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賢富
昨晚關窗睡覺時,偶然發現磨盤寨方向還燈火通明的。這么晚了,為何那里還亮著燈呢?這個問號只在腦子里閃了一下,我便立刻想起,那是龍脊嶺的景觀燈。那燈光射向空中,將白云也燒成了粉紅色的彩霞!多美的夜景啊,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于是當即決定,明晚賞龍脊夜景去。
一道連綿起伏的山梁自磨盤寨蜿蜒而下,勢若游龍,故人們便把這道山梁稱作龍脊嶺。順著這道小山梁,依山取勢修建有不少仿木建筑和主題廣場,因而人們又把它叫作龍脊嶺公園。公園東起磨盤寨下面的云頂廣場,西至長江與小江的交匯處,長約七公里,寬約百米,面積五千余畝,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市內開放型山地公園。
次日傍晚,我早早來到人和鎮方向,靜候龍脊夜景閃亮登場。天光漸漸暗了下來,十米之外已經看不清人的五官了,就在我左顧右盼,急于尋找最佳觀察點之際,忽然眼前電光一閃,那黑咕隆咚的龍脊嶺突然變成了一條活靈活現的巨龍。好像沉睡了千年的它,陡然從夢中驚醒了一樣。定睛細看,那條巨龍正沿著山脊往長江游去。它的頭已經伸進江中了,尾巴卻還纏繞在磨盤寨四周。好長的一條蛟龍啊,我激動得連自己也能聽到那心房顫動的聲音!
在新縣城的所有景點中,龍脊夜景最為大氣,也最為迷人。它奪天地之造化,將日月星辰的光輝全部匯聚于一身,把個新縣城裝扮得格外美麗。它不是仙境,卻勝似仙境。
觀完龍脊夜景,我還想趁熱打鐵,去龍脊嶺親身體驗一下,看看置身在那流光溢彩的仙境里是何感受。心動不如行動,有了這個想法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朝兩江交匯處奔去。在無邊的夜色中,我邊走邊想象,置身其中一定是飄飄欲仙的,一定是美得不要不要的。氣喘吁吁地趕至兩江交匯處,興沖沖地一腳踏進龍脊嶺地界,我就后悔了。原來遠看,燈火輝煌的龍脊嶺是一條神采飛揚的巨龍。近看,它卻是懸掛在樹杈上的一顆顆燈泡。就像一幅油畫,遠看它是一幅形象逼真的畫,近看它就是一塊涂滿顏料的布。
白天來這里游玩的次數已經無法統計,園內哪里有棵什么樣的樹,哪里有個什么樣的亭子,我都了然于胸。在夜色下,連這些熟悉的景物也都看不清,實在無趣。再加上將孤零零的自己撂在這體量如此龐大的山梁上,不可預知的因素實在太多。打退堂鼓吧,又辜負了昨晚的一片雄心,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朝山頂進發。
走出一段距離后,我驚訝地發現,夜游龍脊嶺也別有洞天呀!在光天化日之下,我與園內的景物是用眼光在對話,而老天爺給它們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之后,我和它們之間則只能用靈魂對話了。而且換一種背景,換一種角度,換一種對話方式之后,我和它們之間好像更加親近,也更加容易溝通了。
睜眼細看,那擱在樹杈上的景觀燈,宛如一顆顆從天而降的星星。而且那星星,好像還在向我眨著神秘的眼睛呢。景觀燈釋放出的鵝黃色的光,把沿途的風景樹也全都染成了鵝黃色。漫步其中,有如漫步在秋天的銀杏林里。放眼一望,整個龍脊嶺是火樹銀花,不夜之天,真令人心醉神迷也。
潛行在這萬籟俱寂的夏夜中,最怕的是與毒蛇不期而遇。微風吹拂,燈光搖曳,灑在路面上的斑駁樹影,有時就像一條條毒蛇在爬行。因此,我每邁出一步,先都要將路面仔細打量一番,神經始終是繃得是緊緊的。
道邊的草叢里驟然發出一串聲響,將我嚇了一大跳!一驚一乍后回過神來,又聽到了類似的一串聲響。從余音上判斷,是一片樹葉落在草上,我不禁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白天游龍脊嶺,到處都能聽到爽朗的笑聲,晚上獨步其中其實也不孤單。遠處有犬吠,有蛙鳴,近處有各種蟲子的淺唱低吟。各種聲音高高低低,起起落落,或悠長,或急促,在夜深人靜時顯得格外響,格外亮。聽到這些聲音,仿佛自己不是在龍脊嶺漫步,而是正在走近一戶農家,那狗叫聲正是沖我而來的呢。
又走出一段距離之后,我來到了兩口枯井旁。這兩口枯井的正中間,一塊不規則的石碑上,“雙井寨”三個大字映入眼簾。燈光模糊,看不清石碑上的小字,只好徑直走過。過了雙井寨就是龍王廟。來到龍王廟,在微弱的燈光下,廟門兩側的對聯依稀可辨。“揚善除惡庇佑桑梓,行云布雨降福人間。”廟內黑乎乎的,看不清龍王的真面目,只能看到它面朝長江的身形。
龍壇與龍王廟僅一墻之隔。古人有“蒼璧禮天,黃璧禮地,白璧禮龍”之說,故建造龍壇的材料,均為漢白玉石料。圓形龍壇的正中,矗立著一根高約二十米的方形石柱。石柱頂端的玉龍形象,來源于紅山文化的出土文物,它是新石器晚期中華先祖所崇拜的圖騰。方形石柱的每一面,皆鐫刻著十八塊辟邪獸面紋或饕餮紋。
方形石柱的礎臺為圓形,礎臺的側面,雕刻著“龍”字的整個演化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從繁體字到簡化字,它彰顯了我國源遠流長的龍文化。
龍壇的邊沿,圍著用漢白玉制作的欄桿。欄桿由三十八根石柱支撐著,每根石柱的頂端,都安放著兩只方向各異的小龍頭。
緊靠龍壇的是養龍池。據史書記載,自從黃帝派遣云陽先生來龍脊嶺養龍以后,云雨頓生,人間從此風調雨順,百姓從此安居樂業。白天路過養龍池,人們所看到的是一池張牙舞爪的幼龍。它們在龍池里相互追逐著,打鬧著,那股天真頑皮的勁頭,讓人一看就忍俊不禁。此時,龍子龍孫們早已安然入睡,因此養龍池里是異常安靜。但是云陽先生仍然駐守在池邊,絲毫不敢放松對幼龍的管護。透過重重夜色,我們仍能夠感受到云陽先生那威嚴莊重的面部表情。
今天,云陽境內用龍命名的村鎮,除龍脊嶺外,還有三十余處。所以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我們云陽就是龍的故鄉。
離開養龍池,不知不覺地就從雙井寨的前大門來到了兩江廣場。此時廣場上跳壩壩舞的,已經曲終人散,只有寨門前的兩名佩劍衛士,還在那里忠于職守。
從雙井寨的前大門往長江方向信步十余米,便是云陽的名人走廊。有人把對人類社會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稱作人中之龍鳥中之鳳。扶嘉、辛寅遜、程德全、彭聚星、涂鳳書……他們就是云陽這塊有靈的土地上誕生的人中之龍。在微弱的夜光下,挨個兒看完他們的個人簡介,就登上了古色古香的挽龍橋。
過挽龍橋,經下巖寺來到寄情壁。在這塊巨大的石壁上,少男少女們用自己的青春寫下了無數海誓山盟。我也用路邊的小石子,在石壁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愿龍脊夜景大放異彩,千秋永繼!”
寄情壁之后是臥龍橋,橋東頭那萬丈絕壁的頂端就是高祖閣。傳說古代的皇帝都是真龍轉世。站在臥龍橋上,仰望著盤踞在云天之上的高祖閣,耳畔仿佛響起了漢高祖那求才若渴的歌聲:“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離開臥龍橋,走過一段石梯小徑,上到山頂之后再回頭走約五十米,綠樹掩映中的高祖閣便呈現在眼前了。高祖閣正前方的仿木水泥柱上,鐫刻著一副楹聯,這副楹聯概括了漢高祖光彩照人的一生。楹聯后面的大理石墻上,書寫著漢高祖來云陽以及發現白兔井的經過。轉過大理石墻,便可以看到漢高祖的巨型銅像了。在柔和而迷人的燈光中,漢高祖頭戴皇冠,身穿龍袍,左手撫胸,右手屈于胸前,若有所思地盯著遠方。
背對著高祖閣憑欄遠眺,只見星漢燦爛的夜空中,那彎彎的月亮,彎得像一只美人惺忪的睡眼。此時此刻,月亮和藏在月亮身后的嫦娥姑娘,是不是也在偷看我們美麗的龍脊夜景呢?此景只應天上有,何時降落到人間?“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姑娘偷窺了我們的龍脊美景之后,是不是悔不當初了呢?
告別漢高祖,度過飛龍橋,門框式的建筑——“天下第一聯”映入眼簾。“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幅春聯,出自鄉賢辛寅遜之手。生活在五代十國的辛老,是云陽人的驕傲,也是云陽人的自豪。稱他為人中之龍,一點也不為過吧?
離開“天下第一聯”,登上云頂牌坊。牌坊一側的壩子邊,一位身著古裝的老者,正手端銅茶杯,在悠閑地品著茗。從老者手握茶杯的姿勢可以看出,此時茶水尚有余溫。七公里山路走下來,口渴得厲害,我走上前去,欲端起桌上的茶杯,來個一飲而盡。這時我才發現,它們都是搬不動的青銅雕塑。
辭別老者,登上云頂廣場,回頭望望,整個新縣城業已進入夢鄉。此時月已中天,那條巨龍還在龍脊嶺上蠕動著,沒有完全下到江里呢。好長的一條蛟龍啊!請別驚動這條東方巨龍,讓它慢慢下到水里,然后翻江倒海去吧!
2017年5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