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做的潮玩超級IP——Labubu的全球流行,又一次展現了中國在全球潮流引領層面的強大潛力,從短視頻(TikTok)到電商(Temu等)到奶茶連鎖到新能源汽車,中國的全球潮流引領能力現在延伸到了創意百貨。
所以,Labubu現象值得中國零售業研究與學習,通過學習,也許下一個能引領全球潮流的領域,或許就能“輪到”中國的超市、中國的服飾、中國的食品,與中國的生鮮。
根據泡泡瑪特財報,Labubu所屬的The Monsters系列產品線,2024年銷售額30.4億元,同比增長726.6%。摩根大通之前做的預測稱,到2027年,The Monsters系列產品銷售額有望突破140億元。
一
“初老”人群
《商業觀察家》認為,相比以往做中學生低齡人群的“傻白甜”系列潮玩,Labubu的商業價值之所以能做得更大,之所以能更快速在全球崛起,是因為它切到了“初老”人群,將潮玩切到了“初老”增量人群。
這個人群擁有較強的購買力——支撐了更大的商業價值;這個人群對時間感到焦慮,渴望情感慰藉,想要受到關懷與關注;隨著時間的“流失”,她們的“賭性”也上來了。
而Labubu通過審美的層次感,以不尬的形式為她們帶來了“少女感”,滿足了情緒價值。以“盲盒”方式銷售,又滿足了她們的“賭性”需求。
衰老如果無法避免,那就優雅的變老。
這可能是Labubu創造出來的一個增量價值。
而在快餐文化、快節奏生活方式之下,全球的“初老心理”也更年輕化了,很多剛進入社會沒幾年的20多歲的人群就已經覺得自己“老”了。因此,“初老”人群的市場很大。
不止是潮玩,有些領域其實表現得更極端,比如,一些沒有穩定收入的三四十歲人群,每年卻花費幾萬元養寵物,就是為了“情緒價值”。
根據一些報告的數據顯示,25歲-35歲人群占Labubu用戶比例達到62%;超過65%則為女性。
她們有更豐富的情感經歷不再追求“傻白甜”;她們開始認為自己不再年輕,但依然覺得自己應該被愛、應該受到關注;她們有獨立的收入能“支撐”客單價。
疫情則加速了這塊市場的成長。
Labubu最早于2015年以繪本和插畫形式出現;疫情前一年——2019年才與泡泡瑪特合作推出盲盒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但反響平平;疫情后第一年——2023年,是Labubu真正爆發的“元年”。
疫情塑造了人們的“心理”,加速了“初老”市場成長。
二
藝術工業化表達
《商業觀察家》認為,Labubu成功的第二大基礎,則是蹚出了一條將藝術進行潮流化、工業化表達的路徑。
將藝術進行工業化表達使其具有了奢侈品的屬性。而將藝術潮流化,則讓“奢侈品”的消費準入門檻更低了,市場盤做得更大了。
奢侈品市場是將“藝術”進行工業化生產流通的市場——藝術品沒有辦法“普惠”,通過降低門檻,將藝術進行工業化生產讓更多人擁有“工業化的藝術品”,這就是奢侈品市場。
奢侈品需要像藝術一樣,能為消費者帶來想象力,帶來“畫面感”。同時,想象力有溢價,能增值身份,賦予個體身份想象空間,進而滿足人們的情緒價值。
“身份”則又具有“標簽”屬性,一個奢侈品品牌對應著一個標簽身份——人們不會輕易放棄這個身份,也較難從這個身份跨向另一個身份。
現在,Labubu在社交媒體時代,創新了藝術工業化表達的方式,泡泡瑪特在社交媒體時代建立了一整套包括品宣、數據、設計、生產、社群、商業化落地等符合社交媒體時代的一整套工業化能力,而憑著這套工業化能力,泡泡瑪特敢于大量簽約藝術家。
將藝術進行工業化表達使Labubu具有了奢侈品的屬性——包括收藏價值、金融價值、二手變現能力,同時,這也打開了Labubu與傳統奢侈品大牌跨界營銷合作的空間,傳統奢侈品品牌在社交媒體時代與年輕人開始產生了一些距離,開始顯得有些“老氣”,它們其實需要與Labubu這樣的新玩家合作,來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
Labubu也創新了藝術潮流化的發展路徑,進而帶來了更低的藝術“消費準入”門檻,有助做大市場盤。
Labubu在藝術潮流化方面,實際上有很多創新,比如它的盲盒銷售,創新了藝術工業品的營銷,及銷售方式。通過盲盒,“潮流”好像就沒有那么“廉價”了,沒有那么“輕浮”了,進而跟藝術的匹配與結合度提升了。
所以,傳統品類,還是需要泡泡瑪特、Labubu這樣不斷冒出來的、新的創新者。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