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師賦
何映森
天地立心,師道其尊。日月遞照,德澤長新。薪火承天壤,教化貫古今。昔孔子立杏壇,開萬世育英之始,倡“有教無類”之行。自此師者,非惟授業解惑,更系弘道樹人。
北朝祖瑩,少時“藏火夜讀”,衣蔽窗牖懷求學之心;唐時李泌,七齡“賦棋明志”,喻弈諫君顯穎悟之明。此二者,皆因造化之力脫胎換骨,足證行教之功點石成金。至若孟子,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貧士武訓,行乞興學數載乃聞名。此般師心,豈因貧達易節?惟以赤忱敬業之燃燈,放亮長夜之照明。
今之師者,承“誨人不倦”之仁,秉“跪求警惰”之誠。當登壇授業之際,三尺講臺可納宇宙浩瀚,一方教室能通滄桑古今——此非獨今人之功,實乃承師表之幸。
觀夫雞窗雪案,舌耕豈懼更深;陋室寒燈,筆耘何辭露冷。教案托舉群星有序;粉筆書寫春秋無塵。甘守清貧,志在百年之樹;不辭勞苦,情牽萬代之春。網課云端,知識鋪開阡陌;山村陋室,希望點亮晨昏。瘦骨何曾辭重負,素衣從未改精誠。絲盡為酬滄海志,淚干以照通錦程。學富五車,化雨而滋桃李;才高八斗,燃燭以照來人。
更見孤燈映卷,跳躍靈感筆劃。撥亮寒夜星斗,暖徹懵懂心靈。銀霜化浪,永泊講壇之舟;紅手圈點,不容微瑕之份。守方寸之凈域,納百川之清韻;播汗雨于今歲,植希冀于明春。步履鏗鏘,踏碎迷惘;教鞭輕揚,指破鴻蒙。青絲盡染粉屑,華發皆藏細銀。史海擷英,澆灌生命之苗;心燈長明,映照華夏之星。
觀夫校內,書聲瑯瑯,織就童真綺夢;文字燦燦,鋪成山河麗景。志量寰宇之遼廓,情赴芳菲之路徑。落英滿襟,與青春少年沉醉;雅樂清歌,共圣賢妙理同縈。香霰盈空,藍天馳駿;白云卷浪,吶喊遏云。師者呼號,激蕩學子赤心;朱筆打鉤,注彩華美妙齡。
求索之途,豈無困頓?點橫撇捺,疑字列陣,恍若迷城鎖鑰;拆解窮思,筆劃游移,看似破曉星辰。幾度夢回,尋覓真理之津渡;一曲弦歌,頌贊青衿之苦心。然師者慧眼,洞幽燭微,化迷徑為通衢,引懵懂出空城。縱使墜入字海魘境,醒來執念猶存。此破障之功,必爛熟于心;其啟智之德,唯刻骨傾情。
至若青藍相繼,接力永承。白發猶批月下書,丹心總系途中人。金風玉露,喜看桃李成蹊;碧血丹心,甘作人梯送行。身雖微而系國運,業縱凡而關世情。傳道授業,鋪就青云之路;解惑啟慧,雕成碧玉之身。
嗟乎!杏雨霏霏,乃教化所潤;星河耿耿,是智慧而凝。
承九畹之幽馨,開課有方;效春泥之化雨,潤物無聲。作園丁兮勤勞,如海鵬之圖南;育鯤鵬兮奮起,似萬里之騰云。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觀夫黌門氣象,郁郁乎弦歌勵志,燦燦乎翰墨續春。斯乃師者之弘毅,不悔青絲化雪;實乃國邦之基石,但得神州昌盛。唯盼復興中華,永鑄萬世崢嶸!
2025年7月13日改定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何映森(四川省南部縣人,軍旅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歷任四川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當代四川散文大觀》主編、四川省政協辦公廳綜合處處長。出版詩集《雪杜鵑》《多彩的思絮》和散文隨筆集《小路悠悠》《放飛感懷》《真情綻放》等專著,多次獲得各種文學獎勵)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