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豆瓣用戶@S?glópur,內容由作者授權發布并稍作修改。
曾經某個時刻,我非常好奇一個問題:我的優勢是什么?我有什么特別之處?
于是,我就去各大平臺上搜索“如何找到優勢”的方法論。這些方法論都會提及到一點:“你在做哪些事情上比別人更加得心應手”。然后我在這個點上就很困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平平無奇,既沒有很聰明突出的地方,但也沒有笨得很離譜。
無論做什么事情,我都覺得需要付出努力,并沒有感受到那種比別人更“輕松自如”的狀態。這就讓我陷入了沮喪的情緒中,尋找自己的優勢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我還記得當時我在評論區看到的一些說法: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我在這方面做起來特別輕松
身邊人都夸我在做這件事上很厲害
當時,我很羨慕別人能夠發現自己的優勢,然后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沒什么過人之處。我從來沒有在某件事感到輕松過,是不是沒有這種明確的感覺,就說明自己并沒有什么優勢呢?
直到最近,我重新審視了“優勢”這個詞,我又有了新的感受。
我評估自己的智力應該是中等偏下,適合我的策略應該是:探索+長期練習+堅持→形成優勢。
過去我的思維誤區在于:我總認為優勢是與生俱來的,是上天賦予的禮物。我應該等待優勢的到來,從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那些“你在做哪些事情上比別人更容易、更輕松”的說法,一度讓我感到壓力重重。現在回想起來,這可能反映了我當時的一些心態問題:
不夠自信
正反饋較少
成長過程中缺少鼓勵和認可
當然,如果你能很快發現自己在做哪些事情上比別人更加得心應手,那么你的優勢應該還是挺明顯的,這可能說明你屬于以下幾種情況:
天才型: 擁有非常突出的天賦,優勢顯而易見。
后期培養型: 從小受到父母或老師的悉心培養,早早接觸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很早發現優勢并不斷練習: 例如,有些人天生外向,通過后天鍛煉,變得能說會道。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對“尋找自己的優勢”有了全新的看法:
1、你愿意在什么事情上投入時間,盡管你并不擅長?
比如:別人覺得很麻煩的事情,避之不及,但你卻愿意花時間去研究、去探索。
舉例子:我對手工相關的事情完全不感興趣,假如讓我去編織一條圍巾,我大概率會放棄。假如你能夠堅持編織完成一條圍巾,我就會覺得這是你潛在的優勢,很多人可能不夠自信,覺得這件事很多人都能夠做到,不算什么,但是我覺得,如果你在這件事上開始有意識地不斷練習,還是會有可能形成你可能的優勢之一的,至少手工活肯定不是我的優勢。
2、什么事情你做完后,即使你感覺到累,但是總體會很有成就感和動力?
舉例:我對抽象的理論、復雜的系統分析很感興趣,雖然理解起來比較慢,但我很享受這個抽絲剝繭的過程,也愿意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
說到動力又很想插嘴一句: 行動是產生動力的源泉。只有先做出行動,才更容易獲得動力。
3、什么事情你愿意持續主動地學習,哪怕暫時沒有結果,但你對這件事有持續改進的意愿?
比如:堅持寫作。
4、你不擅長的事情,能夠從側面能反映出你的優勢。
我們每個人都有短板,但短板的存在,往往也能襯托出我們的優勢。
比如,我自認為缺乏藝術天賦,想象力和創意也比較有限。這讓我意識到,自己可能不太適合發散性思維的工作,而更擅長邏輯分析和結構化思維。
5、不要跟天才型人作比較,人外有人,比較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一定要比較,就跟過去的自己比較吧。
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成長軌跡也不同。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專注于自己的成長。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總有一天,你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6、接受自己沒有那么聰明,但也要相信自己有閃光之處。
我的結論是:
優勢或許并不是一開始就比別人做得更好,而是你更愿意長期堅持的事情。
我更愿意把優勢理解為一種過程性結果,它或許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而是通過后天努力一步步構建出來的。
以上這些都是我的真實感受,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也衷心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優勢,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發光發熱。
有些優勢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積累。 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保持對自己的信心。當我們不再執著于“天生優勢”的迷思,而是把目光聚焦于當下的行動和努力,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如此優秀。
祝大家都能在探索中找到自我的優勢,擁有屬于自己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