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這篇不長的文字,后來獨立成編,成為朱熹名著《四書章句集注》的首篇,在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成為人們理解儒家精神的重要作品,引起人們廣泛的高度重視。關于《大學》,存在廣泛的爭論:一是它的作者,有說它是孔子所作,有說它是曾子所寫。二是它的寫作時代,有說它是秦漢時期的作品,有說它是戰國時期的產物。三是它的基本宗旨,有人認為它是儒家德性人生觀的概括,有主張說它是儒家的治國綱領,還有說是儒家教育理念的進階。也正是因為存在這些持續不斷的爭論,從一個側面體現出這篇文字的重要性。
可以基本肯定的是,《大學》是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作品,它的作者據信是孔子學生曾參。這部作品大致成于戰國時期;這部作品并不只是儒家倫理觀、治國論或教育學的片面體現,而是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系統的呈現。由于它對儒家所做的全面概括,讓它不僅成為古往今來儒家中人理解自身的指引性經典,也成為人們理解或解釋儒家思想的基本參考文獻。因此,《大學》不能被簡單歸為儒家倫理思想、治國觀念或教育理念的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它是儒家之為儒家的總綱,是儒家思想的系統性表述。只要一個人嘗試理解儒家思想,《大學》就是最佳的切入口。
對《大學》的獨立成篇,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人物是二程與朱熹。在《大學章句》中,朱子的一句話凸顯了他們三人表彰《大學》的宗旨。“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這段話,不應被理解為《大學》僅僅對人們了解儒學具有初級入門的引導意義,而是告訴人們,如果嘗試理解儒學而又避免步入歧途,《大學》具有導向正道、提綱挈領、總攬全局的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熹才認定它對儒家思想的系統性呈現,有著比《論語》《孟子》還重要的意義。
《大學》對儒家思想的系統呈現,以“三綱八目”的表述最為精煉。三綱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人們很容易將《大學》理解為儒家修身之道的概括性表述的緣由。其實,這樣的表述不應被理解為朱熹字面意義上的、循“小學”到“大學”的儒學訓練進階,而應被理解為儒家的知識與實踐總綱。這才是它對于人們理解儒家思想體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標志。就儒家的根本宗旨來講,三綱是一個最為凝練的表達:在宇宙中存在的人,必須以道德為根本屬性,否則就失去了人之為人的基本理由。以理想的至善境界為追求,心懷對至高德性的信念,便成為懷著期望前行的根本動力。這是《大學》所凸顯的儒家宗旨,守循這一宗旨,是為儒家;違逆這一旨趣,便非儒家。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八目之說,不是簡單的人生修養進路,而是儒家對內外世界如何接通,以及在倫理修養等理念的一個系統闡釋。就此而言,八目彰顯了三個要領:一是格物、致知不是將人與自然切割開來,而是把人與自然的內在呼應關系作為理解兩者關系的前提。故而格物、致知不只是一個道德修為進程上可有可無的準備工夫,而是一個系統思維必不可少的構成環節。二是八目不單是一個遞進過程,而是一個遞進與遞歸的雙向互釋關系。這就意味著儒家之為儒家的思維范式具有高度的復雜性,而不是單向的德性化遞進定勢。這中間為《大學》所強調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兩個基本原則,為八目的遞進與遞歸兩個過程,提供了更新狀態、德性平等和雙向理解的主旨。尤其是為人忽略的天子與庶人在道德修養上的平等性,提醒人們注意儒家倡導道德平等的一面。
三綱八目的儒家綱要,突出主題是內圣外王。這既是儒家治國理政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解決從個人修養到國家治理之間關系的宏大思路。內圣并不是專屬于君王的特權,而是每一個人應當追求的道德境界;外王也不是僅歸于君王一個人的事務,而是君民自我與相互衡量的基準;內圣而外王、外王必內圣,是一個以道德修養為起點,進而達到至高的道德境界并呈現博施濟眾、老安少懷的偉大目標。在這一對應理解中,道德修養需要個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自主性與堅韌性。同時,也需要人人基于自我的審慎、入微的道德警覺: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如此,君子慎獨、日新其德,便可以為外王事業奠定堅實基礎。
基于此,家國同構的外王事業之回歸線索便呈現在人們面前:修身以正心奠基,齊家以修身為據,治國以齊家為務,天下太平以國家善治推動。這四個環節,最重要的是家國同構與德治天下,治國如齊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平天下與治國都在于抓住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家國同構,要害不在于姓族統治,而在于國家與家庭都建基于德性原則;內圣外王,關鍵不在于內心成圣便直達王座,而在于德性修養與政治統治之間的規范約束。這就讓儒家成為規范外王事業的主張,而不是助紂為虐的君主專制幫兇。
正是由于《大學》確立了德性為要,以之連接對象世界、德性修為與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因此,在治國中處理好德財關系、薦賢舉能、義利關系就不是什么犯難的事情。這是一個緊密相關的連貫表現:一者,“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二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三者,“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三句話將儒家的德性修身、義利決斷和治國理念鮮明呈現出來。這是中國古代德治模式的一個簡明操作指南。
《大學》對儒家思想中的系統呈現,從三綱八目內涵的豐富內容上體現出來:首先,它將儒家的知識與實踐理念做了最簡明扼要的歸納,從而讓人們知曉儒家的思想基點,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其次,它把儒家以德性貫穿的對象世界與人間社會全幅展現給人們,讓人們在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目的正逆雙向理解中,系統了解儒家思想的豐富性、導向性與目的性,以此展現儒家主客相通、家國同構、內圣外王、以義制利、薦賢舉能、天下太平的關聯性主張。這不僅將儒學的基本思考主題系統化了,也使儒學超越古代社會局限而具有普適性價值。再次,它幫助人們領略儒家的相關理念彼此之間的不可分離關系,進而了解系統的德性政治理論與實踐模式對人類社會所具有的不易價值。這三者彰顯了《大學》為宋儒所重、以及對系統了解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
《大學》對儒家思想的系統呈現,到今天仍然具有它的時代價值。這樣的價值,不僅表現為它對人們從思想史的角度系統了解儒家思想所發揮的幫助作用,也體現為它有助于人們理解人類社會諸要素中德性的地位與功能,還彰顯在今天人類社會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嘗試中怎么以德性提升境界的過程之中。
作者:任劍濤,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