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婚育的角度來看,這屆年輕人的婚戀觀正在變得畸形。
今天的大學生到底還喜不喜歡談戀愛,今天終于有了一個比較權威的數據。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其中,《2024年成年人與在校大學生婚育觀調查報告》指出,我國18歲至24歲的年輕成年人,特別是大學生群體,普遍對戀愛、婚姻和生育表現出較低的意愿。
這份數據為什么稱之為權威呢?
首先是范圍廣。這份調查基于研究團隊在去年3月至6月對全國31個省市調查,是從全國范圍來窺見今天年輕人對婚戀的看法。
其次就是樣本足夠多。
該調查年齡范圍在16歲至30歲,且樣本高達5萬5781名在校大學生,可以說,很能夠反映今天大學生對于婚戀的看法。
但這個看法,卻非常畸形,甚至可以用悲觀來形容。
調查顯示,我國18歲至24歲的年輕成年人,特別是大學生群體,普遍對戀愛、婚姻和生育表現出較低的意愿。
調查顯示,在受訪的大學生中,有51.8%認為擁有婚姻不重要;另外還有高達59.4%的大學生表示生育子女并不重要。
要知道,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價值觀里,婚育是重中之重,但這屆大學生,顯然不這么看。
這項研究還調查了大學生對愛情、婚姻和生育的態度。其結果顯示,受訪大學生認為擁有愛情、婚姻和生育子女的重要性依次遞減。
其中,認為擁有婚姻和生育子女都不重要的比例超過50%,接受結婚但不生孩子的占比更是高達70%。
且這種趨勢在女大學生中表現的更為明顯。調查發現,認為擁有愛情、擁有婚姻和生育子女不重要的女大學生占比分別為58%、69.5%和75.7%。
另外,還有高達85.3%的受訪女大學生接受結婚,但不生孩子。
該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聯合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其中收錄的《2024年成年人與在校大學生婚育觀調查報告》揭示了當前青年群體在婚戀與生育觀念上的新趨勢。
為什么這屆大學生不愛談戀愛,甚至對結婚育兒都不那么重視?
原因可能在于,今天的社會要求年輕人的太多了。
幾十年前,乃至十年前,大學的氛圍還不是這樣。很多人認為進入大學,就可以好好放松了,談戀愛、喝酒、吹牛、文藝,甚至成了當時大學生的標準。
但今天不同了,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斷提高,父母乃至大學生自己,都能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讀書之前,不準談戀愛;好不容易上了大學,又要面對復雜的學業壓力,以及即將畢業后的工作問題,在龐大的高壓面前,身為大學生體內的荷爾蒙,自然也被壓抑了。
除此之外,談戀愛的成本也非常高。
過去大學生談戀愛,一杯十元的奶茶,就可以坐一天;甚至去公園散散步,都可以很浪漫。但今天在各種社交媒體的渲染下,戀愛也催生出了“攀比”的心理。
一到節假日就要送禮物,周末的時候不僅要喝奶茶,還要看電影、逛街、吃飯,這些開銷下來,對每個月生活費一兩千的大學生而言,是承受不住的開銷。
當然,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大學生精神上的“空虛”。
這指的也不僅僅是大學生,今天上到中年人、上班族,再到大學生,精神都可以說非常空虛。十幾年前,大學生最喜歡的是當文藝青年,不管是真文藝還是假文藝,心理上是有真東西的。
但今天,人們被這個社會過分物質化了,大家都被現實層面的金錢裹挾著向前走,對大學生而言,自然也不例外。
而不管是談戀愛,還是結婚育兒,對物質的要求其實都非常高。今天一個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就要上千元,還不夠花。
真到成家立業那一天,這個壓力對年輕人而言,也是難以想象的。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對當下的認知,也會發生變化。
該調查發現,隨著年齡階段的增加,對愛情、婚育持消極態度的比例會呈下降趨勢。
18歲至24歲階段的成年人認為愛情、婚姻和生育子女不重要的占比最高,但25歲及之后的年齡階段中,這部分比例顯著降低。
例如,18歲至24歲階段的成年人認為擁有子女不重要的成年人占比達44.1%,而在25至34歲年齡階段的成年人中,認為擁有子女不重要的成年人占比降低至26.6%。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年人越來越重視婚育。
但總體來看,婚育意愿的降低,不僅僅發生在大學生身上,在全年齡段,這個趨勢最近幾年都在呈現一個上漲。
例如,在理想情況下,在校大學生希望結婚的平均年齡為28歲,生育子女的平均年齡為30歲。但社會現實情況是,希望結婚和生育的年齡平均延后2歲,且不愿結婚和生育的人數比例顯著上升。
報告指出,當代年輕人的婚育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壓力、性別差異、家庭背景等因素共同影響著他們的婚育意愿。
而要改變這一現狀,恐怕還需要付出多方的努力。
從報告來看,女大學生對戀愛、婚姻乃至生育的意愿是最低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最直接的因素是,男大學生變少了。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中男女比例,回到了20年前。其中,女生在大學生占比高達63%,而男生僅僅只有37%。
這就導致,在大學生婚戀市場里面,女生是要遠遠多于男生的;這個趨勢是長期性的,所以也會給女大學生談戀愛,直接帶來影響。
過去女性找對象,是要向上的,即學歷、收入都要比自己高,但現在的現實情況是,女大學生遠遠多于男大學生,也就導致了婚戀市場中的“性別失調”。
而經濟壓力、擇偶功利性等標準又依然存在,最終就導致了許多女性找不到合適的,就寧愿單著。
過去的大學生,代表著未來的白領,是出入寫字樓、坐辦公室的高薪群體;但今天,大學生成為了就業難的代名詞。
當大學生還在擔憂自己未來的工作何去何從的時候,戀愛結婚生子,它們的優先級自然要往后排。
時代的發展,不總是一蹴而就的;今天大學生的婚育觀,也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如果非要從中找原因的話,可以說這是發展必然的結果。
而我們,不能夠簡單地將問題歸咎于年輕人身上。創造一個更包容年輕人的社會,此刻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