘇敏不是“被迫出走”,是主動地奔赴另一個人生維度:像游戲通關的大佬,看過地圖、翻過山,腳步穩健,心態輕盈。60歲、女性、開房車獨自旅行、全網粉絲百萬,這些聽起來像組合拳的標簽,在她身上卻是“沒想太多”的結果。她笑點很低,聊著聊著自己就笑了;她說話溫柔卻有韌勁,是那種你聽著她講,心里就不自覺有點明亮的人。
“我就是一直想學點東西”
有人60歲退休,有人60歲啟動新手教程。蘇敏屬于后者。一個嶄新的領域,年輕人尚且需要時間適應,“記憶力不好”的她,一邊請教年輕人,一邊看視頻學,評論區網友有時也會提提辦法。“我不會開空調,有人教我;我電池燒壞了,有人告訴我怎么買。”她說這話時,眼睛一亮一亮的,像個剛學會拼圖的孩子。
對蘇敏來說,上學是教會人怎么思考,而并不是一些什么道理。道理是思考的結果,是從實踐得來的。“學習必須是要學習,因為你不學習的話,你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正因為有了你學習的基礎,所以你改變你的生活,改變你對社會的認知,改變你對我們人類的認知,改變你對你家庭所有的認知。學習的人會積極地去思考,如果你沒有學習過,你沒去上學,不可能有這些思考。”
她不怕問問題,不怕不會,也不怕顯得“落伍”。她像打開了世界的小窗口,那種不帶羞恥的學習欲,在她身上是天生的,也是真誠的。
60歲,正是闖的年紀
后來買了輛房車,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移動生活”。但和大家想象中的浪漫公路不同,蘇敏的生活更像是“流動的體力活”。她早上開車、下午拍視頻、晚上剪輯,還得找水源、清理污水、查路線、算油費、修電路……“你以為我是去玩的?其實每天有一半時間在工作。”
現在越來越多人找蘇敏合作,但她還是自己做視頻。對她來說,“上工”不等于“賺錢”,而是一種被需要、被使用的感覺。“我年輕時候就是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現在也學著在視頻里慢慢表達。”這句話,帶著她獨有的溫和與勇氣。
為了一個鏡頭凌晨動身,半夜在小燈下戴著老花鏡剪片,她還有好多想說的,想讓別人聽到。60 歲,不是謝幕,是主角登場。
奔跑在沒有規則的曠野
在很多人心里,人生到了一個節點就該做某些事情。蘇敏不信這一套。她不喜歡被規訓,也不愿被定論為“女性代表”或“逆行榜樣”。她是個人,是個喜歡動來動去的人。她喜歡那種“不確定”的東西,喜歡每天起床后,掀開窗簾,看今天在哪兒、天怎么樣、吃啥飯。住在大理,一早醒來看到霧氣罩著洱海,那今天就不趕路了。她把房車停在稻田邊、湖邊、山邊,哪兒都能過日子。別人追求“有序的生活”,她更偏愛“無序的節奏感”。
她的快樂不建立在別人的認可上。她不羨慕城市里的人,也不鄙視老家的生活。她說:“我不想逃避生活,我只是換種方式生活。”跑在沒有規則的曠野上,她就是規則本身。
來自“最會過一代”的旅居經驗
蘇敏出生于60年代,是“最會過日子的一代”。她會修電器、做飯、記賬、織毛衣、改燈泡;年輕時什么活兒都干過,什么都能湊合。她不張揚、不訴苦,但也從不把“忍”當美德。“以前我們太會將就了,”她一邊笑一邊說,“我們這代人以前條件不好,沒機會精致,現在有了,我當然想把自己弄得好一點兒。”她不覺得自己是“破局者”,她覺得這叫“順勢而為”。她那種淡淡的反骨,不是為了反對誰,而是“我不覺得自己該那么活”。她說得最多的建議是:“你現在看我覺得挺好,是因為我在嘗試。不是因為我特別,而是因為我不躲了。”這不是反叛,而是一種從生活中生長出的智慧和寬容。
如果你在迷茫,阿姨說:
她說:“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容易,不只是女人。是我們所有的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選擇的權利。你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可以靠自己去選擇,而不是必須要等著別人安排。”她說:“現在的年輕人,迷茫也是情理之中!畢竟現在生活節奏也快了,AI的出現讓很多人對工作都充滿焦慮。但是要記住,不管是什么東西都是人類去創造的,沒有我們人類它什么也不是。所以我也希望大家不管到哪個年齡,一定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
她說:“你們現在有時間,其實我們人不怕走彎路,每一步都不白走。到將來老了,你就會發覺,每一步路都在不知不覺地積累,這些就是你對生活的經驗,對事情認知的經驗。所以每一步都很重要,我們只要積極踏實地、認真地生活,就會好起來的。”
她不講大道理,也不給金句,她的話像是九宮格里的豆腐,柔軟、踏實、又辣又燙。如果還是不知道做什么,那不如放棄過度思考,直接出門走走吧。
蘇敏的“出走”,是很多人想做沒敢做的事,她不是理想化的偶像,更不是苦情劇主角。她是一個特別普通的人,卻因為持續出發而變得不普通。有經歷時間的智慧,有生活沉甸甸的經驗,有點淘氣,也有點倔強——最關鍵的是,她還在成長,還在好奇,并且還在笑。
蘇敏的自駕車大事件
2019年9月24日,蘇敏駕駛自己的大眾Polo轎車開始了自駕游的旅途;10月13日,在抖音平臺發布第一個作品。2021年7月,蘇敏口述,卓夕琳執筆的自傳《年過五十,我決定“離家出走”》出版。
2022年3月,蘇敏購買了人生的第一輛房車——覽眾自由炮。2024年 4月2日,紐約時報報道了蘇敏的故事,稱她為一名“無所畏懼的公路旅行者”。2024年9月15日,根據蘇敏真人故事改編的電影《出走的決心》上映。
2025年2月,為了更方便、更安全的自駕,蘇敏按照自己的使用需求定制了全新的路殼房車。2025年3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了三集紀錄片《她和她的故事》,收錄了蘇敏的故事。2025年5月6日,作為電影《出走的決心》女主原型的蘇敏與導演尹麗川一同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的紅毯亮相。
給讀者的建議 :
1. 遇到挫折不要輕易低頭,要靠自己的雙手,去過自己說了算的人生,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2. 不要在毫無準備、不預估風險的情況下貿然自駕上路,要學習一下生活和自救技能。
3. 年齡不是停止學習的桎梏,要擺脫“科技恐懼癥”,擁抱科技,擁抱 AI,擁抱變化,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2
王琪
敢投敢做、熱血冷腦的“營地掌舵人”
王琪
蝸窩集團創始人 CEO
西拓游樂聯合創始人 CEO
范朱王合作社聯合創始人
你聽說過“露營自由”,也可能在朋友圈刷到“周末房車營地遛狗喝咖啡”的打卡照。但如果你真打算扎進這個看似愜意的新興產業,很快會發現,現實復雜得多。
2012年入行,在起落的營地行業道路上,高潮和低谷王琪都見過。如今,他和他的蝸窩正在做一件不討巧但必要的事:構建中國真正有體驗、有服務、有回頭客的“房車營地”產業生態。
一個被誤解的“新興”行業
說起房車,不少人第一反應還是造車、買車、開車。但對王琪來說,最該聊的不是“車”,而是“地”——房車是工具,營地是場景。中國人要真正過上“房車生活”,營地網絡得先跑起來。
現實卻是,這個產業在國內既缺共識,又缺基礎:“對標美國,他們路邊都是公共大型營地,我們營地幾乎全靠民間自建,而且基本虧本。”消費者不買賬,原因也不難理解:一是沒形成使用習慣,二是道路條件、法律政策正在優化中 ;三是體驗難保障,“車買了,去哪兒停”永遠是核心難題。
更殘酷的是,在野外修水電、做排污系統,這些成本其實比在城市修星級酒店要貴。”再加上淡旺季明顯、雇人留人難。所以王琪說:“營地”是一門必須穿越周期的長期主義事業。
“穿越周期”靠的是主動進化,
不是等用戶買單
王琪沒打算靠補貼或者跟風賺快錢,他要做的,是慢慢把中國營地“做對了”。
在蝸窩的實踐里他只做兩件事:品牌孵化+產品迭代。品牌孵化,就是打造有辨識度、有故事、有忠實用戶的營地IP,靠口碑和體驗建立起信任。產品迭代,就是不斷更新住宿空間、場景組合、用戶動線,把每一處“體驗斷點”都做成“驚喜亮點”。
當然,他也歡迎用戶“共創”,但這個“共”不是“我付錢你改”,而是你愿意來嘗試,愿意真實反饋:“對我們來說,最需要的是有人愿意講出真感受,這樣我們才能優化。”
穿越周期這件事,不靠熱血,而靠冷靜。王琪不押寶虛無的幻想,實實在在地進步,是行業未來的唯一解法。
理想不止是掛在墻上
創業十幾年,王琪說,理想是支撐他熬下來的核心動力。“做這個行業不是短跑,掙不了快錢。”用人、投資、品牌決策,他都講究一個“熱血冷腦”。
別人看他像理想主義者,其實他是一個“極度現實的理性派”——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什么時候該收、什么時候該放。他也不回避“行業難”這個話題,反而越是難,他越覺得值得干。
你可以說,王琪是“帶著腦子在理想”,也可以說他是“用商業寫實主義包裝理想主義”。在 2021、2022年“露營熱”的高光時刻,當所有人都在奔著快周轉、快變現的“輕營地”沖刺時,他選擇了觀望和克制:“那不是可持續的事。”而事實驗證了他的判斷:如今,僅有不到10%的露營地活了下來。
疫情之后,消費觀念劇烈轉向,人們開始珍視自然、追求戶外的真實體驗。而一個真正“跑得通”的房車營地生態,也許正是在這種真實需求和專業營建之間,慢慢長出來的。營地不是“打卡地”,而是要讓人愿意回來、反復使用的生活場所。這個產業需要的不只是造夢者,更需要一批能踩泥、能熬夜、能熬賬的人:既能看懂未來,又能扛住眼前。王琪就是這樣的人。他不講熱血,卻始終熱血;他理智冷靜,卻也把自己最寶貴的十幾年青春,押給了這件慢而笨的事。
如果中國真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房車營地之路,那一定繞不開他和他這一代,還在路上的人。
3
AUV&娜娜
兩人三狗,一輛床車的六年逃跑計劃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像一顆白球猛地撞向生活的桌面,彩色人群被撞得東南西北、前后左右,各自帶著不同的速度旋轉出去。AUV和娜娜,還有他們的三只小狗:哆啦A夢、兜兜、七七,就在那一年開啟了床車生活。
六年過去,他們仍然覺得這只是開始:“離玩夠了還早著呢。”
副駕能旋轉,狗狗先上車
AUV和娜娜不是數字游民,不靠算法謀生,他們靠一輛老面包車、一雙巧手、三只狗,活出了自己的生活范式。對很多人來說,帶寵物旅行仍是一種麻煩的想象。他們卻在這六年里,把它過成了日常。三只老年狗,是他們開啟床車生活的重要理由之一。小狗是家人,那就得一起生活。“我們床車最核心的改造,是副駕駛能360度旋轉。這樣空間更完整,也讓狗狗更自在。”采訪時,兜夢七輪流窩在娜娜懷里,一臉享受。娜娜拍的視頻里,有時它們仨早上起來懶洋洋地躺在床上,一副“你們人類折騰去吧”的態度,小狗才是這輛床車上真正的VIP乘客。他們不是寵物博主,但每一次出門、每一個抱它們上下車的動作,都是一種溫柔的示范——寵物不是束縛生活的理由,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很多人旅行是為了打卡,他們卻像是在尋找“另一種醒來的方式”。不計劃路線,不追爆點,在人少的地方大口呼吸。至于情侶出行的相處原則?只有一條:不跟司機吵架。
關于床車生活,實話說給想聽的人
這輛床車原是AUV舅舅留下的老面包車,接手時已經跑了26萬公里。“ 別人嫌舊,我們覺得剛好。”兩人沒找專業改裝廠,全靠自己動手,從零開始。
AUV是影視道具出身,動手能力拉滿。給塑料收納箱換顏色、裝床車座椅、電路、照明……幾乎全是他親手完成。“我不喜歡無菌感,更喜歡有生活痕跡的空間。”娜娜說,“我就幫幫忙,主力是他。”他們都相信:那些真心走上這條路的人,多少都有股“想靠自己把生活過得像點樣子”的沖勁,他們的移動部落不追求大,但是暖色的燈光和皮具的質感,讓這里充滿家的味道。
“我們沒有駐車空調,太熱就睡不著。所以只挑不熱的季節上路。”AUV說,他們也不勸人盲跟:“可以利用小長假試試看,再決定要不要長期住在車里。”“哪怕是我們,很多漂亮的房車照都是精挑細選。”娜娜坦白,“大家看到的是自由,沒看到我們一天到晚洗碗、燒水、找廁所、照顧狗的瑣碎。”“旅行能放下刻板印象,也能讓你更勇敢去接觸未知。意外的驚喜, 就在這些試探里。”AUV說,“但朋友圈是精裝修的,不要信。”“在路上做家務比在家還費時間,”娜娜補充,“你得有底氣,才能自由。我們出發前都攢了幾個月的生活費。”
瑣碎也好,驚喜也罷,都是另一種生活本身。沒有比這更真實的了。
老派售賣 :算法之外,靠眼緣成交
疫情前,AUV常“擰巴”;娜娜則因家庭變故,早早接受了“不確定性”是人生常態。他們都經歷過拐點,也正是在那段時間,他們決定放棄朝九晚五,開始一段靠雙手維系的生活。
“認清自己后你會發現,其實你需要的東西沒那么多。”娜娜說,“少點物欲,放過自己,乳腺都快樂了。”AUV笑說:“以前老愁眉苦臉地過,后來覺得,高興也是一天,難過也是一天,那就干點讓大家都高興的事兒唄。”
他們的選擇,聽起來有些“反現代”:住舊車、擺地攤、不追求多賺錢。但也正因此,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真誠、更可控:不做電商、沒有直播、不靠流量帶貨。大多數顧客,都是在路上遇見的。“聊幾句,覺得你這人有意思,就愿意買你的東西。”
在這個所有人都在“優化轉化率”的時代,他們用最“低效”的方式維系活——擺攤、聊天、交換故事。“你得先喜歡我們這股勁兒,才會買我們的皮具。”喜歡一張有點折痕的明信片,是因為它在到達你手里之前經歷了風雨。這種被手掌溫度和時間打磨過的“人氣”,是無法機械復制的完整體驗。
他們也不打算“產品化”自己的技能。“一旦量產,它就不是它了。”所以每一件皮具,既是作品,也是見面禮。這六年里,他們沒拍大片,沒講宏大敘事,只是靜靜地、持續地,在流動中,把“生活”兩個字重新定義了一遍。我問他們,想對二十出頭的自己說什么?娜娜說 :“別那么累。”AUV想了想:“ 就讓他自己去體會吧,我不想跟他說話。”AUV這話一出,本來正經的娜娜和我,都沒憋住笑了出來。
這還遠不是結束,只是他們下一段生命旅途的開始。想點一首莫文蔚的《境外》當BGM——
“想離開 就離開
走到記憶之外沒有什么需要膜拜……
想回來 就回來 人生不是競賽
我把明天留在境外我玩累之后回來。”
4
李超
房車圈的“玩家老板”
提起“房車生活”,不少人腦海里蹦出的畫面,還是那種辭職逃城、離線躺平的理想主義圖景:黃昏、荒野、營火、牧羊犬,背景音樂是民謠。可你真要這么跟李超聊,我猜他大概率會翻個白眼:“誰說玩房車就得辭職了?”
在他這兒,房車不是一種脫產的逃離,而是一種連接現實與野趣的“混合生活方式”。他沒有從城市離線,也依舊在山里、海上玩得飛起。自己開車到處跑、打理戶外營地、參與房車產品設計,一個都不落下。甚至,他還玩出了冠軍級別的水平——尾波沖浪北美洲區冠軍、依維柯房車聯合設計師、北京懷柔房車營地合伙主理人……在房車玩家中,他是極少數把“生活方式”和“產業鏈條”打通的人。
一開口就知道是“老江湖”
“我2013年就買了第一輛房車。”李超語氣就像是在說“我今天早飯吃了倆茶葉蛋”。對他來說,房車不是新鮮事物,而是生活日常。從早期的國產B型車,到現在參與設計的依維柯高定車型,李超見證了中國房車市場從“玩不起”到“卷起來”的整個過程。
“現在真卷啊,十年前房車確實挺貴,一輛合資車動輒六七十萬。現在幾萬塊就能整一輛車,很多退休老夫妻也會買個小紅車出去玩。”李超講起這些的時候特別興奮,像個熟悉水溫的老水手,在岸邊看著一群剛換好泳褲的新人,現在很多人越來越敢玩了,不再覺得房車是“老錢人”的游戲。
玩得多了,他也摸索出門道:“其實你不想花錢,房車反而更省。”李超的旅行節奏也特別自洽:一包冷凍餃子,幾根面條,一天三頓也妥妥的;營地里水電齊全,洗澡做飯不費勁;連門票都可以選小眾冷門的,避開消費高峰。一天下來,比城市里打車、通勤、外賣便宜太多了。
營地不是主業,是“玩著順手整的”
起初李超只是玩,玩艇、玩摩托、玩房車,后來玩成了“帶資進組”的合伙人。他在北京懷柔弄了一塊地,做了一個小而精的房車營地,一個你能拎包入住、躺在房車里看山喝茶的地方。
“說白了就是一個新手友好的體驗營地。”李超解釋得很直接,“你沒車、沒經驗、沒裝備,都不耽誤來玩。我們提供的是大車頭牽引的進口房車,新手來了直接住,熱水、Wi-Fi、空調都有。”這樣的設定,正好解決了那些“向往但不敢入坑”的初體驗問題——不必辭職、不必花大錢、不必扛壓力,就能先“體驗一把”。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營地不接“自帶車”的老玩家。“不是不歡迎,是想營造一個更純粹的體驗空間。”李超笑著說,“太多車一進來,各種風格各種玩法,反而打擾了新手感受那種慢節奏。”營地的另一個業務,則更“進階”一點:給有車但沒地停的玩家,提供固定營位和長租服務。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山里多了一個你的‘周末莊園’。”你可以把車停那兒不動,自己做院子、種花、掛燈,周五下班一開車就能離開城市,周一早上再原路返回——完美契合都市中產對“生活和自由”的雙重幻想:“在郊外有塊地,你的朋友也會很愿意去找你玩”。
給城市人找一種“不脫節的自由”
“又不是在逃命,干嘛非得辭職?”喜歡自由,不是非得離開城市,他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撕開了一個可以容納呼吸的縫隙。
在城市有正經工作,在山里有自由空間——這才是他理解的“平衡狀態”。周中處理項目、參與設計、 盯展會;周末山里泡茶、帶朋友試車、在營地里和一群熱愛生活的人聊天、擼串、搞點兒自己喜歡的小玩意兒。這既不是“工作”,也不純是“玩”,他的生活,是在城市與曠野之間不斷拉扯出的某種彈性。
玩房車的本質,或許是給生活留一個“備用場”。如果白天線上開會、修改方案,晚上點個炭火、支個鍋,還能釣釣魚,好像工作也沒有太煎熬,這跟在城里困在電梯房完全是兩種活法。這種游走在城市與野外之間的狀態,說到底,是他為自己量身定制的一種“灰度自由”——不極端,不任性,也不對抗生活,而是試著重新排列組合。
玩家老板:不是靠算賬,首先要愛玩
你很難用一種身份定義李超。他既是玩家,是房車設計師,也是營地主理人,“我不是靠這個賺錢。”他總是這樣說。但聽多了你也明白,也不是不賺錢,只是不靠它過日子,還愿意往里投心力。
“我現在的朋友,基本都是在玩的時候認識的。發小、同學、親戚,這些從小一起長大的關系,不一定能撐到成年人的興趣這一級。有的收入不一樣,有的節奏不一樣,有的你想說點啥他聽不懂,能玩到一塊兒的,真不多。”不像是上班那種強社交環境,營地的伙伴是一種靠愛好自然篩選出來的朋友圈。年齡差不多,狀態也接近,就慢慢地形成一種默契,“因為你得吃住在一塊兒,一起露營、做飯、起夜、聊天,很多事是一起經歷過的。人嘛,一起解決過問題、一起下過雨,關系就近了。”但這圈子也不是來者不拒的烏托邦。“有時候十個人一塊玩,最后留下來的就兩三個。”有人發現房車生活不是自己喜歡的,有人性格不合,也有人純粹不堅持了——久而久之,留下的,才是“真正在一塊的”。李超很看重這份“純粹”:不摻雜利益,不計較得失,就因為志趣相投、玩得來,成了長久的朋友。
不以“逃離”為口號,李超是把生活重新排了一遍隊:什么重要、什么能擱置、什么需要當場決策,什么值得放在余生里慢慢體驗。他不是生意人,更像是那種“順手就把副業玩成了事業”的江湖玩家,能一邊說笑、一邊認真做事、一邊開車帶你去陽光下沖浪。
5
劉濟誠
以風為信,流浪也行
他曾在繁華都市輾轉打拼,歷經職場的磨礪與生活的重創;如今,他駕駛房車,踏足中國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穿梭于山川湖海之間,用鏡頭記錄下沿途的風景與故事,以“流浪也行”之名,奔赴生命的千萬種可能,書寫別樣的人生華章。他,就是劉濟誠,一位從職場人華麗轉身為全職房車旅行博主的逐夢者,一段關于房車生活的故事,就此展開。
從職場到曠野
2019年前的劉濟誠,與無數城市青年一樣,輾轉于銷售、文員、銀行職員等職業之間。盡管工作體面、收入穩定,他始終覺得自己“像一片飄在城市上空的葉子”。2020年,父親的離世、感情破裂與事業低谷接踵而至,將他推入深淵。某個宿醉的清晨,朝陽透過車窗灑在他臉上時,曾仕強教授的一句話突然擊中了他:“就算不給你錢,你還愿意做的事是什么?”答案清晰浮現——旅行。
不知是酒精作用還是剎那的清靈,他毅然賣掉代步車,換了一輛房車,開啟了流浪天涯的生活,從城市的喧囂駛向廣袤的自然,從此四海為家。
初離北京的那段時間,他沉浸在自由的喜悅中,但很快,這份快樂就被現實打破,經濟壓力隨之而來。為了維持生計,他靠醋溜白菜度日,甚至去市場買蝦籠捉蝦改善伙食。旁人眼中的“浪漫流浪”,于他卻是與生存博弈的開始。“這條路是我選的,再苦也是甜的。”所以,盡管日子過得緊巴巴,但他從未覺得苦,因為這是他真正熱愛的生活,是他的“使命”。這種使命感支撐著他,在苦中尋甘,在孤獨中堅守,在風雨中依然堅信前方有光。
自由與瑣碎的雙面鏡
劉濟誠的房車,是他精心打造的移動之家。車內裝備齊全,洗衣、做飯、睡覺、上廁所、看電影等生活瑣事都能在車里完成。他甚至自制了抽水+過濾一體裝置,解決了用水問題,實現了旅途中的自給自足。隨著經驗的積累,車上的裝備也在不斷升級,如今年4月安裝的車載中央空調,能讓車內始終保持舒適的溫度。盡管如此,他也遇到過不少棘手的突發狀況。在西藏海拔近4900米的埡口,他遭遇高原車輛缺氧熄火,情急之下拔掉進氣管強行“直吸”脫困;香格里拉的寒夜里,柴油暖風故障,他裹著被子硬扛14天,只因“住酒店的錢能買一周白菜”。
在房車旅行的日子里,劉濟誠經歷過許多幸福與崩潰的瞬間。最幸福的莫過于在山川間自由棲息,無拘無束;最崩潰的其實不是車輛問題或者路上的險境,而是與人際交往有關。在云南西雙版納景區,他在游玩之后遭遇停車場保安坐地起價,這讓他發出感嘆“在路上,山水是朋友,但與人必須保持清醒”。在廣西桂林烏石廟附近,他花了680元的“天價”從狗販子手里救下了一只即將被送進狗肉館的流浪狗,旁人笑他被坑了,但他卻收獲了自己旅行途中的伙伴“小黃”,也因此機緣結識了廟里的李道長。后來,他因一種奇怪的病陷入絕望,在走投無路之際,李長用道家醫法幫他調理,讓他奇跡般地好轉。這次經歷讓讓他堅信,心存善念天必佑之。
在他看來,“世間萬事皆有兩面,選擇安逸就要接受重復與束縛;追求自由就得面對未知與危險。這是一種平衡,就像人生,既要吃得起紅燒肉,也要吃得下醋溜白菜,不是將就,而是懂得取舍”。
像風一樣自由,像根一樣安定
劉濟誠的網名“流浪也行”,源自他對《易經》巽卦的感——巽為風,無形無蹤卻能穿林過海,象征著柔中帶進、潛移默化的力量。“流浪”如風,沒有固定歸屬卻始終在路上;“也行”則是一種接受無常、順勢而為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來說,流浪亦是一種“心的安定”。他拒絕商業化景點,偏愛無名小城的煙火氣:“真正的美景不在游客扎堆處,而在市井褶皺里。”他的視頻以“治愈系旅行日記”風格走紅,記錄雪山、海岸、村落的日常。面對“流量密碼”的提問,他坦言:“我只是真實分享每一天。”贊助廣告偶爾穿插其中,他笑著解釋:“得賺點錢買白菜啊!”談及未來,劉濟誠有著明確的計劃。他打算走遍中國,再游歷歐亞大陸,40歲前考船長證,買一艘小帆船,航海看世界。在他眼中,人生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體驗的豐富度。他用自己的經歷詮釋著,人生是一場旅程,重要的是勇敢前行,去感受世界廣闊與多樣。
劉濟誠的房車生活,是一場關于自由、夢想與成長的旅程。背起行囊,奔走四方,是在一步步靠近真實的自己,就像風,看似漂泊,卻自有方向;而他,也在路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與秩序。
Tips:給想嘗試房車旅行的新手5條建議
1. 不必一上來就買房車。你可以先開著自己的家用車感受一下——你是否真的喜歡“生活在路上”的感覺。
2. 如果這種生活讓你心動,那就可以租一輛真正的房車,體驗幾天。親身去體會,當水電有限、資源稀缺的時候,你該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
3. 當你對自己的需求足夠了解了,再根據經驗去定制一臺真正適合自己的房車,這樣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4. 永遠敬畏大自然。
5. 孤獨,你享受它,它就叫自由;你害怕它,它才叫寂寞。
6
碼叔
程序員的移動小宇宙
“每月5000塊房租不想交了,我買了一輛廢棄的擺攤車,以后就住在車里了……”5.5平方米的空間,兩臺49寸大屏,升降床 + 工作臺齊活,滿足放松娛樂,還能加班敲代碼,一邊住一邊繼續改造。外地人在上海,不想永遠給房東打工的故事我們聽過太多,但碼叔讓它多了點意思——他不僅活得下去,而且日子越過越有意思。
開了外掛的秘密基地
不要小看碼叔這臺5.5平方米的擺攤車,中間是一個可抽拉升降床——不疊被子,隨用隨起,絕對懶人友好。但比起睡覺,碼叔熱衷于在擺攤車里配置屏幕 :兩個49寸顯示器橫在車內,連上工作臺,一秒變回程序員模式。
這個思路清奇到讓人“無語到笑出來”的野生碼農,每次新開的腦洞都讓人眼前一亮。停車場窗外一片垃圾,他900塊收了跑路補習班三塊屏幕,換了顯卡加上窗框,然后把墻面掏空成收納柜,再給地面加上地臺。還沒來得及感嘆他一個接一個的“天才裝修想法”,又看到他自制的全景屏幕能根據真實時間切換窗外景色:清晨可以是雪后草原的早霞,晚上就切換成東京的城市霓虹。如此高速運轉的機器,可以和天氣預報同步,如有必要,也能當監控屏幕。擺攤車不能上路,但碼叔實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復刻11萬一天的海底套房還是保守了,去火星睡覺也不是不行。
這些真正理工味的細節,是各種機械小心思:可收納工作臺、戶外滅蚊神器車外5米內都能實現“無蟲區”;他還3D打印了馬里奧之家:鍵帽、鼠標、switch支架、電腦開機按鈕,還有收納筐的配套皮膚。有人說小空間壓抑,碼叔反而覺得這是安全感:“說白了,這空間雖小,但‘房子’是自己的。
停車場里不會漲租的家
碼叔的擺攤車,之前常駐在上海市區內的一個停車場,旁邊雜草叢生,夏天有蚊蟲,晚上看去甚至有點恐怖,這里不是想象中的詩和遠方,而是實打實的城市夾縫——但碼叔過得比很多租房人舒服。
至于房車改造的維護成本,3000塊基礎改造搞完后,維護成本基本是0,水電可以忽略不計,就是碼叔忍不住不停搞點新東西。真正的成本其實是時間。碼叔是做軟件開發工作的,關于硬件他也得現學現賣,再一個個搞定。但“發現問題-優化解決”的思路已經刻進了碼叔的DNA,程序員總有辦法。
算下來,碼叔省得最狠的一筆賬是房租。一年多來,碼叔每個月少花5000塊的租金,雖然“上海開銷比家里大,還有小孩也得養”,但長期看,還是能攢下一筆。而且,這錢是實打實省下來的——不是房東說漲就漲。
一邊生活,一邊優化
碼叔的理工邏輯,貫穿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怎么買東西,他有一套成熟“省錢策略”:“我先看最貴的型號,看它都有什么功能,再找中端有沒有替代品,最后去黃色軟件淘二手。”這不是苦哈哈的將就,而是“性能優化”的另一種體現——能解決問題的,就是最優解。
當然,房車生活也有另外一面:家人和孩子在蘇州,碼叔在上海,一家人不可避免地不能天天見面。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抽空回去,一是陪孩子,二是洗衣服、換換氣。他笑說:“起初不想讓孩子知道,后來也瞞不住。現在他知道我有一臺 ‘會動的影院’,前陣子來看了《哪吒2》,倒是覺得老爸挺酷的。”
去年他在門口養雞,燉了叫朋友吃飯,晚上洗漱回來發現門被反鎖了,他靈光一閃,把公司門禁系統復刻進了擺攤車:人臉識別,自動上鎖;門禁一斷電就失效,他就又裝了個報警器,停電會自動給他打電話……
最近碼叔住了一年的停車場迎來了“最后一封搬離通知”。周圍的民房已經拆除,接外賣的桌子被當成垃圾收走,他種下的花也被壓在了車輪印里——一切都在悄悄告別,但是碼叔向來擅長,把臨時過成長久,把荒地玩成花園,他會選擇哪里作為下一個家?我們期待著!
7
李明宇
在房車上奏響生活與夢想的和弦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人勇于打破常規,追尋內心真正渴望的生活。而李明宇無疑就是這樣的人。
作為一個音樂人,李明宇經歷了從懵懂少年到優秀吉他手的蛻變,也經歷了挫折后的重新出發。他在孤獨中與音樂邂逅,在困境里選擇房車生活去探索世界,在旅途中不斷成長。而在美國和國內的兩段房車生活,也成為他人生中一段獨特且意義非凡的旅程,讓他在音樂之外,找到了另一種自由與成長的方式。
音樂啟夢,困境催生抉擇
李明宇的音樂之旅始于少年時期。父母忙碌,家中陳舊的錄音機成了他唯一的陪伴,音樂成為他生命中的第一抹亮色。從最初的喜歡,到后來的熱愛,再到求賢若渴地學習,他在不到20歲的年紀便能熟練彈奏吉他,在當地小圈子里有了一定的名氣。為了追求更高的音樂境界,他踏上了北漂之路拜師唐朝樂隊吉他手老五,并在新時空音樂藝術學校老師的教導與幫助下,逐漸成長為可以站在各大舞臺的優秀吉他手。
然而,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和練琴,導致他的左手肌腱受傷。手術后恢復效果不佳,他一度陷入心灰意冷,覺得自己的音樂夢幾近破碎。但年輕的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還有夢想,還有時間去追求更多的成就。于是在2013年,李明宇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賣掉北京的房子,帶著所有家當遠赴美國學習爵士樂理論與鋼琴和吉他演奏。
之所以選擇美國,是因為那里有很多他從小就欣賞的音樂大師。另一方面是那里地廣人稀,藝術與自由氣息相對濃厚,而他也一直向往那種開著房車四處旅行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最接近他心中的“人間逃亡”。
房車上的音樂與自由之旅
來到美國后,李明宇在Craigslist 網站上淘了一輛2008年的Class C房車,前車主是一對美國老夫妻,車況保養得很不錯,價格也很實在。辦理了保險和注冊手續后,他也算是在美國有了一個可移動的“家”。
在美國求學的7個月,他開著房車,從加州到佛羅里達,走過大峽谷、黃石、夏威夷(搭船)、紐約,基本把美國的東西南北全走遍了,跑了大約 25000公里。他在這段旅程中有幸結識了 Barry Harris、Fred Hersch、Keith Jarret 等爵士鋼琴大師,并師從上原廣美、Moreno Donadel學習爵士鋼琴演奏以及現代音樂理論,這讓他的音樂理念得到了質的提升。他也在房車上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并發布在各大音樂平臺。
房車生活不僅讓李明宇實現了音樂夢想,還在經濟上為他節省了開支。相比傳統游學方式,露營地便宜的住宿價格,以及自己做飯的樂趣,讓他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節省了至少3萬美元的費用。不過,房車生活并非一帆風順,孤獨是他首先要面對的挑戰。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適應并享受這份孤獨。夜晚,他在房車里彈吉他、寫日記、拍vlog,與自己對話,這些時刻成為他精神的“安全屋”。在房車營地,他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車友,大家分享故事、交流經驗,讓他收獲了珍貴的友誼和知識。當然,旅行途中也遇到過危險,如在冰川國家公園差點開到懸崖邊,但他最終憑借冷靜和耐心成功脫險,這些經歷都讓他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在回國前的一個月,李明宇也選擇了在網上掛出售車信息,沒想到最后幾乎是原價(購車價)轉出,也算是“零成本體驗自由”了。
回歸與再次出發
回國后,李明宇選擇了在云南定居。由于難以割舍對房車生活的熱愛,他又購置了一輛二手拖掛房車,在中國公路上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
這一次,他對自己的房車進行了精心的改裝和布置,除了移動電源、太陽能板、戶外桌椅、凈水系統等房車必備裝備外,通信設備和維修工具也一應俱全。此外,他把車里的床換成了舒服的乳膠床墊,加裝了投影儀,廚房也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做了改造。因為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音樂教學和創作,所以還配置了很多與樂器、音樂教學相關的設備。相比自己在美國的那輛房車,李明宇明顯對現在的車更加滿意。但在他看來,中美房車文化和基礎設施的確存在較大差異。美國房車文化已有百年歷史,基礎設施成熟,擁有完整的營地系統,水電網絡接入方便,還有專門的排污站和淋浴間。而中國房車文化尚在起步階段,營地數量較少,很多時候需要依賴“野營”或在服務區過夜。此外,各個城市、鄉村、不同區域對房車的相關規定都有一些細節上的不同。所以,在出行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確保水電和食物的儲備,及時了解目的地的補給情況和相關法律法規,避免因準備不足而陷入困境。
但對于想要嘗試房車生活的人,李明宇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房車生活很精彩,你一定要試試。因為,這不僅是一種旅行方式,更是一種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在房車的旅途中,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理解真正的自由,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策劃=《男人裝》編輯部
編輯=耿磊+劉海倫
撰文=沚蘩+肖通+李松林+耿磊+劉海倫
插畫=王浩彥
攝影=小佳
熱文回眸
是的,你們的男人裝又回來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義之舉......
把我們加個“星標”,
就能確保看到我們的推送。
??方法如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