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產業生態正從“單打獨斗”向“鏈式協同”轉變。藍箭航天的成長軌跡,折射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的完善進程。
5月17日,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二運載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點火升空,成功將6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這是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所研發的朱雀二號火箭的第五次入軌發射,也是中國商業航天邁向高密度發射的關鍵一步。隨著朱雀系列火箭實現技術突破、完成可重復使用技術的驗證,以及衛星互聯網建設的加速推進,成立僅十年的民營火箭企業藍箭航天,逐漸站到全球商業航天競爭的聚光燈下。
近日,本刊獨家專訪藍箭航天創始人、CEO張昌武。在這場對話中,他詳述了中國商業航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解讀了藍箭航天的技術路線與商業化邏輯,并探討了如何在國際競爭中為“中國速度”注入新動能。
商業航天仍處于成長期
創意世界藍箭航天采納液氧甲烷發動機技術路線的決策依據是什么?
張 昌 武這是基于低成本、大運力、可復用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液氧甲烷燃燒產物僅為水和二氧化碳,無毒且易制備,成本低于煤油和固體燃料。此外,甲烷可通過天然氣裂解獲取,供應鏈穩定。技術上,我們攻克了鈮鎢合金噴管制造、單層共底貯箱等難題。天鵲系列發動機累計試車196次、時長超13萬秒,可靠性經過了實戰檢驗。
創意世界 您如何看待當前航天行業,尤其是商業航天行業的現狀?
張 昌 武航天行業整體已步入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而商業航天作為新興領域,發展歷程尚短,仍處于成長期。盡管如此,商業航天并非孤立發展,它與傳統航天行業緊密相連。目前,商業航天正處于迅猛發展的階段,全球各國紛紛加大投資,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在中國,商業航天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支持,相關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資源也持續向該領域傾斜。我堅信,商業航天未來將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
創意世界 您曾言及商業航天“正從‘企業生存’向‘市場競爭’過渡”,對此,您如何闡釋這種現象?
張 昌 武傳統航天行業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已構建起一套成熟的體系。然而,商業航天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僅有十年。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與傳統航天相互補充。商業航天的核心任務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通過市場化的途徑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目前,我們正從“企業生存”向“市場競爭”過渡。早期,商業航天面臨的挑戰是證明民營企業有能力制造火箭;如今,我們要證明能夠做得更優秀、更具成本效益。
創意世界 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發射次數未達預期,您認為其原因何在?
張 昌 武此現象屬于階段性特征。一方面,行業正處于技術更新換代階段,眾多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上投入了巨額資源;另一方面,商業航天與國家隊之間的協作機制仍在調整優化之中。預計2025年將成為商業航天的爆發之年,諸如朱雀三號、雙曲線二號等多款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將實現首次飛行,屆時發射次數及衛星入軌數量預計將顯著增長。
藍箭航天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民商火箭企業之一。
政策與資本是“雙引擎”
創意世界 民營經濟在航天領域的崛起,離不開政策支持。近年來,哪些政策讓藍箭航天受益最深?
張 昌 武政策支持可概括為“定方向、給資源、拓市場”。例如,國家將商業航天納入“新質生產力”范疇,明確了發展方向;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的火箭大街提供研發基礎設施,為企業發展給予資源支撐;北京市設立的“商業航天專項基金”,通過分段獎勵的方式,降低了企業的研發風險。更為關鍵的是,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的設立,讓我們能自主協調發射工位、簡化審批流程,這對實現高頻次發射至關重要。
創意世界 您多次提到“政策需要激活效率”,具體指什么?
張 昌 武商業航天需要更靈活的創新環境。例如,簡化發射審批流程、開放低軌頻軌資源、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級項目。此外,資本市場也應給予長期耐心。航天是“四高一長”(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長周期) 行業,只有持續投入才能收獲回報。
創意世界 近兩年,民營經濟在商業航天這樣重資本的行業中,得到了國家哪些方面的支持?
張 昌 武國家對民營經濟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支持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政策層面明確了商業航天的整體定位和發展方向;其次是在資源投入上給予了大力支持;最后是在工程建設上牽引著行業向前發展。未來幾年,商業航天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嚴格的市場檢驗。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特別是在政策創新和激活產業效率方面給予更多關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創意世界 從政策層面來看,您認為還需要哪些支持來促進商業航天的發展?
張 昌 武我認為未來政策的落腳點應該更多地放在激活效率和創新能力上。商業航天是一個快速發展且競爭激烈的領域,我們需要以足夠的速度實現低成本、高性能的目標。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關注如何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提高產業運行效率。同時,在空域管理、審批流程等方面,也需要給予企業更多便利與支持。
創意世界 資本是商業航天的“血脈”。藍箭航天如何平衡技術理想與商業化現實?
張 昌 武商業航天屬于“四高一長”賽道。我們的策略是“以技術換信心”。朱雀二號已實現100%發射成功率,這讓投資者看到了技術的穩定性;同時,我們通過專利布局構建起技術“護城河”,目前累計申請專利900余件,覆蓋動力系統、箭體回收等核心領域。資本市場青睞的是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朱雀三號若能實現重復使用,將有效推動“技術價值”向“商業價值”的轉化。
目前,朱雀二號已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為后續研發提供現金流;朱雀三號則瞄準未來市場。此外,政策支持至關重要。地方政府通過設立產業基金、給予稅收優惠、推動試驗場共享等方式降低企業風險。例如,北京火箭大街為我們提供了研發、測試、人才集聚的一站式生態。
液氧甲烷發動機具備更高的可復用性。
技術壁壘與產業鏈共生
創意世界 藍箭航天的專利數量居行業前列,是如何通過專利保護提升核心競爭力的?
張 昌 武專利是技術話語權的重要體現。我們以“核心專利+外圍專利”構建多層防御體系,例如在液氧甲烷發動機領域,圍繞噴管材料、冷卻結構等關鍵點申請集群專利,阻斷競爭對手的規避設計。同時,在專利轉化方面注重“場景驅動”,如新型火箭發射技術縮短射前準備時間,直接服務于商業化高頻發射需求。
創意世界 專利技術如何賦能產業鏈上下游?
張 昌 武打造航天產業鏈需要協同創新。我們通過聯合研發、專利共享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例如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導航控制實驗室;同時向衛星企業開放接口標準,降低適配成本。未來,藍箭航天愿以“技術開源” 心態推動行業共贏,正如SpaceX開放部分專利加速美國航天發展一樣。
當前,產業生態正從“單打獨斗”向“鏈式協同”轉變。 藍箭航天的成長軌跡,折射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的完善進程。在湖州智能制造基地,第100臺液氧甲烷發動機的下線,標志著我國民營航天動力系統邁入“批量制造”時代。從設計、制造到熱試的全鏈條自主可控,累計196臺次發動機試車、13萬秒試車時長的積累,構筑起技術可靠性的 護城河。
創意世界 朱雀三號被譽為“主力火箭”,其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 昌 武朱雀三號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一級火箭的回收與重復使用。我們已經成功完成百米級和十公里級的垂直起降試驗,積累了大量試驗數據。若今年首次飛行試驗能夠成功并實現火箭回收,中國將首次掌握可重復使用的液體火箭技術。屆時,預計發射成本將降至3萬元/公斤以下,相比現行價格降低超50%。這一成果不僅對藍箭航天提升市場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更彰顯了國家太空進入能力的顯著躍升。
創意世界 朱雀三號被視作對標SpaceX獵鷹9號的火箭,它的核心優勢是什么?
張 昌 武可重復使用技術是商業航天降本增效的“命門”。藍箭航天歷經3年研發的朱雀三號,正是瞄準這一目標打造的核心產品。朱雀三號將采用“9+1”發動機配置(9臺天鵲12A+1臺天鵲15A),通過垂直起降(VTVL)試驗積累的數據,已完成百米級與十公里級回收驗證。液氧甲烷作為燃料,不僅無毒環保、成本低廉,其適配的發動機還具備更高的可復用性。
創意世界 可重復使用技術如何改變行業格局?
張 昌 武這是商業航天的“iPhone時刻”。一旦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火箭的發射成本將呈指數級下降,衛星互聯網、太空旅行等產業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SpaceX已通過獵鷹9號火箭驗證了這一路徑,而朱雀三號的目標是讓中國擁有同等級別的運載工具,為國家低軌衛星星座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創意世界 您提到商業航天需經歷“iPhone時刻”,具體指什么?
張 昌 武正如手機行業因智能手機誕生而經歷洗牌,商業航天的“iPhone時刻”則是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的成熟。這項技術的成熟,需要三大支柱支撐:技術可靠性(如多次回收復用)、成本優勢(發射成本低于3萬元/公斤)、政策包容(支持商業航天的探索)。一旦這三大支柱得以穩固建立,商業航天行業將從項目制市場轉向標準化服務市場,這就如同航空業從螺旋槳飛機時代到噴氣式飛機時代的跨越式發展。
藍箭航天秉持“關鍵技術自主掌握、關鍵產品自主研制、關鍵過程自主可控、關鍵設施自主建設”的原則,已具備全產業鏈條交付能力。
挑戰、機遇與“中國路徑”
創意世界 我們與發達國家在商業航天方面是否存在差距?
張 昌 武我國在在軌衛星數量、火箭成熟度、成本控制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仍存在代差。SpaceX憑借星艦(Starship)進一步擴大了領先優勢,但中國追趕的速度很快。樂觀預計,到2030年,中國主力火箭有望達到獵鷹9號穩定運營的水平,并在可重復使用技術上實現并行。
創意世界 那么,中國如何走出差異化路徑?
張 昌 武我們不必復制星鏈。中國衛星互聯網需緊密貼合自身市場需求,例如在災害預警、海洋監測、偏遠地區通信等領域發揮獨特價值。此外,低成本發射能力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將每公斤成本降至萬元級,才能為巨型星座建設提供可持續的經濟支撐。
創意世界 當前,中國商業航天面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
張 昌 武機遇源于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國家已將商業航天發展納入戰略布局,衛星互聯網、低軌經濟等新興領域亟待民營力量參與。然而,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同樣嚴峻:其一,國際競爭進入白熱化,以美國SpaceX為代表的企業已構建起技術壁壘;其二,商業化落地需跨越“成本控制”與“發射頻次提升”兩道門檻。我們測算,未來3年至5年將成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決勝期”,唯有實現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突破,推動發射成本系統性下降,方能在全球商業航天競爭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創意世界 藍箭航天的長期目標是什么?
張 昌 武2025年回收火箭一子級;2026年實現復用;2030年首飛10米級重型火箭,參與深空探測和載人航天。更宏大的愿景是,讓藍箭航天成為全球商業航天市場的“中國名片”。
創意世界 創業十年,您最深刻的體會是什么?
張 昌 武造火箭如同“在懸崖峭壁走獨木橋”,不能低頭看,只能堅定向前。朱雀一號和朱雀二號遙一的失敗經歷,反而錘煉得我們更強大。在航天領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通過一次次試驗,逼近技術極限。
創意世界 您對年輕科技公司有何建議?
張 昌 武技術理想與商業化必須保持平衡。商業航天的本質是市場導向的商業活動,不能脫離實際市場需求空談創新。同時,知識產權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我們通過構建專利池保護核心技術,并將技術轉化收益的3%用于獎勵團隊,激發創新活力。
創意世界 藍箭航天是否有信心成為中國商業航天的“Top1”?
張 昌 武我們更注重的是“不可替代性”。在液氧甲烷火箭領域,藍箭航天的工程驗證最為充分,技術鏈條也最為完整。然而,航天事業并非短距離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我們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完成10米級火箭的研發工作,以支持中國空間站的物資運輸和深空探測等國家戰略任務,同時努力使商業發射成本接近SpaceX的水平。只有確保生存并穩步前行,我們才有資格談及領跑行業。
創意世界 對藍箭航天的未來,您有何期待?
張 昌 武我希望藍箭航天成為“新航天文明”的奠基者:短期目標是讓朱雀三號開啟中國火箭回收時代;中期目標是通過專利技術輸出,帶動產業鏈降本增效;長期目標則是探索星際運輸,讓人類在太空的足跡更深更遠。正如我 們的名字“藍箭”所寓意的——既要扎根大地,也要仰望星空。
采訪手記:中國商業航天的“臨界點”
2025年,被張昌武定義為“決定性的一年”。朱雀三號的首飛、火箭回收技術的驗證、衛星互聯網工程的啟動,將共同構成中國商業航天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
“航天是‘勇者的游戲’,但更是‘智者的博弈’。” 張昌武說。在液氧甲烷發動機的轟鳴聲中,藍箭航天正試圖回答一個更重大的命題:如何讓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答案或許就藏在每一次點火的成功、每一件專利的轉化運用,以及對每一克成本的極致壓縮中。
(文章來源:《創意世界》2025年6月號)
【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本期雜志】
編校:范曉華,審讀:郭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