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
對臺關稅還沒有掀牌,美國又拋出所謂的“太空港”計劃。據臺灣《中國時報》7月22日報道,美國在臺協會(AIT)21日在臉書發文稱,美國與臺灣正洽談可能的太空港合作。
報道說,太空港是讓衛星、載人或無人宇宙飛船等人造物體進出地球大氣層使用的地面設施,發射形態分為垂直與水平,前者靠火箭夾帶、后者搭載于大型飛機上,升空后太空飛機脫離并進行第二階段點火,進入軌道或亞軌道,再在太空中調整姿態與飛行方向,返回地球時,機體以無動力滑翔方式靠近目的地,降落在跑道。以美國得州休斯敦到臺北為例,目前搭乘傳統客機需要15至16個小時,而理論上,太空飛機僅要2.5個小時。
《中國時報》稱,美國積極發展“太空港計劃”,該計劃現由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主導,旨在建構由美國制定規格的國際太空交通體系,休斯敦市積極配合,埃靈頓機場旁已開發一塊龐大的產業園區。AIT稱,已與臺灣相關部門啟動初步交流,以評估合作的可行性;初期可能將以無人貨運任務為主,隨著技術成熟,未來有望發展載人飛行。
臺媒注意到,AIT原本透露屏東縣九棚鄉有潛力升級為未來的太空港,但隨后刪除了臉書帖文中的相關內容。外界推測可能是出于安全考慮或避免提早曝光雙方協商內容。但屏東縣長周春米已明言推動相關計劃,其臉書頁面稱“臺美友好,從屏東到太空,未來無限可能”。臺“國科會”對“拓展更多可能性樂觀其成”,但稱要先進行評估。民進黨“立委”陳冠廷22日聲稱,未來太空港不只是科技夢想,“臺灣若能成為印太太空運輸的關鍵站點,不僅提升科技實力,更強化印太區域的鏈接與安全網絡”。
臺灣《工商時報》稱,在屏東縣九棚村,40歲以下的青壯年僅剩不到10人,人口外移嚴重,而剛好火箭發射需要空曠、人口密度低的空間。報道稱,2024年臺灣衛星產值估算已破2700億元新臺幣。加上臺灣有半導體、資通電子、精密機械的完整供應鏈,能成為衛星零組件、地面接收設備、相關系統設備的重要研發和制造基地。
不過,島內輿論也充滿疑慮。《中國時報》稱,要讓太空飛機起降,機場須具備特殊條件,但臺灣目前沒有符合標準的場域。美國雖然具備發射技術能力,但還無法克服乘客抗G力問題,距離載人還有一段時間。此外,美國希望臺灣加入新產業,但“投資金額尚不明朗”。據臺灣“中央社”22日介紹,目前美國在阿拉斯加、科羅拉多、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等州有20座FAA授權的商用太空港。美媒今年年初報道稱,2024年美國太空飛行創紀錄,共有145次發射任務成功進入軌道,是2017年的5倍。美國一些最繁忙的太空港發射需求頻創新高,火箭發射“塞車”使開發更多太空港日益迫切。
而美國拉臺灣建太空港,顯然不只是為了減少飛行時間。臺軍事學者許智翔直言,這不只是民間合作而已,也等于揭示未來美國可通過極高速的“點對點”貨運,突破大陸“反介入/區域拒止”,將關鍵武器或物資快速運抵臺灣。他同時點出臺灣在現實上遇到的一些困難,比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因為臺美無“邦交”,雙方接觸上造成了很多困難。而通過太空軌道進行載人飛行,未來主要針對富豪的太空旅游需求,價格過高。
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直言“此事不合常理”,應該是“掛羊頭賣狗肉”。他說,臺灣并沒有相關技術,如果今天臺灣像大陸一樣技術成熟,才有可信度,但臺灣連基礎設施都沒有,卻突然冒出這樣的合作案,令人懷疑美國是否又要臺灣買些什么東西,他嘲諷“太空港”應改名“九天玄女計劃”。蕭旭岑還質疑,AIT最近釋出的一些消息有介入臺灣政治的氣氛,包括罷免案,“應該有幫民進黨的意思”,他呼吁在野黨“立委”應監督此事,究竟臺灣還要付出多少成本?
臺灣“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稱,所有像方便面般以急就章步調推出,且事前毫無風聲的跨境合作建設計劃,都必須審慎評估。美國多項基礎建設計劃到頭來都無疾而終,原因就是缺乏事前完整規劃,“因此這項計劃事前是否經過審慎評估相當令人懷疑,能否落實也充滿變數”。張競指出,屏東九棚發射場的地理條件在地緣戰略上發展空間相當有限,且美國所有負責太空研究計劃的政府機構與部會,從來沒有提到過其他地區與休斯敦相互連接的太空港計劃,“未來能否繼續發展,難以令人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