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甘道雅(作于2021年11月30日)
小時候聽村里的老人講,我們甘村是從江西遷徙過來的,也有的老人講是從小丹陽發脈過來的,我們祖先究竟是哪個地方來的,在我心中產生了很多疑問?總想把這些疑問一一問清楚。2011至2014年,我有幸參與了淳溪甘氏《敦倫堂》的宗譜纂修。在譜牒中看到我族二十二世先祖甘慎言公在明萬歷己末(1619年)寫的《始祖記》中,有這樣一段敘述:
其實可按者,自宋建隆三年由丹陽徙居大豐圩南,曰纂五公。稽,建隆宋太祖初定鼎年號也,至高宗一百六十有八年,非格宋駕南遷不格明矣。又稽,丹陽之號置自漢武帝元封二年,自太平(今當涂縣)而溧陽皆在統屬,三國五代皆然,唐雖改揚州,宋改升州,而丹陽舊號相傳之久猶人人睹證。即今切附丹陽湖有小丹陽者,間查坐太平、江寧、上元(今郎溪縣)三邑之中,甘氏居此,如是建昌寺鼎塘賈徐二村,甘墓崗環數十里盤旋聯居久而且盛,尋此而上何土無人?安知羲皇之世不居于此耶?故以纂五公為始祖則宗有所自。
從四百多年前的《始祖記》中的這一段敘述中,我得到了以下結論:
1、點明了淳溪甘氏《敦倫堂》的遷徙祖是纂五公;
2、始祖從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遷徙到淳溪大豐圩南的;
3、始祖出生地是小丹陽,還點明丹陽湖的位置在當涂、江寧、郎溪三縣之中。
如今我族遷徙到甘村已經有一千零六十多年,經過千有年的繁衍生息,現今甘族子孫已經延續到四十一世“綱”字輩了。因此,到小丹陽始祖出生地查訪探尋先祖生活的村落、生活所留的蹤跡、以及遺留的文物等等一直是我們多年的夙愿。現在這一天終于到來了!2021年10月17日,在宗親甘叔清的聯系下,在江寧甘氏《仁德堂》甘方忠、甘茂兵等人的精心安排下,我們來到小丹陽進行了尋訪活動。
一下地鐵,我們一行十人在甘方忠、甘茂兵等宗親的引領下分乘三輛小車,行走十多公里,然后駛上橫溪的一鄉間水泥路,不多久,我看左邊有一條路旁立一村牌,上寫“大甘村”三個大字,但車子并沒有停下,又開車幾分鐘來到一個村落停下車。我抬頭一看村門樓上“小甘村”三個大字映入眼簾,我不禁一想:這里與我們高淳一樣,既有大甘村也有小甘村。正在尋思間,甘方忠說:“下車了”。目的地到了,接看甘方忠、甘季旺等宗親介紹說,這里是小甘村,我們都是這村上土生土長的村民。
姑孰鎮一分為二,一半在我們江蘇江寧,一半在安徽當涂。我們祖上在東晉出了一個大官,于敬湖侯甘卓,這里就是于敬湖侯甘卓的故里,并指左邊路筑有圍墻包圍著的一大片土地說,從這里中間直線五百多米就是甘卓墳墓,但可惜墳墓在大躍進中毀了,石牛、石馬等石像被砸碎填埋成路基,墳墩夷為平地!聽到這里,我不禁深為嘆息!隨后我們一行拜謁了甘卓坐像,并認真拜讀了甘卓簡略生平:
甘卓,(公元259~322年),字季思,仕晉,太康年間察孝廉舉秀才,為吳王常侍。初始平石冰,陳敏之功,爵都亭侯,元帝中討周馥,杜韜著勛,進爵南鄉里侯,拜豫章太守,遷湘州牧,復進爵于湖侯,安南將軍,梁州剌史,督沔北諸軍。時適王敦謀逆,帝昭進卓公為鎮侍中,都督荊,梁諸軍以掣敦,因故遭敦謀而誆害之,逝年六十四歲。太寧三年昭雪,追驃騎將軍,謚于敬湖侯。并遷葬于故地甘泉里之西,后人呼之甘墓崗迄今。
看到故地甘泉里之西,后人呼之甘墓崗這兩句,我立馬想到這與我族譜始祖記中的甘墓崗相呼應,我心里一熱,這就是我甘氏始祖出生,生活過的地方,今天,我們這些不孝子孫來了,而且來遲了!我們情不自禁握住甘方忠、甘茂兵、甘季旺等宗親的手,連聲說:“謝謝你們,我們終于找到始祖出生地,我們真正回到老家了……”熱淚情不自禁的淌下來,一陣寒喧以后,我們在故地小甘村前照相留念。
一小時后我們上車回頭行駛里許,上小路來到大甘村,在村前下車后,走上一座石橋,石橋長約十多米,寬有五六米,單孔拱形橋。甘茂兵介紹,這座橋叫踴躍油坊橋,建成年代已很久遠,這座橋是歷朝歷代通往安徽丹陽鎮的唯一通道,這橋下的河是丹陽湖支流,這條河北通秦淮河,南接丹陽湖。我探身往橋下望去,淡黃色流水夾著秋天的落葉一直不停的緩緩流淌,我又看到橋中間的石頭上相隔一米左右有兩條深深的車轍印,甘方忠、甘季旺介紹說,這兩條轍印是歷朝歷代獨輪車推車過橋留下的,這兩條車轍印與我記憶中的高淳老街上的車轍印和漆橋老街青石板上的車轍印一模一樣。
踴躍油坊橋 (江寧區) 踴躍油坊橋上的車轍印
我們走上石橋,發現右邊橋圍墻上立著一塊文物保護碑,原來這是由于踴躍油坊橋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南京市人民政府把這座橋定為市級保護文物。走下橋向右拐又緩緩的上坡,走出二十多米,看到了一座寺廟,屏風門樓上刻著了這三個大字:建昌寺。這又和譜牒中始祖記中所記載的建昌寺對上號了,這進一步確定此地果然是始祖出生地。從建昌寺碑文中看出幾百年中修繕多次,最近一次是在上世紀末。
回來的路上又經過油坊橋,我抓了一把橋旁的黃土,走上石橋,站在橋中間,近望著上兩條深深的車轍印;俯望著橋下緩緩流淌的淡黃色流水;仰望不遠處高聳的建昌寺:遠望著數里外的甘墓崗丘陵山崗。腦海中涌現出一幅幅躍動的畫面:似看到千百年來,甘族族人一代又一代,在這塊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飲著河中的水,吃著河旁土地上打出的糧,不懼日曬雨淋,不怕風雪霜凍,勤勤懇懇,休養生息,永遠向前。
似乎看到族人每天天剛亮就穿著草鞋,挑著裝滿農產品的籮筐從油坊撟匆匆走向集市;或穿著草鞋,推著當地的土特產,從油坊橋上駛過,一路行向姑孰鎮,與各地人們談交易,做生意,換來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晚上抹著落日的余暉回到家中,一年又一年,從不間歇停止;似乎看到大災之年,族人度日艱難,全家大小挨餓受凍,草根樹皮吃盡。一撥又一撥的人群,攜兒帶女,推車挑筐,背井離鄉,衣冠不整,從油坊橋上走過,走向其他地方,走向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逃荒要飯,在異地落戶,開創新的村落,我族始祖纂五公或許在宋建隆三年也是挑著擔,走過油坊橋,四處漂泊,最后輾轉到淳溪甘村開基落戶的。
啊!橋下河就是我甘族的母親河!油坊橋就是我們的生命橋!上午十點多,車子來到村邊上的一個飯店,進了飯店剛上二樓,當地小甘村的老支書及村主任已在等候我們了。
落座后,甘支書就表示對我們的到丹陽互訪表示熱烈的歡迎,并拿出新修好后譜牒給我們觀看,并介紹了修譜的過程。原來小丹陽甘氏在2015~2018年份修的譜,其堂號是巜仁德堂》,南京市甘熙故居中的甘氏《友恭堂》也是從小丹陽發脈出去的,本屬同宗,因近百年來失去聯系,后在修譜中的另起堂號,其輩分也與其他甘氏堂號不同,我想,不管甘氏《受和堂》也好、《敦倫堂》也好、《仁德堂》也好、《友恭堂》也好、其他堂也好;不管現居南京市、還是江寧區、溧水區、高淳區、還是其他地方的宗親,大家都是親親熱熱一家人。
接著,淳溪續修宗譜總譜公會長甘仲位發言,對丹陽甘氏宗親邀請我們來尋訪,并認認真真指導,解說介紹這里的情況,使我們找到祖根,乘興而來,滿載而歸,我們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對丹陽宗親修繕建昌寺廟,集資雕刻先祖塑像,以及保護先詛所留文物,遺跡的行動及精神表示贊揚和敬佩,我們今后應向你們學習。并對你們續修宗譜完成表示祝賀。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言就譜牒、祠堂、文物等等方面暢所欲言,氣氛相當活躍……。最后,在和諧的氣氛中用了中餐。 下午兩點鐘,丹陽宗親把我們送到地鐵站,依依不舍分別,相約來年再相會。
來源丨民生中國網
編審丨大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