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在直播時,引用并講解了張載的“橫渠四句”,在網上引起了一些爭議,我對這些爭議不感興趣,但對張載和“橫渠四句”很感興趣,因此不妨蹭蹭這個熱度,來了解一下張載和他的“橫渠四句”。
張載像
一、張載與“橫渠四句”
張載,字子厚,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北宋五子”之一。
張載祖籍河南開封,其父去世后,張家遷居陜西橫渠鎮,故世稱張載為橫渠先生。
張載少時喜談軍事,十八歲時,他寫成《邊議九條》,上呈當時在西北主持防務的范仲淹。
范仲淹召見張載,他看出張載可成大器。宋朝重文輕武,范仲淹對張載說:“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還勸張載去讀儒家經典《中庸》。
張載聽從范仲淹的勸誡,開始研讀《中庸》,后又遍讀道家佛家經典,最后回歸儒家六經。
通過“俯而讀,仰而思”,張載由儒學進入佛道之學,在深研佛道之學的基礎上批判佛道二教,回歸儒學,借助儒家經典《周易》、《中庸》中的思想資料,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
張載最為人熟知的名句,就是“橫渠四句”,又叫“橫渠四為句”。
“橫渠四句”最早出自《張子語錄》,其版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
后來演變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
這四句話讀起來簡單,但前兩句卻是頗為費解的。
于右任書“橫渠四句”
二、為天地立心
這第一句便讓人十分頭痛,什么是“天地之心”?什么叫“立心”?
馮友蘭先生認為,天地沒有心,但人有心,因而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把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到最高限度,使物質世界的規律得到最多和最高的理解。
但這種解釋是以現代人的思維去理解張載的思想,并不準確。
“天地之心”的概念出自《周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張載注解道:“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地雷見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br/>
在這里,張載說天地最高的德行就是創生萬物,“天地之心”便是宇宙創生萬物的根源。
張載還說:“天本無心,及其生成萬物,則須歸功于天,曰: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則須索做,始則須勉勉,終則復自然。人須常存此心?!?br/>
這里張載又說“天本無心”,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從人的感官角度出發,天地是“無心”的,但從天地創生萬物的角度來看,天地又是有“心”的。而且,天地之心(創生萬物)就是天地之仁,張載為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則“仁”,找到了根本性的來源,“仁”德,便是圣人效法天地之大德而形成的道德觀念。
所以,為天地立心,就是要為天下建立一套以“仁”為核心的價值系統和文化秩序。
張載雕像
三、為生民立命
這一句有三個版本,最早作“為生民立道”,后有“為生民立極”,最流行的就是“為生民立命”。
生民,即民眾。
立道,建立道德準則。立極,建立最高準則。
立道和立極都比較好理解,但“立命”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立命”之說,最早出自《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p>
這里的立名,就是掌握自己命運的根本。孟子還提出了“正命”和“非正命”,《孟子·盡心上》:“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本褪钦f,因意外災禍或刑獄之災而死,是“非正命”,只有“盡其道而死”,才是“正命”。
張載繼承和發揚了孟子的學說,為儒家建立了新的性命理論,他將人的命運劃分為“理命”和“氣命”兩個層次。
“理命”又叫“德命”,是來源于天和天道的命,是受道德理性支配的命運,具有“不可變”的永恒價值。《張載集》:“道德性命是長在不死之物,己身則死,此則常在。”
“氣命”又叫“遇命”,是來源于氣也就是物質欲望的命,也就是人受種種偶然因素的制約所可能遭遇的不同處境。
張載并不反對人們追求富貴,改善“氣命”,但是“氣命”受制于人的力量以及無法操控的外在因素,所求未必有所得,所以不能作為命運的終極支撐。而“德命”,只要你愿意追求,必有所得,而且具有永恒的精神價值,因此“德命”才能作為命運的終極追求。
所謂,為生民立命,就是引導民眾對自己的命運作出正確的抉擇,幫助他們掌握自己的命運,幫助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
張載書影
四、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往圣繼絕學,“往圣”又作“去圣”,意思是一樣的。
儒家所說的圣人,是指通曉天道人事的精神文化領袖,具體來說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等人。
北宋理學家認為,自孔子、孟子之后,圣人之學“學道絕喪”,而他們的責任,就是要努力恢復儒家“絕學”,接續其中斷了的學術傳統。
張載一生付出努力最多、成就最高、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就是“為往圣繼絕學”的貢獻。
“為往圣繼絕學”這一口號,集中表達了北宋士人的文化使命感,他們意圖通過文化建設,為社會道德價值系統的確實提供學理基礎,還要為政治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文化支持。
最后一句,為萬世開太平,很好理解,就是為萬世開拓太平的基業。天下太平,是周公、孔子以來的儒家一直追求的社會政治理想。
張載畫像
五、闡發
張載的“橫渠四句”,囊括了精神價值、生命意義、學統傳承、社會理想等方面的內容,它為傳統儒家學者確立了最高的人生追求,千年來傳頌不衰。
這四句話,表現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象,它的內涵是可以發展的,不必囿于張載本人的思想,也不必固守儒家的藩籬,在現代社會,這四句可以有新的闡釋。
張岱年先生,就曾從哲學家的角度闡釋說:“‘為天地立心’——達到對于天地宇宙的正確認識;‘為生民立命’——昭示人類生活的基本準則;‘為去圣繼絕學’——弘揚古代哲學的優秀傳統;‘為萬世開太平’——尋求人類共同生存發展的道路。這四句話可以說是表達了哲學家的宏愿?!?/p>
陳來先生也有新的闡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即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開辟永久和平的社會愿景?!?/p>
對我來說,這四句話展現了一種極為宏大的人格氣象,用《白鹿原》中朱先生的詩來形容這種氣象,就是:
踏破白云萬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
人是立在天地之間的最高峰。
《白鹿原》朱先生
朱先生的原型叫牛兆濂,他就是張載關學的傳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