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衡水市冀州區門家莊鄉堤北橋村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通過“強班子帶隊伍、建制度抓治理、辦實事促興旺”三大舉措,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本土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
堅持黨建引領,提升為民服務效能。堤北橋村深植基層治理沃土,構建起“組織有力、黨員有為、群眾有感”的治理格局。村“兩委”及黨員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發揮“人熟、地熟、事熟”優勢,組建網格員隊伍,并吸納村法律明白人、鄉賢、老干部、老黨員等有影響力的人加入隊伍。網格化推行以來,累計收集建議54條,現場解決問題11件,開展入戶宣傳300余次,成功化解矛盾糾紛3件,實現群眾訴求件件有回音。
深化治理模式,提升村莊共治能力。抓實民主自治,組織村民簽訂遵守村規民約承諾書988份,強化村民“我制定、我執行,我承諾、我執行”的自我約束意識,健全監督獎懲機制,并扎實開展“好妯娌”“好公婆”“五好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培育選樹道德模范。抓實法治建設,依托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積極打造村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人民調解室,建設法治宣傳“一條街”,培養了9名法律明白人,并開展法律咨詢、法律服務、人民調解等工作,實現農村法律服務全覆蓋。截至目前,通過國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各項法治宣傳活動10場次。抓實德治根基,依托堤北橋村魚型街,累計投資100余萬元,整合孝老食堂、戲曲小院及“盛世和風”“二十四孝圖”等一批家風家訓展示壁畫,高質量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小院”及家風家訓家教基地。
聚焦惠民惠農,提升村民幸福指數。做好集體惠民,發展采摘園、大棚種植,不僅種植大蔥、辣椒、茴香、甘藍等作物,還引進雅典娜西紅柿、2k西瓜及西蘭花等新品種果蔬,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并以優惠價供應村民。做好用工惠民,今年以來,積極與周邊種植大戶聯系,升級果樹品種,不僅與北京新發地合作,使冬桃每畝收益超5000元,還舉辦采摘節、豐收節等活動,帶動本村及周邊40余人就業,為村民增收6萬余元。做好文化惠民,堤北橋村是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作為文化名村,該村創辦京劇社,組織撰寫“堤北橋賦”,繪制文化墻繪,展示歷史名人和典故,以文化元素浸潤鄉村,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小院”、戲曲小院、學優苑等文化陣地,組織開展愛心義診、公益攝像、戲曲表演等系列活動,累計服務惠民1000余人次,不斷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來源:衡水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