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道(文/張熠檸 陳向陽 邵琨)尼山不高,卻因孔“圣”得名。作為孔子誕生地,這里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感知傳統;作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下簡稱“尼山論壇”)永久舉辦地,這里匯集全球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尼山之行,與其說是對先哲孔子的“朝圣”,不如說是對思考“自我”與“他者”、“求同”與“存異”、“論道”與“踐行”的啟迪。
7月9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現場。(楊國慶 攝)
“自我”與“他者”:解碼文明共同基因
已經成功舉辦十一屆的尼山論壇,一次又一次揭示出古老文明之間驚人的價值共鳴。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李記芬在儒風盛行的山東出生成長,她用一個小細節說明“禮”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記:哪怕到海外學習,聽到老師喊她的名字,還是會條件反射式地起立。與李記芬同臺討論“儒家教化如何黏合現代社會”的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孔子學院肯方院長奧維尼奧·薩洛梅·尼亞姆布拉則回應說,向師長起立、不能直視長輩的眼睛,同樣是肯尼亞的傳統禮儀。
如果說這只是一種表象上的巧合,那么非洲“烏班圖”思想與儒家“仁愛”的相互映照則是更深層的契合。這種契合,讓為自己取中文名“下雨”的尼亞姆布拉在接觸儒家思想時感到親切,也推動孔子學院在非洲落地安家。
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讓·路易·羅班松在本屆尼山論壇開幕式上特別提到,馬達加斯加“菲哈瓦納納”精神中蘊含的孝敬長輩、尊崇祖先,與孔子倡導的“孝道”這一社會和諧之基不謀而合。
而在中埃古代文明對話會上,不管是來自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哈桑·拉杰布,還是來自中國的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嵐,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儒家“和而不同”思想與古埃及“瑪亞特”(真理、公正、秩序)理念在追求社會和諧、道德規范上的深刻相通。這也構成黃河與尼羅河跨越時空文明交響的基礎。
參加本屆論壇的雅典科學院希臘哲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馬利亞·馬內利此前接受采訪時曾比照儒家思想與古希臘哲學,探討了環保治理等現實問題。在馬內利看來,兩大古老智慧遙相共鳴,“若能融合,將如一盞明燈,指引人類走出現實社會的困境”。
在尼山,借助“他者”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我”,也可以更直觀地看出,在人類文明的源頭處,各大文明早已埋下相通的智慧基因。
“求同”與“存異”:體悟文明多元共生
尼山的地標之一當屬孔子巨像,72米的高度象征著孔門七十二賢。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史蒂夫·富勒注意到雕塑立于尼山講堂側后方而不是正前方,恰恰有如儒學的行事風格:給出建議,但決不擋路。富勒的“見微知著”,簡直與孔子告誡子貢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遙相呼應。
被譽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在世時反而從不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他的“有教無類”,正是出于對多樣性的尊重。這也使得包容多元成為儒學的最大特點之一。英國青年漢學家寇哲明說:“儒學一直有一種包容的傾向,這可能是跟其他宗教文化的一個區別。儒學體現的就是本次論壇的主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不同文明固然有共通,但更有差異。尊重差異是多元共生的必要條件,妥處差異也是共譜新篇的潛在契機。從事比較哲學與儒學研究的美國學者安樂哲指出,不能簡單將“和”理解為“和諧”,“和”更像中國烹飪,是最大限度調和不同原料。他有個精當比喻:“‘和’中也有張力,就像音樂要有張力。交往中總有張力,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利用張力奏出最美妙的曲子。”
如果說安樂哲給出了“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美式闡述”,阿潤·庫瑪爾·亞達夫給出的就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印度表達”。這名來自貝拿勒斯印度大學的副教授說:“我們必須看到所有文明中的積極面,這正是世界的魅力所在。我們也必須從不同文化中吸收積極理念。如果想建成美麗的花園,就應該從不同地方收集繽紛各異的花卉。”
“論道”與“踐行”:化解文明現實困境
孔子嘗言“力行近乎仁”,這奠定了儒學作為入世哲學的底色。尼山論壇致力于搭建文明對話的“世界會客廳”,但決不只是“坐而論道”的清談館,而是緊跟世界之變、時代之問,有志于繪就“行而行之”的路線圖。
小到個人困惑,大到文明困境,在尼山的“頭腦風暴”中,總會浮現出可以付諸實踐的答案。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韓國裔教授宋在倫會告訴迷茫的現代青年,即使孔子也并不總是成功。在他開設的《中國傳統思想》課堂上,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引發強烈共鳴。“這位顛沛流離的‘失敗者’,正是現代青年尋找方向的寫照。”波黑駐華大使西尼沙·貝爾揚為現代青年守“禮”給出更具體的三條建議:守時、負責、專業。
與此同時貝爾揚認為,國際交往中的守“禮”,應體現在盡可能幫助他人,而不是僅考慮最強者的利益。馬爾代夫前駐華大使莫芮德也提到,合“禮”的治理模式,應該是服務民眾、服務大多數。而在英國社會科學院的富勒看來,國際法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禮”。在沖突迭起的當下,更多目光投向仁禮之道,試圖幫世界講和。
儒學很古老,也可以很現代。除了修齊治平,非傳統難題同樣能從中獲得啟發。正如羅馬第二大學哲學史教授里卡多·波佐所說:“在今年尼山論壇的議程中,我們看到了希望的信號,儒家思想具備幫助人類應對當前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轉型兩大挑戰所需要的理念和智慧。”
克羅地亞-中國友好協會主席布蘭科·巴隆在談到人工智能挑戰時說:“我們要在文化上保持謙遜,在技術上保持謙遜,這要有哲學層面上的愿景。人工智能僅僅有智能的要素是不夠的,還需要匯集智慧,我們需要借助孔子的智慧知道如何與他人共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在本屆尼山論壇首設的水文化論壇上說:“教科文組織中水和水文化一直都是我們工作的核心主題,我們也在持續地向孔子學習,因為他對于自然的理解,他對于水的理解,從水總結出的對于美德的思考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反思。”
匯眾智而后力行,正因如此,孔子從過往步入當下,尼山也從中國走向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