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廠做 Infra 的成澤毅,最開始并沒有創業的打算。
大學畢業就去了阿里,兩年升兩級,火速成長,很快成為部門的技術骨干。但隨著業務的逐漸深入,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似乎太快就觸碰到了在大廠的天花板,有種束手束腳的感覺。
對于技術人來說,相比較于安穩,更追求的是證明自己的價值,尋找更好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
隨后他開始不斷地驗證,自己的技術究竟是否有用?大廠之外還有沒有他發揮的空間?會不會有人想要花錢購買自己的技術?
去創業公司是一種選擇,他先后加入了兩家推理加速初創公司。但創業公司對于商業路線的不確定,以及「等待」市場和客戶需求的心態,又讓成澤毅感受到了另外一種束縛。
最終,依靠一個人完成的 10 萬行代碼的推理引擎,開始了自己的創業——WaveSpeedAI,一家為圖片、視頻生成提供推理加速的 AI Infra 創業公司。
25 年 2 月產品上線,3 月實現營收 5 萬美元,4 月營收翻倍并開始盈利。預計年底可達千萬美元。客戶包括 Freepik、Replicate 等全球頭部客戶。融資方面,在 2025 年 4 月完成了數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
在成澤毅看來,當下的 infra 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最大眾的用戶其實感受不到模型生成結果的細微差別,但他們對價格和速度非常敏感——這就是推理加速的價值所在。
超 6000 人的「AI 產品市集」社群!不錯過每一款有價值的 AI 應用。
邀請從業者、開發人員和創業者,飛書掃碼加群:
進群后,你有機會得到:
最新、最值得關注的 AI 新品資訊;
不定期贈送熱門新品的邀請碼、會員碼;
最精準的AI產品曝光渠道
01
去社區驗證價值
大學畢業后,成澤毅加入阿里,擔任 toC 產品的 infra 工程工作。
他很快受到賞識,兩年連升兩級,作為技術專家,他像「一人軍隊」一樣扛下項目的核心模塊,致力于把性能優化到極致。
但很快,蜜月期結束了。「很顯然,第三年我不可能再升一級了。」成長速度開始低于他的預期,原本負責的技術架構「做到了頭」,已經「無活可干」。他開始接到一些不太合理的需求,那是 2022 年,AI 爆發的前夕。
成就感開始逐漸消失,隨之而來的,是持續地低落。
在團隊內部,他也察覺到大廠內部效率的困境:團隊從 5 人膨脹到 100 人,產出卻沒有同等增長 。堆人頭、堆流程、堆資金,反而稀釋了個體的價值和能力體現。
「存在疑問的時候,就用最低成本去驗證」。
離職后,他要驗證的第一件事是:脫離大廠的光環,自己的能力是否依然「有市場」?
花六個小時寫了一個新模型的推理框架,上傳到 GitHub,第二天醒來他發現項目登上了熱榜,一天漲了 700 star。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chengzeyi
那是技術人最爽的一刻,這也讓成澤毅意識到:技術和他的價值,都不需要老板的認可或者大廠的背書。只要你能做出真正有用的東西,社區自然會給你最直接、最真實的反饋。
「驗證項目價值的方法就是直接開源一次。」
02
Day One 就全球化
但成澤毅也明白,問題的根源并不只是大廠對工程師個體的輕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國內環境對 AI Infra 價值的普遍低估。
在國內 AI 圈,大多數公司更習慣「卷模型」:拼參數,用最新的模型做演示、跑分、上內測。
無止境的性能競賽里,各家忽略了部署、推理和服務成本,最后業務落不了地,反而卷進了持續燒錢的內卷黑洞。
在成澤毅看來,這些企業忽視了真正支撐用戶體驗、商業化能力乃至盈利可能性的關鍵一環。
「大家都在講模型、講能力、講效果。但真正影響生成速度和用戶體驗的,其實是 Infra。模型就像發動機,但 Infra 才是變速箱和底盤,是決定這輛車能不能跑得快、跑得穩的關鍵。」成澤毅說。
所以他決定尋找一個真正認可并需要 Infra 價值的地方。
離開大廠后,成澤毅先后去了國內和硅谷明星 AI 公司硅基流動和 fal.ai
然而,即使是聚焦于 Infra 業務的初創公司,他也感受到了一種「等待」的心態。公司更像是一個追隨者,等著市場出新模型,等著客戶提需求,缺乏搶占先機的緊迫感和明確的商業化路線。
成澤毅認為,這種心態錯失了很多機會。
但也正是在這些項目里,他看到了 Infra 在國內外市場截然不同的境遇和潛力。海外市場讓他感受到了期待的節奏與價值觀——「AI基礎設施上的突破可以在 24-48 小時內就為客戶帶來價值,并且能迅速在社交媒體和業界產生傳播,服務可以被大量用戶使用。」
正是這些經歷,讓成澤毅意識到,Infra 不只是底層技術,更是 AI 商業化的突破口。他開始認真思考:如果 Infra 是一門生意,哪里才是更健康的土壤?
在成澤毅的觀察里,國內 AI 基礎設施領域存在一種「你能做,我也能做」的思維慣性,大廠更愿意招幾個人「復刻方案」,或者索性提出「買斷代碼」的要求,卻忽視了系統背后長期維護與優化的難度。
「很多人低估了推理優化的復雜性,實際上門檻很高。」成澤毅說。
更讓他無奈的是,國內客戶對他們在推理加速方面的能力理解不夠深入,覺得這只是「做了點集成」,但實際上 WaveSpeedAI 做的是一整套調度系統的重構。
相比之下,海外市場更成熟也更現實。他們不關注你是不是全棧、用的什么架構、怎么實現的延遲優化,他們只問三個問題:能不能跑?跑得穩不穩?能省多少錢?
「海外客戶知道 Infra 是自己的短板,他們愿意為一個穩定、好用、能接入自己平臺的系統持續付費。」成澤毅說。
于是,在創業的第一天,成澤毅就確定了全球化的策略,專注于最具現實需求的 ToB 場景。
需求出現了,市場鎖定了,此時就差一個團隊了。
03
輕公司,但重系統
「我就是想驗證一下我說的這套思路到底有沒有人買單。」成澤毅說。
他通宵做了一個 demo,第二天掛在國外論壇上,沒過幾天,就有人來問能不能商用。
成澤毅立刻把代碼打包、上線、開放 API。這個項目成為了 WaveSpeedAI 的第一個客戶,也為公司帶來了第一筆收入。
這也給予了成澤毅極大的創業信心:「今天之所以敢創業,是因為我們認為已有的市場能夠支撐我們創業成功。」
WaveSpeedAI 的目標從一開始就很明確:做一套穩定、高效、低成本的推理基礎設施系統,服務全球 AI 內容平臺。
與許多「先融資、后建隊」的創業公司不同,WaveSpeedAI 的邏輯是反過來的:先賺錢,再擴張;先驗證,再融資。
團隊配置是典型的「小快靈」團隊——AI時代的新型組織形態實踐。
WaveSpeed CEO 成澤毅 & CTO 李樣兵
規模小,核心成員不到 7 人,采用極致精簡的分工:創始人做推理引擎,合伙人做工程和算力調度系統,其他人負責 API、Web、客戶支持。 5 名遠程全職,每個都是具備全棧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每個都是創新項目的發起者。
大家彼此之間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只是雇傭關系。
正因為小,所以人力和溝通成本都低、響應速度就快,調整起來也靈活。他們可以在幾小時內響應客戶需求,在一兩天內上線一個功能。這種高效運行的模式,反而成了他們最大的競爭力。
高戰斗力的團隊有了,下一步,是如何打入市場的問題。
WaveSpeedAI 的破局策略,是用「利他思維」重構產業協同生態,打造差異化的合作模式。
「初創團隊像寄生植物一樣長在樹上就夠了,不要想著自己另種一棵樹再嫁接。」成澤毅用這個比喻來形容 WaveSpeedAI 的策略:避開與大廠正面硬碰,不做平臺,不造生態,只做最強的底層模塊,把它插進大客戶的系統中,再從大單中分一杯羹。
算力合作上,與 Datacrunch、Runpod、Novita 等廠商攜手,通過算法授權,聯合 IDC 服務商服務客戶;模型合作上,和 Wan、Hunyuan、HiDream 等開源團隊緊密協作,提升國產 AI 技術的全球聲量;全面接入 Google Veo、Kling、Minimax、Vidu 等商業模型,并規劃系統化的全球推廣策略。
與 API 廠商 Replicate 的合作更是雙贏的典范,WaveSpeedAI 的技術,幫助 Replicate 提升了模型的執行效率和響應速度,帶來了更好的使用體驗;而 Replicate 的 API 接口資源,讓 WaveSpeedAI 可以快速整合前沿模型能力,完善自己的服務矩陣。
而對于上層應用公司,需要支持 ComfyUI 的時候,WaveSpeedAI 毫不猶豫。
這種實用主義,也貫穿了 WaveSpeedAI 的每一個技術決策,比如公司是輕的,但系統是重的。
成澤毅早就發現,很多推理工程師把大量時間花在將模型轉換成 ONNX 或 MLIR 上,他認為這「只是把事情做得更復雜了」。既然所有大模型都基于 PyTorch,為什么不直接構建其上?
所以 WaveSpeedAI 選擇「寄生」在 PyTorch 原生架構上,開發一套輕量級、可擴展的推理框架,這套系統不僅能適配最新硬件的推理系統,還要能兼容其他的模型。
維護這樣的系統壓力很大,但這也成為了 WaveSpeed 技術上的護城河。
與此同時,WaveSpeed 也拒絕成為一家「重資產公司」。他們沒有大規模購買 GPU,而是與算力平臺深度合作,根據任務進行彈性調度,最大限度控制資源支出。
「我們不是做最好看的 demo,而是做最便宜、最快上線、最容易用的產品。」
他們通過開源項目引流,看到了海外客戶的需求,找到了賺錢的業務。在保證質量和速度的前提下,做到市場最便宜。
對 WaveSpeedAI 來說,只要收入能覆蓋支出,公司就能活著。只要能活著,他們就有機會不斷試錯、不斷驗證、不斷進化。
04
當下是視頻生成爆發的前夜
WaveSpeedAI 看到了一個正在爆發的市場——AI 視頻生成,看到了市場當下的需求,看到了 Infra 的商機,也看到了自己在其中能承擔的角色。
「當前已有的需求,已經足夠支撐一家公司的運營。未來產生新的需求,我們再去做調整和優化。」成澤毅說道。
視頻生成市場當下的核心需求是:降低成本。因為 AI 視頻生成正處在一個「既要又要」的關鍵節點。
一方面,市場對 AI 視頻的需求正在爆炸式增長。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預測,全球 AI 視頻生成市場規模預計將從 2023 年的數億美元增長到 2030 年的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驚人,這是一個高速增長的藍海。
但另一方面,當下的 AI 視頻生成,尤其是高質量視頻的生成,實在是太貴了。
成澤毅舉例說,像谷歌的 Veo 2 這樣的頂級模型,生成一秒鐘視頻的成本可能高達 0.5 美元 。這意味著,生成一段短短 10 秒的視頻,成本就達到了 5 美元。
高昂的成本直接扼殺了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用戶不敢用,企業不敢推,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受限 。
所以成澤毅敏銳地發現客戶需要的不是「最好」,而是「更快、更便宜、更高效」。讓最好的技術創新,最值的技術落地。
WaveSpeedAI 所做的,是將成本降到原有平臺的 1/5。同時保有高畫質與低延遲。
這種極致的性價比,正是當下視頻生成行業最需要的答案。
與 DataCrunch 和 Freepik 的合作,是 WaveSpeedAI 提供極致性價比的代表性案例。
DataCrunch 是一家總部在歐洲的 GPU 推理基礎設施公司,WaveSpeedAI 為其提供推理加速服務,并且雙方通過軟硬結合的方式服務更多客戶。總部位于西班牙的設計資源平臺 Freepik,正式得益于這套服務成功完成了 AI 轉型。
Freepik 每天要生成 200 萬張圖像,推理成本極高,GPU 支出動輒每小時幾千美元。因此,需求非常明確——「已有的商用模型太貴了,不可能大規模推給用戶,他們需要性價比更高的方案。WaveSpeedAI 幫 Freepik 把生成延遲從 6 秒優化到了 2.4 秒,單位推理成本也大幅下降,且部署靈活性和開發效率顯著提升。」
Freepik 的架構師 Alejandro Palma 后來說:「WaveSpeed 帶來的最大價值是『更快、更便宜、更高效』,這讓我們能在 AI 生成領域持續保持競爭力。」
這個案例不僅帶來了商業回報,更驗證了成澤毅的判斷:推理基礎設施這件事,真的有客戶愿意為之買單,并且能夠持續復購。
而且雙方也并不是零和游戲,而是「大家都能賺到錢,商業模式也比較健康。」
同時,成澤毅驗證了他喜歡的那句話:「質疑他們最好的方式是自己搞一家公司,把他們比下去。」
05
創業是一次次可被驗證的小實驗
技術過時、行業變革、位置被替代這些彌漫在創業團隊的焦慮,在 WaveSpeed 會轉化為一種樂觀,因為混亂帶來的是機會。
堅持主攻多模態圖+視頻方向,同時對技術和市場變化保持警覺。在每一次新趨勢出現時,都會主動試驗和調整,把每一個小實驗當作業務進步的契機。
在變與不變中,把握機遇。
「每次新模型發布,行業就會洗一次牌。只要我們上線夠快,服務夠穩,就一定有客戶。」
為了確保自己始終在牌局上,成澤毅選擇多看幾張牌,多試幾次,但他也偶爾看錯。
「過去一兩個月,我被這種不知名創業團隊開發的 SOTA 模型折磨得夠嗆,通宵好幾次搞上線,結果一言難盡,最后確認不是我的 bug,我又被耍了。」說這話時,成澤毅并沒有特別激動,更像是在陳述一件略感無奈但也早有預期的事。
當發現對方團隊的技術是「紙糊」的時候,他馬上又能自洽了,「對我來講成本還好,對他們公司來講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他們)不可能獲得業界認可和營收。 」
他用了一種反向驗證,確定了自己團隊的價值。
所以即便被「騙了」,成澤毅依然相信驗證的意義。這是他創業哲學的起點,也始終是 WaveSpeedAI 的生存方式。
這種執拗更像是一種近乎本能的判斷機制:看見新方向,就要去跑一遍;不試完,不下結論,哪怕只是為了心安。
因為對他們來說,創業不是一場許諾未來的豪賭,而是一次次可以被驗證的小實驗。而 WaveSpeedAI,只是那些驗證之中,幸存下來的一個。
06
賦能全球創造者
WaveSpeedAI 的故事,始于一個簡單的信念:讓多模態技術成為全球 AI 創新的基石。
WaveSpeedAI 已經吸引了超過一萬名開發者——之中有獨立黑客,也有全棧工程師,更不乏藝術家和攝影師。每個人都在這里尋找屬于自己的可能性。為了讓更多創意落地,WaveSpeedAI 設立了開發者計劃,合格的創作者和創業團隊每月都能獲得算力支持。10 到 100 美元的額度不算巨大,卻像是一塊敲門磚,為那些剛起步的想法打開了現實的大門。
WaveSpeedAI 并不滿足于此。
接下來,他們還將推出 Agent 生態、一鍵建站工具等一系列服務,試圖為開發者和創作者打造更完整的支持系統。目標很明確——成為 AI 產業發展路上的關鍵推手,與全球創新者一起,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創新故事。
活得挺好的 WaveSpeedAI,開始慢慢成長為中國 AI 企業全球化的一個不一樣的范本,成為了其他人眼中的「鄰居家的好孩子」。
對于那些正處于起步階段、渴望參與多模態 AI 浪潮的創業者來說,這不僅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證明:我們完全有能力以技術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
中國的 AI 創業者們,理應有更大的信心與抱負,在這一波的全球創業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