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那天,發生了一件好事,可惜這兩天才注意到。有人說這事一出,大企業的天要塌了,哀號聲一片,我倒是覺得早該這么干了。
六一那天,二次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生效,條例核心內容有兩點,一是規定了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采購需在60日內支付款項。二是禁止使用第三方付款進度,不得強制使用商業匯票等各類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拖延。
簡單地說,就是以后企業采購必須在60天內,以現金形式支付供應商款項。這個規定,對于采購方來說,可能不是啥好消息,但是對于占企業總數超90%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絕對是利好的。對咱們普通老百姓也是利好的,代表著好日子又近了一步。
為啥這么說?
因為賬期這東西,雖然曾為咱的經濟做出過重大貢獻,但現在是他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了。這個條例,會改變了咱過去二十多年來的發展模式。
小伙伴應該都知道,這二十多年,是建筑、房地產、制造、家電、汽車等許多行業的快速發展期,但是大家都沒注意到,它們的發展都受惠于‘賬期’。
比如大家熟知的房地產企業,先貸款買地皮,然后利用半年甚至一年的賬期,向水泥、鋼筋、建材企業‘賒賬’拿貨,然后用年底結算的形式讓建筑工人‘短暫免費’蓋房子,另一邊又用預售的形式,提前拿到了大量消費者的購房款。
這些房款一部分償還銀行貸款,一部分吃著利息,等著到期支付供應商貨款,最后一部分拿來繼續買地,然后接著賒賬買材料,蓋新房,收房款,完美的‘空手套白狼’閉環。
房產企業前期不需要太大資金投入,就能完成業務循環,低投入低風險,但收益高得嚇人。
可能有些我說得不太準確,但大體就是這種模式,所以房地產能帶動二十年的經濟發展,‘賬期’的不可小覷。
可是房地產企業風險小了,它上游供應商的風險和壓力肯定就大了。因為經濟壓力不會消失,只會轉移。
上游供應商也得花錢買材料,養護設備,雇傭工人,才能造出來產品。可產品生產出來了,也賣出去了,因為賬期的存在,沒法立馬收回貨款。貨款期限內咋辦呢,不買新材料、不生產、不發工資、不養工人?
明顯行不通呀,所以他們要么把同樣賬期壓力轉移到上游,要求它的上級供應商接受賬期;要么只能銀行貸款。貸款有利息,那企業的成本就得升高,但是這些成本轉嫁到產品就賣不出去,于是只能向下轉移到產品質量、工人工資、上游供應商那里。
這就形成了一個不怎么良性的循環。因此,動輒180天,甚至更長的賬期,讓上游供應商資金壓力很大,這種壓力會逐層向下傳遞,最終整個行業被迫內卷,工人工資一定是越來越低的。
上游供應商損失的利潤,工人減少的收入,都進了最頂端房地產企業口袋,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房地產企業賺得越多,就越想賺得更多。
尤其是形成品牌,有了信用背書后,在買方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經濟下,他們面對上游供應商時,在議價能力、選擇權、控制權等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不接受賬期就不買你的貨,價格高就不用你的貨。
上游供應商只剩下兩條路,要么死,要么茍。都不想死,那就往死了卷,往下面死命地卷。最下面是誰呢?每層供應鏈上的底層工人唄。
這是賬期對房地產行業和上游供應商的影響,其他很多行業都存在類似的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應收賬款已經突破26萬億。
要知道,2024這一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總和僅為7.4萬億,這26萬億應收賬款要是都收不回來,就相當于這些企業白干三年。
這些錢原本都是應該支付給層層上游企業,然后反饋到市場和員工工資上的,但是賬期的存在,讓這個資金流轉速度大幅減緩,甚至中斷,就像恒大暴雷那樣。
現在大家明白為啥國家一直號召刺激消費沒啥效果了吧,這種無限制的賬期,讓錢輕易地集中在頭部企業和資本家手里,下面的企業和工人只能吃糠咽菜。
在全國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平臺上,投訴登記量已經突破了36萬筆,被投訴的債權人也超過10萬家,所以賬期這東西,是時候整治一下,給它定定規矩了。
以前,一切都要為發展和產能讓路;現在和未來的一段時間,一切都要為消費和民生讓路!
這是我對這一修訂條例的理解。把賬期強制性的縮短到60天,一方面會加速資金從上至下的流動,另一方面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有助于企業技術進步和提高工人工資待遇。
大家都知道,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主要支撐點,是中國經濟的命脈,只有讓中小企業能夠健康、穩定地發展,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才能有穩定、增長的收入。老百姓對未來有信心了,才會敢于消費,帶動內需活躍。
說了這么多賬期帶來的問題,可能不少朋友都會納悶,既然這東西沒啥好處,那為啥會出現,為啥會有企業肯接受,為啥國家不早點管管呢?
首先,賬期這東西不是咱們發明的,它最早出現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后的19世紀后半段。成規模的工業生產催生了分銷網絡,就像現在的新產品鋪貨一樣,經銷商不知道你的產品好不好賣,肯定不可能付款拿貨。所以廠家只能‘先供貨,賣出去了再結賬’。
這就是早期‘賬期’的雛形,本質上可以算做是一種信用支付模式。可以看出來,賬期誕生時,就是由‘買方’市場決定的。
隨后經過近一百年的發展,在1980年前后,隨著全球化的出現,賬期開始出現在買賣雙方的交易合同中,形成了明確化、固定化、合法化的交易付款方式。
而這個時期恰好趕上我國的改革開放,因此‘賬期’這種交易形式在中國出現了。當然咱們歷史上也有商人做過類似的操作,只是沒形成慣例。
2001年加入WTO后,咱們終于進入了快車道,企業們開始走出國門參與世界競爭。那時咱還沒啥大企業,資金各方面更沒啥優勢,所以一開始挺難的。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提高競爭力,一些企業想到了賬期。這一招也的確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再加上咱們人口規模天生具備的價格優勢,中國企業漸漸在世界上站穩腳跟,而后進入盈利、研發、迭代、領先的良性循環。
只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用‘賬期’把壓力轉嫁到國內中小型供應商身上。特別是當下,咱們在國際上有了優勢,從中國制造,也逐步升級到了‘中國智造’,但是依然在‘吸血’國內小企業。對外賺錢,對內轉移壓力,可壓力太大早晚是要暴雷的,現在差不多就處在暴雷的邊緣了。
舉個例子,國內某新能源車企,現在向上游供應商采購時,賬期基本上都在100天以上,這也是行業默認規則。也許有人覺得100天的賬期其實還好,只要到期能按時付款,也不是不能接受。
有這種想法的,說明你大概率有過更長的賬期,甚至賬期到了也拿不到貨款的經歷,同情你一秒鐘。
實際情況是,100天到期后車企并不會支付供應商現金,而是從車企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上,給供應商一張電子支付憑證,以此來表示我按時支付給你貨款了。你以為拿著這張憑證就能‘取到’錢了嗎?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因為這個電子憑證也有期限,通常是180天,也就是說,你得等180天才能拿著憑證來‘換錢’。而如果急需用錢,這張憑證也可以交易,不過得扣息,大概是半年5%的樣子。
這樣,車企相當于一邊免費用著供應商的產品,另一邊生產汽車往外賣,收取老百姓的買車錢。說的專業些,這叫資源整合,說的直白點,這叫不要臉。
這招兼職太好,所以很多行業都紛紛效仿,尤其是大量需要上游供應商的行業,幾乎普遍存在。
前段時間,某知名空調老總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的現金周期是負的,我們現在做生意都不用自己拿多少本錢,用的都是別人的錢。真特么好意思說呀。
仗著自己是知名品牌,貨不愁賣,往下鋪貨要求經銷商先打款再發貨,然后一段時間后再跟供應商結算。因為跟供應商簽訂了賬期合同,所以在沒到期限前,收到的經銷商貨款就能安安穩穩地存在賬戶里吃利息,搞金融投資。
這種情況,在大企業里面被戲稱為‘名企魔術時間’,很多大企業都是這么干的,并且他們幾乎都建立了自己的供應鏈金融機構。
空手套白狼、賺錢如流水,輕而又易舉!
可是市場上錢的總量就那么多,有人拿得多了,就一定有人拿得少,甚至拿不到。我們得承認‘賬期’曾立下過汗馬功勞,之前國家不加以管控是因為要發展、要走出去,要跟世界拼刺刀,但咱們也要看到它帶來的不良影響,尤其是經濟形勢嚴峻的今天。
任何制度都只能在特定的背景下,發揮一段時間的積極作用,這是歷史上無數次‘變革’證明過的。從‘井田制’到‘租庸調’,再到‘兩稅制’,漢唐時代的多次改革,都證明著制度和政策是有時效期的,沒有一成不變,永遠有效的制度,只有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才能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福祉。
今天看到新聞說6家車企發出公告,會按照《條例》進行整改,遵守60天賬期規定。不用猜,大概率是被約談了。下一步應該還會有更多行業和企業被約談,大家放心好了,國家現在是鐵了心要推動消費,拉動內需的。
高中雙休、中小學減負,倡議4.5天工作制,家電數碼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已經實施,大膽猜下后續可能的一些措施吧:
1.提高企業員工工資占比
此前看到《人民日報》的一則數據,說的是:咱們國家員工收入占企業成本的比例僅為10%,遠低于歐美日韓的50%,這說明咱勞動力的確太廉價了。
當然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多,內卷嚴重,你不干有的是別人來干,人工‘賣’不上價。另一方面就是缺乏這方面的政策規定,把工資這一塊全都交給了市場來決定,可現在證明了市場調節失敗,資本壓榨勝利。
所以,后續我覺得有可能會出現相關規定,在目前各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基礎上,要求企業工資總支出不得低于某個比例,當然也得根據行業類型、企業規模、當地經濟水平來制定。
這肯定會增加企業負擔,但往好的方面想,正好加速淘汰沒啥利潤空間,全靠壓榨工人的企業,減少低價不良競爭。
2.雙休強制規定
咱們國家勞動者的休息時間,是低于世界均值的,單休、996、免費加班,都被詬病了很多年。這些情況的存在有其歷史原因,但在當下,社會變了,人們的追求變了,這東西不改變是弊大于利的。
最明顯的就是,想提振消費,得讓老百姓有時間才行。年輕人忙的沒時間搞對象,中年人累的沒時間消遣,這兩個消費主力軍都沒時間,消費能提振就怪了。
所以,我覺得下一步雙休很可能成為硬性規定,更重要的是,咱們撅著屁股干了二十多年,也該停下來歇歇了,讓老百姓享受一下生活,恢復一下精氣神。
3.產業升級會加快,淘汰會加快
產業升級已經提了很久,一直都不瘟不火,我覺得是國家還沒有開始著手發力。下一步這一塊應該是會花大力氣盡快完善改進的,因為很多低端制造業,尤其那些靠人口紅利帶來的低成本優勢才能存活的企業。
一方面這些企業卷的太厲害,另一方面是他們不能給社會帶來啥積極的影響。最最重要的是,這類企業同質化太嚴重,生產同一種商品的企業太多太多,都沒啥技術含量,只能拼價格,拼到最后倒霉的只能是工人。
雖然它們提供了一些工作崗位,貢獻了一些稅收,但還是應該忍痛淘汰掉一部分的。這也不是說所有的低端制造業,像是打火機、紐扣啥的都要淘汰,只是說沒必要保留這么多同類型企業。至于帶來的失業問題,也是可以在產業升級、消費提振后,被服務業吸收。
很多人可能看不起服務業,覺得那是伺候人的行業,這種看法是有偏見的。要知道這個社會上的幾乎所有商品,最終的落地點都是為‘人’服務。
大家更得知道的是,服務業,是個可以無限細分下去領域,只要你在某個領域有專長、干得好,消費者認可你的服務,你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養活一家子不成問題。
差不多就到聊這里吧,這段時間的感受是,大家普遍對未來有所擔憂,信心不太足,生活過得也都比較擰巴。不過,也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國家正在不斷努力,改變政策也好,調整制度也好。
許多人總覺得有些東西是不可能改變的,但其實所有的制度、規定、條例,都是可以改進的,甚至是應該不斷改變的。
就像黃河有九十九道彎,它需要在流經山川時不斷調整方向,同時接納無數支流水源,壯大自身水量,才能奔流到海一樣。任何制度、規則,都需要根據時代的改變而不斷改進、完善,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保持國家和人民一路向前。
大家保持信心,相信祖國,相信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