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治療2個皮膚濕疹病人,一個是手臂,小腿都長了紅腫丘疹,瘙癢難耐,涂了爐甘石灰才能睡覺,但半夜還是癢醒,苦不堪言。另一個是手掌上長了小水泡樣皰疹,癢得是撓心撓肺,越抓滋水橫流,所流之處又長新的皰疹,為了避免感染其他地方,便忍住不敢抓撓,也是痛苦不堪。
在介紹這兩個醫(yī)案前,我還是先系統(tǒng)介紹一下中醫(yī)對濕疹的認識,才能讓大家理解治療方案背后的醫(yī)理與思路。
中醫(yī)對濕疹的認識
濕疹是皮膚呈多形性的丘疹、皰疹,表現(xiàn)多端,或見丘疹,或見皰疹,或兩種兼見,或先后并見,皰疹或滋水如漿,或清亮透明。此起彼伏,瘙癢不斷或瘙癢交作,或滋水流溢為主證的一類疾病。全身任何部位均可發(fā)生,多見于春末夏秋時節(jié)。
本病不外風熱邪氣淫于肌表,濕熱蘊蒸肌腠,或濕熱火毒干及血分而成。但因其出疹部位,或疹子形態(tài)分布各具特點,所以其證又各有名稱。
如滋水流溢,所過之處皆生者謂之“浸淫瘡”;發(fā)于耳后者,謂之“旋耳風”;生于陰囊者,謂之“腎囊風”;其他還有“粟瘡”、“癩風”、“血風”等名稱。
“纏腰丹”(帶狀皰疹)乃為濕熱火毒內(nèi)蘊,外蒸肌膚所成。如《外科正宗》說:“脾肺經(jīng)濕熱所致腰脅生之,肝火妄動,名曰纏腰丹。”故對該證,按濕疹辨證施治,收效顯著。
對該類疾病,《內(nèi)經(jīng)》有“少陽有余,病脾癉隱疹”的記載;
對濕疹之一的“腎囊風”,《外科正宗》認為其病“乃肝經(jīng)風濕而成……濕熱為患”;
《諸病源候論》則說:“肺主氣,外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氣虛則肌腠開,為風濕所乘,內(nèi)熱則脾氣濕,脾氣濕則肌肉生熱也,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
對本病證,在臨證上多責之外因感受風邪,內(nèi)因脾肺濕熱蘊伏,或肝膽濕熱內(nèi)盛。而“六淫皆從火化”,火壅為毒,故此疾之甚重者,又為火毒所致。
顧名思義,濕疹乃濕邪為患也。
從臨證治療來看,濕邪始終貫穿病變的全過程,而以肺脾為病變中心。
濕有內(nèi)外之別。
夏秋時節(jié),酷暑當令,暑濕郁蒸彌漫空間,人處氣交之中,或幼兒不知乘涼避暑,貪玩于烈日之下,或坐臥于濕地之上,或嬉戲于水洼之中,或嬰兒流涎、尿水浸漬都可發(fā)生此病,此外濕也;
若飲食調(diào)理失當,過食生冷、瓜果,或恣進涼水冰棍,脾土受困,水濕不運,濕郁熱蒸而發(fā)病,此內(nèi)濕也。
本病以濕邪為主,而又有兼挾風、火、熱、毒等邪發(fā)病的不同,還有病變重在肺脾,或重在肝膽之異。
也有不因風熱濕毒發(fā)病,而感受風寒邪氣發(fā)疹瘙癢者。
如《諸病源候論》說:“邪氣客于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隱疹。”其治多以疏風散寒,調(diào)和營衛(wèi)等法。
如現(xiàn)代醫(yī)學所謂蕁麻疹,即有遇冷風而發(fā)疹瘙癢難忍,得暖后則止的特點。其他如濕疹因于氣血失調(diào),血虛風燥者,也時見于臨證。
所以,對濕疹的發(fā)生,又不可一概而論。
總之,本病濕熱邪留臟腑,內(nèi)不得疏泄為病之本,邪毒蘊伏肌膚,外不得透達為病之標。
濕疹發(fā)病雖責之風熱濕火毒,但濕邪為患始終貫穿病變?nèi)^程,因此,在治療時要特別注意濕邪為患、纏綿難愈的病理特征。
濕疹之病,雖多責之肺脾濕熱或肝膽濕熱,但其疹摩之礙手,其色或赤或紫,或肌膚潮紅熱燙,或自覺灼熱難除,故其證還常常與血分有密切關系。
正如《外科正宗》所說:“風熱、濕熱、血熱三者交感而生,發(fā)則瘙癢無度,破流脂水”。
濕熱火毒若干及血分,日久傷絡,絡脈阻滯瘀血漸生,則濕疹頑固難愈,而濕為陰邪,其性凝斂黏滯,故臨證上,濕疹留戀,反復不愈或愈后復發(fā)。
尚有因稟性不耐,感受漆氣為毒,或觸摸辛熱非常之物,或食腥膩肥甘等味而發(fā)者,又屬濕疹之中特殊證候。
對濕疹的治療臨床運用
濕疹為患,表現(xiàn)多端,或見丘疹,或見皰疹,或兩種兼見,或先后并見,皰疹或滋水如漿,或清亮透明。
丘疹多風熱挾濕為害,病在脾肺兩經(jīng),治法以疏風清熱為主,佐以化濕,方選消風散。
皰疹滋水流溢,多濕熱兼風為患,責之肝脾兩臟,治法以清利濕熱為主,方選敗毒散。
若丘疹、皰疹兼見,則清利疏風、除濕解毒并重,方選消風散和敗毒散合并化裁加減運用于臨證,療效確切。
若疹子鮮紅,鮮潤光澤,根足緊盤,或伴身有微熱,流涕等外感表證者,為風熱壅盛,則可重用蟬蛻(對十歲以上小兒可用至60g),加大青葉疏風清熱解毒。
若疹子根足松散,頂端凹陷下塌,色澤不鮮,多為病久邪戀,或體質(zhì)虛弱之人,氣血不足之象,則加炙黃芪、泡參益氣扶正托邪外出。
若疹子顏色赤紫或深絳,舌質(zhì)紅赤而干,心煩少寐,身熱不退者,為火毒熾盛,干及血分,則加梔子、石膏、花粉甘寒瀉火,清熱解毒,酌加川紅花活血祛瘀;甚者加服紫雪丹,涼血解毒。
此出疹而舌紅心煩,須與溫病后期,邪熱入于營血階段而出現(xiàn)斑疹隱隱相鑒別。
溫病發(fā)疹,多先有高熱、煩渴、氣粗等衛(wèi)氣分證,繼而斑疹隱隱,邪熱內(nèi)擾心神較重,如譫語煩亂,或昏睡不識人,且有迫血妄行如衄血、便血等證。
溫病發(fā)疹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止血。
故不能以治濕疹之方而療溫病發(fā)疹,也不能用犀角清營輩以治濕疹,否則邪熱難清,而陽氣被遏,邪熱久羈,變生他病。此不可不知。
若疹子發(fā)于身之同側(cè),集聚如條索帶狀,癢痛交作,或先丘疹繼而皰疹,疼痛不適,則加入龍膽草、夏枯草增強清利肝膽濕熱之力;
若病久不愈或愈后復發(fā),全身上下遍布疹子,色澤晦暗不鮮,潰破滋水、結痂、脫屑同時存在,癢痛不可名狀,伴面垢神倦、舌淡紅或紫暗,苔少,則加僵蠶、全蝎,或重用烏梢蛇、蜈蚣祛風通絡,加大青葉、郁金解毒散郁,加生地、黃芪益氣養(yǎng)陰托邪外出;
若疹出不暢,欲汗而不得出,身重肢困,則加羌活、防風祛風除濕助透疹;
若疹子散發(fā)胸腹四肢,周身不適,皮膚如蟲行狀,則加泥鰍串、車前草(若用鮮車前草則效果更佳)。
重用蟬蛻疏風透疹利濕,可望風濕熱毒外達而不潛伏,下逐從二便而去。
若腹脹納呆,飲食積滯者,則加入山楂、神曲、檳榔、香附消食導滯除脹,便秘干結者,則加入枳實,瓜蔞行氣通腑;
若便干結如羊糞,則可加入番瀉葉或熟大黃攻下通腑;若苔白黃而膩,則可加入白蔻燥濕醒脾;若口中黏涎臭味,苔黃,咯痰多,則加入橘絡、天竺黃、竹茹清化痰熱。
對濕疹的治療,若再輔以外治法,則收效更佳。
對濕疹滋水脫屑瘙癢疼痛不止,可用驗方吹口丹涂撒,早、晚各一次,或用祛風燥濕,解毒止癢的黃柏、苦參、土苓、蛇床子、白鮮皮、金銀花、梔子等煎湯冷洗或冷敷,都能起到局部治療、加快疹子消退的作用。
此外,濕疹瘙癢,還須與慢性消耗性內(nèi)科雜病引起的精血衰少,肌膚失養(yǎng)所致的皮膚干燥,瘙癢不適相區(qū)別。
后者以內(nèi)傷雜病為皮膚瘙癢之本,治其本病則瘙癢自除。此不贅述。
濕疹發(fā)病期間,飲食宜清淡,不貪厚被暖衣,避免烈日曝曬,是盡快消退疹子,減少復發(fā)的關鍵一環(huán)。
對濕疹的預防、減少以及避免愈后復發(fā),生活的調(diào)攝相當重要。
如《外科正宗》就有“味辛熱莫啜,忌洗熱湯”而防止?jié)裾畎l(fā)生的記載。
其他,如懷有身孕之人,不食辛燥炙煿、動風生火之物,可避免乳嬰兒“受毒于未生前,發(fā)病于有生后”的濕疹發(fā)生。
不居潮濕之地,夏秋注意清潔皮膚,衣服背包通風透氣干燥等,都有防止?jié)裾罴氨苊鉂裾顝桶l(fā)的作用。
若稟性不耐之人,對某些觸之即發(fā)病的物品、飲食等,只要做到忌食入或忌感觸,則多能避免發(fā)病。
醫(yī)案一
近日,好友相聚,訴苦說手臂,小腿都長了濕疹,瘙癢難耐,涂了爐甘石灰才能睡覺,但半夜還是癢醒,苦不堪言。
診脈為右寸脈浮數(shù),右關滑數(shù),病位在肺脾,濕熱蘊蒸于肌膚,左寸滑數(shù),左關弦滑,病位在上焦,心肝火旺,半夜癢醒不能寐所致。
舌診則為舌紅舌脹,舌苔黃膩,舌底瘀血,此為濕熱內(nèi)盛,熱毒上沖,壅阻氣血,導致舌體脹大,另痰熱內(nèi)蘊,濕邪化熱,痰熱阻滯氣機,使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導致瘀血形成舌底瘀血嚴重。
問診:口干口苦、大便不成型、小便黃、胃口一般,胃脹、睡眠不好
診斷為:風熱濕盛,脾虛血燥。治則:疏風祛濕,清熱解毒,滋陰潤燥
方劑:
荊芥穗、防風、僵蠶各10g,連翹12g,蒲公英金銀花各30g,蟬蛻10g,川芎10g,梔子,白蘚皮各10g,生甘草10g,蒼術10g、薏仁30g,黃芩10g,黃連12g,黃柏6g,茯苓10g,獨活30g,生地30g,麥冬5g。抓6劑,一天一劑,一劑兩服。
服后效果:
喝第一劑,當天半夜再也沒有癢醒,安睡天明;喝第三劑,癢已經(jīng)基本消退,濕疹已經(jīng)色減收縮,但由于晚上喝了點梅子酒,就發(fā)現(xiàn)濕疹舊患處有點紅腫,故囑將余下3劑喝完,應好。
按:
肺主氣合皮毛,脾主肌肉四肢。濕熱犯于肺脾,又感風邪,風熱暑濕內(nèi)外相搏而不瀉,蘊蒸肌膚而不去,淫于肌表,故四肢或身之中上部出現(xiàn)丘疹、水泡而病濕疹。
本方是消風散合黃連解毒湯而成,荊芥穗、防風、僵蠶、蟬蛻、獨活,強力疏風解表;白鮮皮、連翹、蒲公英、金銀花、梔子、涼血清熱解毒;黃芩、黃連、黃柏清臟腑之濕熱毒,薏仁茯苓利尿祛濕熱,共起快速消風止癢消疹之效。
醫(yī)案二
近日,有個患者手掌上長了小水泡樣皰疹,癢得是撓心撓肺,越抓滋水橫流,所流之處又長新的皰疹,為了避免感染其他地方,便忍住不敢抓撓,也是痛苦不堪。
四診: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手掌水皰、糜爛、滲出、瘙癢;
診斷:脾虛濕盛,濕熱蘊結
治則:健脾化濕,清熱利濕
外用方:
蒼耳子,地膚子,蛇床子,苦參,百部,土槿皮,白鮮皮,黃柏,蒼術各15g,枯礬6g
制法與用法
制法:將上述藥材共研成粗末,用布袋裝好。
用法:加水3000毫升,煮沸20分鐘后待溫,用于浸泡或濕敷患處。每次使用20-30分鐘,每日1-2次,直至痊愈
內(nèi)服方:
太子參15g,陳皮15g,茯苓20g,麩炒白術20g,生甘草6g,當歸10g,炒蒺藜15g,川牛膝10g,地膚子30g,麩炒蒼術10g,薏苡仁30g,生黃柏10g,白花蛇舌草15g
效果:
3天后,手上濕疹水泡絕大部分消失,光潔,不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