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以往稅務稽查的通報,“虛開發票”“騙取退稅”的商貿企業、“掛靠走賬”的建筑公司、“不開票漏稅”的餐飲門店,石化企業、醫藥行業、電商行業等曾是“常客”,但最近,國家稅務總局2025年6月10日通報的三起稅案,竟是看似“接地氣”的民生行業,成了偷稅“重災區”。
這不是偶然。隨著金稅四期“以數治稅”的深化,稅務稽查的“雷達”正從傳統行業向更廣泛的民生領域延伸。今天,我們就從這三起稅案出發,聊聊稅務稽查的“行業擴圍”邏輯,以及未來監管趨勢。
01三起稅案速覽
1、海南歐麗家案——“品牌代理商的陰陽賬本”
手法:用11家關聯個體戶分流收入,個人賬戶收款1.52億元,申報收入僅367萬元。破綻:1800萬保底銷售協議與申報數據相差5倍,門店規模與賬面嚴重不符。2、重慶多笠原案——“百人工廠的‘虧損’魔術”手法:內賬記錄收入超4000萬,外賬申報不足百萬;4千萬貨款直接進員工個人賬戶。破綻:凍庫、貨車等實體經營痕跡與“零申報”矛盾,物流記錄成鐵證。3、懷化泰和物業案——“明星物業的‘收費黑洞’”手法:用副總個人賬戶收取物業費、車位費,1366萬收入“隱身”。破綻:業主投訴不開票,個人賬戶頻繁存入帶零頭的現金。
共性:均通過“私戶收款+兩套賬”逃稅,且均因“規模與申報反差”被舉報或稽查 盯上。
02為何這些套路總被識破?
1. “兩本賬”的致命bug:物理世界藏不住
企業老板們常以為“賬是人為做的,可以隨便改”,卻忽略了現實世界的物理痕跡:
海南歐麗家的高端門店、重慶多笠原的百人車間和凍庫、泰和物業的黃金地段小區,這些實體規模與申報數據形成“不可能三角”,稽查人員一眼就能看出矛盾。
2. 個人賬戶成“自爆卡車”
三家企業均用個人賬戶收款,但忽略了兩點:
資金流異常:個人賬戶頻繁大額交易(尤其帶零頭的現金)會被銀行風控標記;
舉證責任倒置:稅務稽查時,若企業無法證明私戶資金非經營收入,則直接推定為應稅收入。
3. 行業潛規則反成“舉報導火索”
家居行業“保底銷售額”、物業公司“不開票慣例”等潛規則,反而成為內部人(如離職員工、合作方)或消費者舉報的“實錘證據”。
03從稅案看未來監管趨勢
1. “數據治稅”時代:稽查不再依賴舉報
金稅四期已實現稅務、銀行、工商、社保等多部門數據聯網,未來企業“申報收入≠實際規模”將被系統自動預警,如:
員工社保人數>申報人數;
水電能耗>行業均值;
個人賬戶與供應商/客戶資金往來頻繁。
2. 小企業不再是“安全區”
過去認為“小規模納稅人稽查概率低”,但本案中:
海南歐麗家通過拆分個體戶享受小規模優惠,仍被追溯關聯交易;
重慶多笠原年收入僅申報百萬,卻因行業特征(凍庫、重資產)暴露。
3. 老板個人賬戶=稅務“定時炸彈”
三起案件均因個人賬戶流水被穿透查處,未來稅務稽查將更關注:
賬戶實際控制人(如親屬、員工代持);
微信/支付寶收款(已納入央行監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